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病结晶和其他研究

结晶是形成尿结石的先决条件。结晶过程或位置的异常是否是结石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执行其保存水分任务的肾脏会形成过饱和液体,尿液。这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过饱和度为晶体形成提供了驱动力。经过足够的时间后,晶体将形成。从那以后,事情就不那么明显了。如果在尿液中发现晶体,它们是在收集后的瓶子中、收集后的膀胱中、肾煜中还是在肾单位中形成的?结石的形成是否与晶体形成本身、大量晶体形成或错误位置的晶体形成有关?什么是正常或错误的地方——肾单位、肾组织、盆腔、游离液体或固定在表面上?对于所有这些问题,回答它们涉及评估在特定地点存在的特定条件下结晶如何进行。本章的目的是描述这些情况,根据文献数据告诉我们的关于这些部位结晶的可能性和调节的内容来回顾文献数据,并为尿结石形成领域结晶的有希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1结晶:从溶液到固体

最终,晶体和石头的形成是因为某处流体相对于石头矿物变得过饱和,并且在能量上有利于形成固体。从长远来看,热力学确保在任何溶液中,化合物的浓度超过溶液中可以保留的最大值(其溶解度),过饱和度会导致固体的形成。然而,在短时间内,结晶的第一步,即成核,只有在采取能量势垒时才会开始。因此,在成核开始之前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过饱和度,亚稳态:成核滞后时间。对于尿液中发现的过饱和度范围,这个滞后时间从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尿液在可比较的时间范围内通过肾单位,其变化与肾单位长度和水负荷有关。因此,成核滞后时间的变化和传输时间的变化很可能决定晶体是否在肾单位内形成。因此,确定肾单位中过饱和度首先发生的位置,该点之后过饱和度会发生什么,以及不同肾单位隔室的停留时间变得有趣。只有当停留时间超过成核滞后时间时,晶体才会在肾单位内部形成。1另一方面,对于发生在肾间质或固定位置的事件 - 例如,附着在细胞上 - 这个时间限制将不太相关。除此之外,尿液的成分也不是恒定的。在肾单位通过期间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化合物的浓度会上升和下降,这会影响结晶过程。同样,对于在肾脏的固定部位或封闭隔室发生的结晶,这些变化可能是不同的。

考虑到这些要点,我将回顾一下文献数据教给我们的内容:

这总是从以下角度出发:它是否有助于晶体形成和结石形成?

阿拉伯数字肾单位中的结晶

2.1肾单位结晶相关实验研究

晶体是否形成以及多久在肾单位内形成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两种方法可用于调查此问题。

首先,一种具有结晶研究的体外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条件反映了不同肾单位段的流体成分以及流体通过这些段的运输时间。1-4 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在近端小管中钙盐沉淀只会发生在该段非常高的草酸盐水平下,并且对应于每毫升超过 10 μmol 的血清值。在极端的高草酸尿症病例中经常遇到这些值,也可能在摄入急性草酸负荷后遇到。5近端小管中的细胞通常不应遇到晶体。这与细胞培养研究的发现一致,即近端小管细胞LLC-PK1结合草酸钙晶体并被它们破坏;不能确保晶体安全通过的两种反应。6,7来自肾小球滤液的大量草酸盐负荷导致体内模型中草酸钙晶体的大规模近端小管沉积。8

下游一段,在亨勒的环路中,情况完全不同。在Henle的循环中,浓缩过程迈出了一大步。作为环路作用的副产品,管内pH值增加到7.4。这会导致沉淀磷酸钙的强烈驱动力。在体外实验中,这以无定形形式和羟基磷灰石形式发生。1,3,4溶解度对pH敏感的其他化合物也可能沉淀,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茚地那韦,已知其具有茚地那韦结石形成作为副作用。9,10这个驱动器将存在于每个只是有效地完成其工作的循环中,也存在于不形成结石的人中。虽然永远不确定这种体外实验是否真的模仿了真实肾单位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确实具有易于操纵所采用的条件的优势。这样做,很明显,当局部钙浓度增加时,在Henle环中形成磷酸钙晶体的驱动力增加。当肾小球滤过钙负荷因慢性高钙血症而增加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短暂性轻微高钙血症期间;例如,在全身性酸负荷后,如高蛋白餐。当柠檬酸盐浓度降低时,驱动也会增加,这是高动物蛋白粉的另一个影响。这种变化将加速在“正常”条件下已经发生的环中的成核过程。它们还将在最长环的下降肢中更早地诱导成核,但也会在较短的环中诱导成核,这些环在浓缩流体方面效率较低,并且pH值上升较小。由于短环是长环的四到五倍,因此为整个肾脏形成晶体的总驱动力呈指数级增长。11这可以解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遇到的大量结晶尿。

