:如果剧中人设完全来自书,或者其他地区的热门剧,但是剧情走向完全不一样,还算不算原创呢?

《精英律师》答:算!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为鼓励原创,翻拍剧是不可以播出的,复刻《诉讼双雄》人设,原创的《精英律师》,就此保送上一垒,口碑收视双丰收了吗?

没有,不但男主靳东演技受到质疑,就连女主人设都引起观众生理性不适。豆瓣评分一直在往下降,5.9怕是没到最低。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1)

这部国产行业剧是如何给美剧忽悠瘸了的呢?

美国的“梦幻”型行业剧就是有“洋和尚好念经”的便利

美剧按类别可分为三类:肥皂剧(等爆的《新飞跃比弗利》)、情景喜剧(拿奖手软《摩登家庭》)、情节系列剧(《诉讼双雄》)。

其中肥皂剧与情景喜剧是非常难翻拍的,就连美国自己拿IP重新拍,都是难以重现盛景。

比如《新飞跃比弗利》(2008)就是《飞跃比弗利》(1990)的翻拍,可惜风头一直被隔壁越编越混乱,跟谁都能撕的《绯闻女孩》压一头,算是重启失败的案例。

至于情景喜剧,业内竞争激烈,上一个10年,有既生《摩登家庭》又何生《生活大爆炸》的困惑?前者连续5年(62届到66届)击败后者拿下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之后两者缠斗直到《副总统》回春。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2)

看起来很土气的摩登家庭

替《生活大爆炸》说一句,“轮也该轮到我了吧?”结果,《副总统》连续拿下3届的喜剧最佳。

而自从2018年开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又成了评委的心头肉。2019年《生活大爆炸》完结,能不能拿个奖退役,呵,谁知道呢?

至于其他正常集数的电视剧(即限定剧/电视电影除外)都算情节系列剧,评奖的时候通通分到剧情类。

那就很残酷了,神仙打架的日常,比如在国内比较有市场的《豪斯医生》《X档案》就从来没有拿过剧情类最佳剧集。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3)

跑到电影院大结局的电视剧都是神片

既然这么难,就有很多剧情类的剧集制作的时候,本来就不是奔着拿奖去的。

对,提不提名不在乎,好看就行了,这一类美剧剧情有时候比较悬浮,有着梦幻的色彩,但是收视率一直都不错,因为戏剧性很强。

《诉讼双雄》就属于这一种类型,双男主的设置,但是并没有像《平常心》那样,单刀直入探讨平权群体的现实困境,而是专注于发展“友情”。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4)

“腐”不“腐”自由心证

而男二有过目不忘的天赋,使得本片向科幻类靠了靠,但是又不像《西部世界》那样探讨人性和如何机器共存的哲学问题。

“梦幻”类剧集,不论题材,观众看不到任何让人感到黑暗无力的剧情或者角色。主角很聪明,剧情都是走欲扬先抑路线,最后依靠主角的灵光一闪,问题解决,畅快通透。

再加上一个胡搅蛮缠负责搞笑斗嘴的男配,齐活了,美国国内观众喜欢,国外观众也喜欢,看完都觉得智商跟着主角提高了,观剧门槛低,轻松愉快谁能不爱呢?

《诉讼双雄》已经完结,长达第9季,要知道《欲望都市》也仅有6季,这在以收视为王道的美国暗示了它的风光。

拿了同款人设,改编成中国律政剧的《精英律师》,结果口碑遭遇滑铁卢,估计这是片方也想不到的。

虽是同一批中国观众,喜欢《诉讼双雄》却厌弃《精英律师》?实则是不同背景的文化吸引力在作祟。

比如,我们国家出口的电视剧,评论两级分化的《知否》在韩国封神,究根结底是观众慕强的心理现象与“洋和尚好念经”的效应。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5)

算不算出口最佳?

《精英律师》改编的蓝本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没了外来神秘文化这层面纱之后,《诉讼双雄》重人物关系,轻法律细节的毛病倒是被继承了。

或者说借法律外壳讲个职场故事,在务实为本的中国,法律从始至终带着庄严肃穆的写实底色。律政剧弱化演绎过程,怕是观众不能接受的根本原因。

片方错就错在选了《诉讼双雄》做蓝本吧,但是本土化失败的锅得自己背。

叫好不叫座:美剧人设去“毒”后,人物干瘪不真实

美剧的主角都有什么特点?主角必然有缺陷,重口味的美剧就设定有药物/酒类成瘾之类的非自愿缺点,不重口味的美剧会设定自大、情商低等性格缺陷。

《诉讼双雄》的男主看起来唯利是图,冷面无情却是个被众人怼的自恋狂,具有反差萌。

《精英律师》里面的罗斌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只有他教导别人的戏份。

虽然“教导主任训学生”也有一定的戏剧看点,但是与靳东老师,过去扮演的职场精英形象高度重合,会造成部分观众审美疲劳。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6)

