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议事论理之文议事得有事,事依靠叙述,因此,就产生一个如何叙事的问题众所周知,叙事是记叙文的基本手段,但在议论文中,它只是借用的表示方式,只能起辅助作用——为论述道理提供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实对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议论文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是接受议论制约的——议论需要的事则叙,议论不需要的回避;议论需要具体内容时多叙,议论只需要简单事实时少叙概而言之,叙述的内容一字一句、一言一语都为论点服务,离开论点的叙述是多余的,无用的,消极的那么,如何叙述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议论文引述论据方法指要 议论文引述论据方法指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议论文引述论据方法指要 议论文引述论据方法指要

议论文引述论据方法指要 议论文引述论据方法指要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议事论理之文。议事得有事,事依靠叙述,因此,就产生一个如何叙事的问题。众所周知,叙事是记叙文的基本手段,但在议论文中,它只是借用的表示方式,只能起辅助作用——为论述道理提供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实。对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议论文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是接受议论制约的——议论需要的事则叙,议论不需要的回避;议论需要具体内容时多叙,议论只需要简单事实时少叙。概而言之,叙述的内容一字一句、一言一语都为论点服务,离开论点的叙述是多余的,无用的,消极的。那么,如何叙述呢?

一、寻方向——论据叙述,为了论点,朝向论点,支持论点

在各类事实论据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多向性说明它既可以用于证明甲论点,也可以用于证明乙论点,还可以用于证明丙论点——它就像中药一样,一个方子甲乙丙等病人均为适用……这为我们选择论据提供了广泛性、灵活性。当然,它也为我们的叙述出了难题——如同中医一样,虽然一个方子可同时用于几个病人,但医生不是照抄照搬,必须根据病人们的身体状况,为配方加加减减,微调配方的分量,以便确实做到对症下药;事实论据也如此,整体搬来搬去不合适,会造成论据和论点不相吻合,甚至会背离脱节,使观点和材料相差甚远,因此也要做微调、加工整理的工作。这就是定向叙述法,即在叙述材料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述事例与论点一致的地方,尽量将材料往论点上靠。具体地说,在写作实践中,要切实做到:其一,着眼内在,准确把握材料与论点意义上的一致性,不得出岔道;其二,着眼外在,多使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语言上拉近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唯有如此,材料与观点才能统一而吻合。

1、针对论点,瞄准要素;定向叙述,字斟句酌:

论点是既定的,论据是借来的,论据只能唯论点的马首是瞻。为什么?论证的过程就是举例子、引理论来证明观点的过程。请先明确如下几点:其一,论点是谁的?作者的。其二,例子、理论是谁的?别人的。其三,例子、理论与论点原来有联系吗?没有。其四,那么,现在要建立联系,二者应该谁向谁靠拢?只能例子、理论向论点靠拢,因为观点是目的,例子、理论是工具;例子、理论可以更换,观点不能改变。由此,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事物虽有多面性,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道理;但今天这个故事要用来说明眼前这个道理,就得朝着论点叙述。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提出论点,要素:放弃、辉煌)古今中外,有多少著名人士正是懂得放弃,能够放弃,才终于彪炳史册。(概括例证:放弃,彪炳史册)李白放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具体例证之一:放弃、留住气节)司马迁放弃了尊严,以强烈的忧愤写成了恢宏史诗《史记》;(具体例证之二:放弃、恢宏史诗)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成为了“两弹一星”之父;(具体例证之三:放弃、两弹一星)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放弃总理的身份,双膝跪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具体例证之四:放弃、赢得赞誉)这样的放弃,是对精神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生命行囊的一次清理减负,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小结,深化论点)

这是一段成功的叙述。论点的要素是“放弃”与“辉煌”,各个事例的叙述都紧扣这两点。请看,五个例子无一例外,均明显出现“放弃”的字眼;“辉煌”二字虽未再现,但五个例子均以不同的语词表达出“辉煌”的意思。内在的角度与外在的标志始终朝向论点。

再看下面两个语段,思考一下,哪个语段的叙述更合适一些?为什么?

