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是俄国盛行了四百多年的经济体制,它与沙皇专制政治体制相得益彰,为其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尤其是在18世纪以前,农奴制的作用非常突出,比如巩固中央集权、对外侵略扩张、满足上层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等等。然而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欧的近代化进程,历史前进的脚步已经无可阻挡。与此同时,农奴制的弊端却日益彰显,俄国近代化的脚步就这样被阻拦,于是改革便成了历史必然。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和内容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1)

俄国农奴的生存状况

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发展犹如逆水行舟,如果自己一味原地踏步(别人却在发展),就会让国家陷入一种很被动的局面。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俄国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彼时西欧列强的农奴制已经基本瓦解,资本主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地壮大。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再到法、美、德等欧洲列强接连不断完成工业革命,科技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生产力。在工业革命的作用下,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眼见对手们逐步壮大起来,自认为是欧洲列强之一的俄罗斯帝国心里自然也很着急。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不甘人后的俄罗斯帝国决定也来场工业革命,于是他们高价引进外国设备,并邀请国外技术人员来管理工厂,以期尽快取得一定效果。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俄国内部农奴制根深蒂固,这导致俄国工业革命根本无法维续,最终只能宣告失败。俄国工业革命发展就意味着封建农奴制的逐步衰弱,实际上这样的状况从18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显现,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比人工更具效益,手工工厂也就逐渐没落,越来越多的农奴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一种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和内容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

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迅速发展

随着欧洲各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刺激了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地少的欧洲列强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食来供养城市人口,而有着“欧洲谷仓”的俄罗斯帝国自然成了对外输出商品粮的大国。据载,当时俄国一年的粮食生产量在2亿5千万俄担,对外输出的数量就占到了五分之一,如此庞大的欧洲市场让俄国人眼前一亮,因为这意味着只要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能积累更多的财富。可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先进,俄国并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市场,为此部分地主开始改良生产技术,改用机器生产,但绝大部分地主是通过缩减农民分地来扩大自己的耕地。农民的地不仅小了,而且还要承担更重的劳务工作,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选择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却迅速发展。穷者越穷,富者却越富。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同时也奠定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以农奴劳动为基础的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和内容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3)

欧洲列强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

公元1853年,一场关于黑海出海口控制权的争夺战爆发了。自诩为“欧洲宪兵”的俄国人狂妄自大,在他们看来俄国依旧是欧洲的霸主政权,因此表现出了极为强势的态度。但沙皇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对手早已今非昔比,更何况是英、法、土等强国的联盟军,战争所波及列强之多是拿破仑之后前所未有的。在这场浩大的国际战争里,战斗民族俄国人表现出来的血气方刚和英勇善战确实让人敬畏,但是战争并不是勇者的游戏。随着战线的拉开,形势对俄国人来说越发不容乐观。双方之间的军备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以双方的海军军备为例,当时俄国人配备的仍然是帆船,而他们的对手使用的却是汽船,这些船在机动能力上有着质的差别,就连俄国军人所用的枪械射程也比对手短了近三分之一。

这样的军备差距单纯靠勇气根本不能弥补,就像拿刀跟枪对决一样,俄国人有了深深的无力感,战争失败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沙皇的威信至此一落千丈,这无疑体现出了沙皇政府的无能,国内民众怨声载道,社会各阶级都发出了对沙皇政府的不满之声。最后,这一切激化了固有的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在这个矛盾尖锐的时期,从1858年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内各类农民起义或者暴动就高达290次,尽管规模或大或小,但也极大地冲击了沙皇政府。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和内容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4)

惨烈的克里米亚战争

自上而下的改革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深知改革迫在眉睫,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俄罗斯帝国的现状。但是改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它会触及到封建贵族的利益,阻力一定会非常的大,因此舆论准备是必需的。公元1856年3月底,亚历山大二世将那些贵族都召集起来,给他们分析了当前局势,算是给这些贵族敲响警钟。在他看来,沙皇政府自上而下引导改革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这总好过底层农民暴动推翻政权吧?从这点来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还是有一定魄力的。

地主贵族毕竟是帝国统治的支柱,亚历山大二世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能够得到这些地主贵族的支持。但是结果很不理想,绝大多数贵族都是强烈不满,他们是既得利益的拥有者,尽管他们自己也知道农奴制已经腐化,但到手的利益怎么可能轻易地让出去。一年后,一个关于改革农奴制的机构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诞生了,与会者大部分是大贵族(尽管他们只占贵族阶级的百分之十,但却掌握着高达百分之三十的农奴,他们拥有着最大的话语权),大贵族表现出来的消极态度最终并没能解决什么问题。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和内容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5)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画像

沙皇也很头疼,但改革是必然趋势,也不能一味顺着贵族的意见来。到了年底,没办法的沙皇只能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跟这些贵族们妥协。他向各省发布诏书,保留了贵族土地的所有权,但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是初步的改革纲领,诏书的发布也相当于将农奴制问题的讨论社会化了。社会各阶级对此看法不一,大贵族自然强烈反对。虽然大部分资产阶级贵族希望能够采取更为温和的改良方式,但他们对沙皇此举还能够接受。农民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对沙皇的诏书不屑一顾,认为此举根本不能改变任何现状,农民暴动一浪高过一浪。

如此一来,统治阶级慌了,沙皇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并没有那么好糊弄,他们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让步,经过与贵族内部势力旷日持久的讨论,新方案终于在1861年被正式确立下来。沙皇正式签订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主要关乎两个方面的权利:一个是人身权利,农奴身份的农民在法律意义上得到了自由,有了跟其他农民一样的权利;另一个是财产权,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买到地。这条在俄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法令,由于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在实际上并没能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俄国农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农民又暴动起来,仅仅半年时间里,起义骚乱的次数就高达647次,这个数据足以证明这个法令的无用性。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甚至称这条法令是对农民的血腥剥削,农民起义运动也带动了有志之士(比如学生们)的起义运动。在如此高危的形势之下,沙皇政府非但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修改令条,反而无情镇压这些运动,这再度激化了矛盾。看清沙皇政府真面目的农民们彻底死了心,沙皇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地主,又怎么会让自己的利益过多损耗呢?当然,此时看清也不算晚。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和内容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6)

俄国最大的封建地主亚历山大二世

结语

这场改革虽然存在很多局限性,也没能将农民从水深火热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它依然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它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开始呈现出一种与之前迥然不同的经济状态,俄国的社会生产力也得以迅猛增长,综合国力仅在英法美之下。随后,俄国同样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但是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旧沉缓。

————END————

引用文献:

《俄国历史概要》(上下册)

《俄国史》

《俄国史新论》

《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二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