开课的日常

至于从罗斌这个角色完成立体度来说,又走向了神化之路,性格稳定,观众在他身上收获不到新的情绪起伏。

以人物为中心的类型剧,主角牵动不了观众的情绪,剧情内核缺乏性格驱动力,角色自然不够丰满。

比如《豪斯医生》观众每一集都处在,主角是不是又吃了太多止痛药的惊吓中。

或者担心《神探阿蒙》里的主角,什么时候又因为强迫症导致了一些意外情况出现?

主角独特的个性魅力,是吸引受众观看独立单元情节剧的根本原因,当然主角遇到一起又一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案例/罪案/灵异事件,也是卖点,但本末不可倒置。

我相信《精英律师》想要拍好每个单元的决心,找了很多大牌演员助阵,但是主角人设的乏味,却被衬托得更加明显。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7)

本剧由强大的明星客户团

一个全知全能全胜者在电视剧里指点江山,但是案例都是加班、抄袭、诽谤、性骚扰等“贴地气”问题,反差之下显得男主过于不真实。

蒋欣扮演的林静薇上来就对罗斌说“我爱你”,如果罗斌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角色,相信观众的感觉应是好奇而不是质疑。

很不巧的是,女主戴曦人设却因为过于写实引起大众生理上不适。

叫好不叫座:圣母易做,近而观之,形似鬼魅

现在总是不乏慷别人之慨的人。前段时间发生的美团外卖员杀人事件,犯罪嫌疑人刚被捕,就有人造谣事件起因是差评。

言下之意,难道因为收到差评,就可以当街杀人?“受害者有罪论”恰恰是圣母心泛滥的结果,想问题都是同情理解罪犯的角度出发。

它的衰减式是“谁弱谁有理”。《精英律师》戴曦见到被告惨兮兮,就顾不上职业道德,转头就把自己的客户“卖”了,最妙的是,而且还坚持自己没有错。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8)

演员有点实惨

戴曦人物性格倒是反映现实,可惜观众受不了,观片是一项情感代入活动,感同身受下倍感不适。

如果是在美剧里,戴曦肯定会因为违反律师执业操守被吊销执照。

偏偏本片给女主戴上一个“追求法律的公平正义”的帽子,就当顺利过关了。

一个学法的人,出卖客户利益去追求心中公平正义?恐怕本片是律师这个行业最大的黑粉,正常的做法是不接这个案子,中断委托关系,但是依然要保密。

戴曦人物际遇加bug,拉高本剧的“梦幻”程度,观众望之生厌,还如何共情呢?

叫好不叫座:背着法条也普法失手,千疮百孔再下一城

本片的看点之一,是戴曦能对法条倒背如流。偏偏在开篇的工伤赔偿案中,戴曦强调外卖员父亲是自己的原因在上下班途中受伤,公司也应该按照工伤条例来赔偿。

啪啪打脸: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只有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才应当认定为工伤。

片方说请了法律顾问把关,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我国的法律不是会背法条就能做律师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大陆法系接近,即成文的才是法律,所以内容细致,事项多,法学院学生学的是法律背后的逻辑关系。

举个例子说,如果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盗窃是犯法的,那么盗窃就不是犯罪。

所以大陆法系会尽量完善每一项需要规定的事物,所以法典之厚类目之多,是背不完的。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9)

至于美国是海洋法系国家,美式律政剧,常常会因为律师找到了一个判例就改变整个案件的走向。

海洋法系的判例等于法,上级法院的判例下级法院一般都会遵守,除非是全新的情况,需要做出重新的判例。

判例的实质是认定事实的原则,所以《诉讼双雄》中的男二能够背下所有的判例,的确对他从事律师工作有助益。

《精英律师》戴曦就算背完所有的法条,难道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酒后挪车,算酒驾。那醉酒后挪车,算不算醉驾,进而构成危险驾驶罪?

不论是法律还是改编,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都要不得。


片方真的太懒了,罗斌、戴曦、栗娜、封印、何塞……真的不是直接英文翻译过来的吗?

写得慢像马后炮:本片肯定收视长虹,因为靳东老师是中年女性最喜爱的三大演员之一。

精英律师是否有第二季(别被花枝招展的美剧给忽悠瘸了)(10)

爱了爱了

毕竟吴秀波半隐退,雷佳音升级电影,不就剩下靳东了吗?


2020,关注@马鹅同学 ,收获影视欢乐,感恩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