例一:远大的目标要与扎实的行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提出论点)勾践被困会稽山时,绝望到几乎自杀的地步,幸有大夫文种进言劝其向夫差示弱,并以西施为饵实行美人计。而夫差骄傲自大,不信忠臣伍子胥的谏言,结果给了勾践喘息的机会。越王勾践以俯首帖耳取得夫差的信任得以回国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叙述事例论据)

例二:远大的目标要与扎实的行动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提出论点)一般地说,远大目标是美好的,引人的,不易到达的,需要不懈奋斗,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地奋斗。(阐述论点)越王勾践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他“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为了这一目标,他屈尊下顾、礼贤下士;为了这一目标,他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这远大的目标加上长达十年一步一步的行动,终于使他最后一举歼灭吴国,成就一代霸业。(叙述事例论据)可想而知,勾践如果不是一手体恤人民,唤起民心,一手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则远大的目标只能是泡影。(小结、反证)

先看论点:必须抓住三大要素:目标、行动、结合。三者之中,“目标”一语带过即可;“行动”的核心要素,那是论点的关键;“结合”——看论点论据是否吻合,吻合了就是结合了;二看语言表述,稍加强调即可。

再看例一:①例证从被困稽山落笔,太远了。②前面三句话写的都是确立目标之前的事,游离题外,所占文字接近一半,不妥!③叙述时先后以夫差和勾践作为叙事主体,笔墨分散,方向错误(夫差部分的内容纯属多余)。④后面所写的“行动”很抽象空洞,没有实际内容,对论点支持不力。⑤除了论点之外,整个段落有叙无议,以叙代议,属于典型的“论点 事例”模式。总之,短短一小段,文字不多,错误不少。

后看例二:①例证从勾践回国确立目标写起,贴近论点,恰到好处。②连续使用三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句式,引出勾践的三方面行动,内容充分,表述具体,紧扣论点,对论点的支持十分得力。③叙述时自始至终以勾践作为叙事主体,笔墨集中,方向正确。④前面在提出论点之后,立即加以分析阐述;中间叙事事例时注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后面作出反证,兼对事例作出小结点染,整个段落议论气氛浓厚,说理性强。⑤在语言表述上,多次出现“目标”这一标志性用词,一连串动词则有力地体现“行动”二字,三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排比句深刻体现了目标与行动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连接十分紧密。还有一些其他优点,值得细细体味。

2、一例多用,多个论点;一个例子,多个方向:

同一个事实材料,用于证明不同的论点时,叙述的侧重点要有明显不同。最根本的是要依据不同论点,调整叙述的方向,追求有针对性的叙述。例如,同样是“愚公移山”的事例,用于证明不同论点,叙述方式就大为不同:

例一:困难何所惧,只要有勇气。(提出论点)难与不难,因人而异,在某些人面前很难,难以逾越;在某些人面前则不难,容易克服。为什么?各人客观条件不同当然是一方面原因,但主观精神则更为重要。(分析论点)年且九十的老翁愚公要铲平“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手下仅有“子孙荷担者三夫”,外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始龀”的“遗男”。(叙述论据)难吗?难!他们有优越的条件吗?没有!那么,他们凭什么挖山不止呢?凭“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信念与勇气!(分析论据)上天有眼,这勇气直冲云天,感动天帝,派天神加入了移山大军。(小结)

例二:信念是强大的心力,是成功的前提。(提出论点)成功来自人的力量,心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阐述论点)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可他为什么能够坚持?信念!面对妻子的质疑,他们的回答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多么响亮,多么干脆,多么自信!(夹叙夹议之一:突出态度)面对智叟的笑止,愚公坚决反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多么理直气壮,多么底气十足,多么不可遏止!(夹叙夹议之二:突出认识)这份底气何来?来自“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自然规律!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这种不可阻遏的意志力,迫使“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时也感动“天帝”派人背走大山。(夹叙夹议之三:突出规律)信念,战胜了大自然,也战胜了落后意识。(小结,深化论点)

同样以“愚公移山”为论据,两个不同的论点,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很值得玩味。细细体会,可以从中领悟到诸多道理;

先看例一:论点的核心要素有二;困难,勇气。作者是如何突出“困难”的——一一分解出整个例子的各个“难”点:一是愚公年岁之大,二是太行王屋之高,三是客观条件之差。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勇气”的——作者引用愚公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两大要素都突出了,加上论点之后作分析阐释,例证之后的议论揭示,论点得到了很有力的支持。

再看例二:论点的核心要素有二:信念,成功。为了突出“信念”,文章照样可以点明“困难”,因为愚公的信念是战胜困难的信念,但作者只是一语带过——因为这是众人皆知的老材料,无需重复,故而立即进入正题,高明!紧接着,作者分三段夹叙夹议,由浅入深,层层突出“信念”,因为“信念”是第一要素,够力!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叙述事例,很成功,因为如果采用单纯叙述论据的方式,会显得枯燥乏味。

以上两个例子论点很接近,但叙述例子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认真对照比较,从中接受启发,会有收获的。

3、以议带叙,以叙促议;叙议交融,联为一体

我们说叙议结合,就是叙述事例与分析议论相结合。如何结合?人们的办法很多,最常见的是一段叙述之后,紧接着立即加以分析、评论、揭示;有的是将一个事例分为几个细小片断叙述,每一个片断都加以分析议论,就是我们常说的夹叙夹议,前面已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再举例;有的则是叙述语言中含有议论,议论语言中含有叙述,叙述与议论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淡化叙述的意味,有力强化议论的色彩。请看下面例子:

例一:面对某些血管里流淌着炎黄血液、嘴巴里吮吸着黄土地母亲乳汁、口腔里残存着华夏口腔,刚刚拿到某国绿卡就数典忘祖,对祖国母亲说三道四的逆子们,(交到背景)我们要高声疾呼:“爱国之心是最伟大的民族之魂。”(提出论点)古往今来,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先辈先烈不可胜数。(概括例证)当代爱国者中,最让我们敬佩的是钱学森先生了。钱学森先生不怕美国特务的跟踪监控,不怕进监狱,毅然决定回国;不顾师友们的善意挽留与自己的学术前途,坚决回到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祖国;不考虑个人经济上生活水平上的得失,坚决启程回到还没有解决温饱的祖国。(叙述事例)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更应该让那些民族的逆子们汗颜!(归纳小结,回应论点)

例二:面对某些血管里流淌着炎黄血液、嘴巴里吮吸着黄土地母亲乳汁、口腔里残存着华夏口腔,刚刚拿到某国绿卡就数典忘祖,对祖国母亲说三道四的逆子们,(交到背景)我们要高声疾呼:“爱国之心是最伟大的民族之魂。”(提出论点)古往今来,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先辈先烈不可胜数。(概括例证)当代爱国者中,最让我们敬佩的是钱学森先生了。当美国特务紧紧盯上、监狱大门朝他洞开的时候,钱学森这位被称为顶得上五个师兵力的爱国者,与他们斗智斗勇,毅然决定回国,这是何等可敬的爱国情怀;(叙议交融之一:政治上)当师友们苦苦相劝、真心挽留的时候,钱学森这位学有所成前景看好的科学巨匠,婉言谢绝,断然启程回归毫无学术氛围可言的祖国,这是何等崇高的爱国情怀;(叙议交融之二:学术上)当美国当局以优厚待遇、良好条件相诱的时候,钱学森这位在美国整整生活了二十年的他乡游子,挥手告别,决然回到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祖国,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怀!(叙议交融之三:生活上)钱学森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伟大的爱国之魂!这足以让那些民族的逆子们汗颜!(小结,回应论点)

例一是常规性写法,前面叙述例子,后面简单议论,结果很不理想:其一,叙大于议,论证色彩淡薄;其二,论据材料陈旧,平平淡淡,没有特色,缺乏征服力。

例二所用的论据材料与例一完全相同,只是方法不同:其一,把例一使用的材料按内容分为三段,分开叙述;其二,每一个论据材料都不是以叙述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叙中带议,议中带叙,叙议相融,难分彼此,因此,议论的分量大大加重了;其三,三个语言单位构成一个大排比句,形成强大气势,三个反问句大大强化了论证性。总之,通过语言表述的调整,事与理、理与情,事与情,三者融为一炉,共同形成了强大的征服力。

为什么两个例子差异如此之大? 例一犹如一串子弹装在老旧步枪之中,犹如强弩之末一般,没有力道;例二犹如子弹装进现代枪械,产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冲击力、爆发力、撞击力。道理很简单,同样的食材、佐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味道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二、慎详略——该详则详,可略则略;新详旧略,详略有致

一般地说,议论文叙例都应该尽可能简单,能少一个字就不要多一个字,因为议论文的重心在议不在叙。当然,也不是一味求简,得根据实际情况,分个三六九等:该详则详,可略则略;新详旧略,详略有致。

叙述方式可以有四种:一是点到为止,二是概括叙述,三是具体叙述,四是直接引用。前两种方式简明扼要,努力争取以简胜繁的效果,因为叙述简洁,可以同时引用几个事例来证明同一个论点。后两种也有长处,新颖材料、个性材料是读者最欢迎的,又是最不熟悉的,因此,应该具体叙述,多花笔墨。

1、具体叙述——该详述时则详述

新鲜材料理应具体叙述。对于广为人知的材料,用起来一定要小心谨慎。由于已经“广为人知”,必然是“老掉牙”的材料,因此充当一语带过的辅助材料更为合适,担当主力骨干的机会不多,至少在评卷老师那里会是这么认为的。相反,叙述新鲜材料则宜具体叙述,因为新鲜材料人们了解不多。切忌避生就熟。请看下面例子:

无论何时何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永远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专业知识都是一个广博的体系,不可一蹴而就;任何专业技能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难以一口就吃成胖子。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急于学出一个模样。可老篆刻家告诉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夜以继日地刻呀,磨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一担础石终于“化石为泥”了,他的篆刻艺术也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华老的实践,与李白的铁杵磨成针、达·芬奇画蛋,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显然,齐白石年轻时学习刻印的例子比起“铁杵磨成针”、达·芬奇的“画蛋”、陈景润的那“一麻袋草稿纸”等等同类材料,更少人了解,更能别开生面。因此,它应该担任主角,应该详写。如果详略易位,就大错特错了。

个性材料理应具体叙述。对于只属于自己或很少几个人的材料,应该具体叙述。因为他人不知,应让读者了解得清楚一些;因为富有个性,应突出其特殊的说服力;因为担任主角,应占据应有的地位。请看下面例子:

花季少年的早恋早乱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早恋问题是个老问题,但今天已发展到令人难安的地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今天的环境与此前大不相同。社会的开放,导致传统观念稀释;媒体的误导,导致无知少年效仿;家长的失察,导致少年性爱失控。黄昏时分,街市公园的角落、大型社区的园圃,星星点点,随时可见一对对不满15岁的少男少女,拥抱、抚摸、亲吻……他们肆无忌惮,不避外人。路人摇头,老人跺脚,小孩子好奇……谁又能奈何得了他们?据称,这些初二、初三的学生多数来自学业要求不高、学校管理宽松的非重点中学,来自外来摊贩、务工人员管理相对乏力的家庭,来自学习成绩差无望上重点高中的学生群体。令人痛心啊,三天之前,笔者邻居,发生了一件无可挽回的事:家住六楼的初二女生黄某某,父亲在外经商,母亲无力监管。小家伙无心学习,倒是很热衷于结交男朋友。男同学、小混混、流浪汉,都来者不拒。那天晚上,母亲无奈地用密码将女儿锁在家中。凌晨一时多,趁母亲熟睡,黄某某为了如约与男友密会,竟然从唯一可以开启的仅容身体勉强通过的厨房透气窗爬出,终因窗户栏杆沾有油污而滑落。花季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能唤起人们的重视吗?

黄某某的例子属于作者,属于为数不多的人,很新鲜,很真实,很有说服力。因此,必须具体叙述,给读者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形象说理可以具体叙述。有些说理环境需要生动形象的论据材料,需要事例的具体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在亲身感受的心境中接受观点。如此情况,只好耗费一些篇幅,为读者再现出相应的景象。请看一篇题为《竞争不应抛弃温情》的文章:

《威尼斯商人》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时的对手不应该成为永远的敌人。”乔丹也说过:“他只是我事业上的对手,生活中我们依然是哥们儿。”苏格拉底更是一言道出了真谛:“无论竞争多么残酷,人与人之间都不应该抛弃温情。”(引用三句名言,为中心论点开路)是的,竞争不应该抛弃温情。(归纳概括,提出中心论点)

金銮殿上,面对高高在上的武则天,狄仁杰壮起了胆子:“陛下,娄师德为官不正,贪赃枉法,曾因一件小事而滥杀平民——铁证如山!”说到这里,他心虚了。娄师德与自己素来不合,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劲敌。可今天所参都系子虚乌有啊,怎么办?把心一横,豁出去了(狄仁杰的形象表现)

武则天微微一笑顺手拣了本奏折给狄仁杰:“爱卿,看吧。”狄打开一看,面色大变:上面全是娄师德请求为自己加官进爵的话。(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形象表现)多少年来,强烈的竞争意识使自己的心灵严重扭曲,千方百计,都想扳倒娄师德,可没有想到,对手送给自己的,竟是如此的一份真诚。(狄仁杰的心理活动,叙议相融)也许激烈的竞争能蒙住人的双眼,然而心灵深处真诚的阳光必将冲破重重迷雾,照亮一片明朗的天地。(分析议论事例)人情之花,不应该被竞争的火焰熏得枯萎。(揭示分论点一)

漆黑的夜,隔着帘幕,人们依稀听见从指间流淌出来的泉水般的声音。它轻轻地流动着,如朦胧的月光那样温柔,又如潺潺的溪流一般缠绵。许多熟悉李斯特演奏技巧的人认为他的风格有了变化,取得了更可喜的成功。当演奏者在明亮的灯光中致谢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不是李斯特,而是另一位当时并不知名的音乐家——肖邦。毫无疑问,他一夜成名了。然而,安排这场演出的正是李斯特本人!(叙述一个形象的事实场面)

作为一名久经历练的乐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将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然而,一颗真诚之心使他帮助肖邦,哪怕是以自我付出为代价。(分析例证)

的确,竞争不应该是对对手的压制和打击,在真诚之心的指引下,竞争也可以变成一种扶持,一种鼓励,一种自我鞭策。(分析说理)人情,可以在竞争中升华。(揭示分论点二)

据说,乔丹在一场比赛中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自己表现更好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想,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友情、亲情,以一颗真诚的红心,来照亮前进的道路。(归纳概括,深化论点)

这篇文章观点非常鲜明:“竞争不应该抛弃温情”。文章结构很简单,只是截取两个生动的画面:一个是历史画面,狄仁杰诬告娄师德,而娄师德荐举狄仁杰。作者通过狄仁杰的形象表现与心理揭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情之花,不应该被竞争的火焰熏得枯萎”。这是分论点一的论述。另一个是外国画面,肖邦在李斯特的帮助与策划下成功举行演奏会的场面。作者通过李斯特“自我树敌”这个正面例子,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情,可以在竞争中升华”。这是分论点二的论述。文章正反对比,中外兼及,很有说服力。最后归纳概括,深化论点,也值得我们学习。

应该说,两处形象勾勒对于事例论据的征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试想,如果采用简单概括的叙述方式,文章的说服力将大打折扣。不信,可以动笔试试看。

2、概括叙述——可简述时则简述

议论文写作无法都用新鲜材料,毕竟新材料没有那么多,那么合适,那么好用,故而老材料不能都不用。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既为老材料,人人都知道,再说得那么具体就不妥当了;可是,仅用一言半语就能证明论点吗?为此,聪明的作者转而以量求胜——为了论证论点,就用一组同类论据共同证明论点。这就是概括叙述——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如此安排,立论则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此外,还可以显示作者旁征博引、知识广博的优长。

概括叙述最经常采用的形式是排比,即在文中有意识地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一篇议论文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下面几个片断都是排比举例,请借鉴:

 A、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提出论点)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概括叙述一)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概括叙述二)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概括叙述三)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议论小结,回应论点)

B、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提出论点)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概括叙述一)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概括叙述二)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概括叙述三)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概括叙述四)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分析议论,深化论点)

C、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提出论点)莎士比亚说:“对自己都不信,还会信什么真理”。(引证)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概括叙述一)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概括叙述二)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概括叙述三)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概括叙述四)无数先贤的成功实践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可见,自信是人的一份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归纳小结,深化论点)

上述各例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起笔提出论点,接着概括叙述三个或三个以上众人熟知的事实论据,构成排比句,最后做出分析议论,归纳小结,深化论点。说实在的,这些段落的质量都不是太高,不是很理想,说服力很有限。我们不主张过多使用这种方法写作议论文,如果有其他方法可用。改进的办法是详写一个相对新一点的例子,然后附带一组排比事例。详略结合,比起单纯概括叙述,肯定要好一些。

3、点到即止——点例排例,成排推出;高度浓缩,文字简约

有时,议论文用例就像批发一般,不是一个一个使用,而是一批一批出现,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以量取胜。它通常是分门别类,整体出击,构成排比,显示集体的力量。这种形式可以使用,但不宜多用,因为例子过于简单。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提出论点)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概括例证)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 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文化类例证)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不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爱国类例证)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政治类例证)蔡伦、毕生、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科技类例证)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归纳小结,照应论点)

这一段列举例子不是以人为单位提出的,不是一个个出现的,而是按类别分小组一串串搬出来的;不是一个人的例子写一段,也不是一个人的例子写一句,而是几个人的事迹浓缩为一句话。这算是最高程度的浓缩,是最结实的压缩饼干。如此论证,头绪很清晰,声势很宏大,说服力则很有限。好在作者很聪明,每一组例子都运用因果句形成排例,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排列,形成一种因果分析的排比句,揭示出事例的思想内涵,使叙与议融汇在一起,文章的理论推导关系也更加强烈一些。这就是用逻辑力量来克服素材的不足。

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提出论点)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列举历史事例)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既点明人物,又议论赞美)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点题收笔)

这一段在表述上有变化,即叙述事例之时,只述事,略去人,引发读者思索;后面和盘托出,集中赞美升华。前后两组排比句遥相呼应,颇有文采。

三、明褒贬——以例证理,是非分明;褒贬爱憎,融入事中

叙述例子,情感上不是不偏不倚、不高不低,照本宣科,而应该带上明确的方向性——朝着中心论点作定向叙述,朝着是非爱憎作情感叙述。诚然,议论文不抒情,但这不等于它就没有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议论文作者往往在行文中悄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在叙写事例时调动色彩鲜明的词汇,应用恰到好处的句式,作出精到准确的议论,以寄托褒贬爱憎,用情感影响读者,从而达到让人信服的目的。

1、对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感情浓烈,态度鲜明

例证很多来自人物事迹。对于人物事迹的叙述,一定要根据论点的内容与高度来确定基本调子,该褒则褒,该贬则贬,目的是为论点奠定基础,为下文的分析议论引导方向,使叙与议紧相扣合,有机联系,融为一体。

成由谨慎败由骄。(提出论点)谨慎者思维缜密,行动细密,意外少而常胜;骄傲者头脑发热,行为鲁莽,挫折多而常败。(阐释论点)关羽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过五关,斩六将,英风豪气,光彩照人,可恃才而骄,终导致败走麦城,贻笑后人;朱元璋出身寒微,早年投身义军,英勇机智,由士卒而至将军,治军严明,深得民心,可一旦夺得天下,专断骄横,诛杀功臣,为大明皇朝种下祸根;李自成顺应时代潮流,起兵反明,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团结广大人民,可进入北京以后,陶醉于胜利之中,沉湎于歌舞升平,终使革命果实一朝失去,令后人叹息声声;洪秀全奔走于民间传播近代民主思想,组织反清斗争,杀贪官,斗豪绅,可定都天京以后,却滋长骄逸享乐之风,内部涣散分裂,致使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以失败告终。(叙述例子)例子不胜枚举,道理只有一个,永远骄傲不得。(归纳小结,回应论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述各个人物,前半段均极力褒扬,后半段均强力贬斥,目的是前后形成巨大落差,由此有力凸现“成”与“败”、“谨慎”与“骄”的尖锐对立,有力支持论点。须知,此类强烈的褒贬一方面是一种变形的议论,直接表露了作者的观点;一方面也注入浓烈的情感,以唤起读者的共鸣。请仔细体味加黑的字。

血性男儿在侵略者侵犯祖国的时候,必然自觉挺身而出,报效祖国,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不惜“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提出论点)像曹植报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何等忠贞;像文天祥救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等诚挚;像史可法殉国,“人在城在,城陷人死”,何等壮烈;像谭嗣同捐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刚猛……(叙述例子)这些英雄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救国,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一种震撼山岳翻江倒海的豪迈气势。(总体议论赞美)为了祖国,赴汤蹈火,乃是英雄本色。对于他们,祖国至高无上,“在它面前,人的贪生之恋,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们面前,那些不顾国家危亡、民族大义的怕死鬼、可怜虫、癞皮狗,只能遗臭万年

这是另一种典型,文章引用当事人的豪言壮语展示当事人的英雄情怀,作者只用简短的语言加以赞美。如此安排,在内容上更具强大的说服力,在形式上则更显表现。再说,作者的文采也是赢得读者的重要力量。加黑的字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2、对事件或肯定或否定,旗帜鲜明

例证很多来自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一定要考虑其历史定位、历史意义、社会共识以及自己的判断,该肯定地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遣词造句要中肯,分寸把握要恰如其分。只有这样,例后的分析议论才有基础。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提出论点)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预作让步肯定,避免走极端,很辩证,好!)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叙述正向例子,并加议论肯定)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批评当下做法)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叙述反向例子,并加以否定)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回应论点)

这是针砭时弊的一个例子,很好!作者肯定、表扬时用“受益无穷”,言简意赅,评价很高;否定、批评时用“逊色得多”、“幼稚与浅薄”、“亵渎”,用词恰当,色彩鲜明,很有分寸,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