在Henle的袢之外,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条件变得有利于草酸钙的形成。草酸钙的形成可能发生在例如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中长期存在的高草酸盐条件下,以及在食用高草酸盐含量食物(如黑巧克力)后短暂发生。5此外,草酸钙的形成可以通过所谓的异质成核来增强。进入远端小管的液体可能含有在Henle环中形成的磷酸钙核。当pH值从Henle环顶端的7以上下降到远端小管的低6值时,这些细胞核开始溶解。在体外发现这些溶解的磷酸钙核的存在降低了草酸钙成核的能量势垒,并在不支持均匀成核的过饱和水平下诱导草酸钙的形成。1,12,13因此,调节磷酸钙形成和溶解的因素也可能指导草酸钙晶体的形成,应被视为形成草酸钙结石的危险因素。但是,这种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在动物模型中,草酸钙可以在不涉及磷酸钙的情况下沉淀。14结晶实验的结果与晶体-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的结果相对应。虽然结晶研究表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腔中晶体的存在可能是正常事件,但起源于这些片段的细胞,Madin Darby 犬肾(MDCK),已经为这种存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这些细胞功能齐全时,它们会抵抗钙晶体6的结合,并且似乎不会受到它们存在的伤害。当这些细胞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它们会结合钙盐晶体并被这些晶体进一步破坏。

肾单位结晶的一个有趣特征是,尿液中存在的许多蛋白质以及已知对结晶过程15的所有部分都有强烈影响的蛋白质首先进入那里的液体。这会产生几个后果。当进行研究以研究小管细胞如何对晶体的存在做出反应时,例如通过产生骨桥蛋白(OPN)等特定蛋白质,必须记住,在这些部位可以预期的晶体很可能很小,充其量只是几分钟存在。例如,对于草酸钙,这增加了部分材料仍处于草酸钙三水合物形式的可能性。13为了研究这些蛋白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实验应采用肾单位内部存在的条件(浓度和实验时间)。一般来说,这意味着蛋白质浓度将远低于其最终尿液的值。

2.2肾单位结晶的体内数据

第二个测试晶体是否在肾单位内部形成是直接观察这些肾单位。这是使用来自动物实验的组织完成的,具有可能操纵肾脏状况的优势,以及人类材料,包括尸检研究和手术期间获得的活检。

肾小管内晶体见于重度高草酸尿症的大鼠模型中,在直至近端小管的所有肾单位节段中,作为游离晶体附着在肾小管细胞上,并通过绝对大小阻塞肾小管。8,16,17草酸钙晶体可以在严重的高草酸尿症条件下在近端小管中形成,这已经符合前面描述的结晶实验。当尿钙浓度为1-2mM(在人类中被认为是低的)的相同动物接受适度的草酸饮食时,尿液相对于草酸钙仍然过饱和,但没有发现管内晶体。18将其转化为人类情况,尿液中的钙浓度通常高出1.5-2倍,因此在肾单位远端形成草酸钙晶体在高尿草酸盐浓度下是可能发生的事件,在草酸盐浓度中等升高时可能发生的事件,而在钙和草酸盐浓度正常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事件 - 尽管在这些条件下尿液相对于草酸钙仍然过饱和。在所谓的特发性结石形成者中,预计小管中磷酸钙的形成将占主导地位。过滤负荷的增加和钙重吸收的减少,例如响应饮食负荷,将进一步增加形成磷酸钙的驱动力,而不是增加形成草酸钙的驱动力。这与高钙尿症大鼠模型中的发现一致。19这里一个有趣的方面是其他尿液化合物对磷酸钙 - 草酸钙结晶序列的可能作用。骨桥蛋白(OPN)和Tamm Horsfall蛋白(THP)是两种尿液蛋白,在各种体外结晶研究中证明它们以各种方式影响草酸钙和磷酸钙结晶。15,20-22在小鼠中遗传去除这些结晶抑制剂导致在10%的OPN小鼠,14.3%的THP小鼠和39.3%的OPN / THP小鼠中形成间质磷酸钙沉积物,而野生型小鼠没有显示这种沉积物。23产生磷酸钙的倾向增加使得OPN / THP小鼠容易受到草酸盐消耗增加的影响。在野生型小鼠中未诱导草酸钙结晶的高草酸饮食在双无效小鼠中引起广泛的肾小管内草酸钙结晶和结石形成。此外,来自所有三种突变小鼠品系的尿液在体外抑制草酸钙粘附到肾细胞培养物上的能力显着丧失。

从人体肾脏材料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证实了上述情况。

在急性和慢性高草酸尿症下,草酸钙晶体可见于肾小管内和间质以及直至近端小管。24对大量死后获得的肾脏的研究表明,在结石形成者和非结石形成者的肾脏中都发现了管内晶体。25尽管所使用的染色技术可能导致组织中晶体的显着损失,但后来对整个肾脏的研究表明,32-500个肾脏标本中有肾内晶体。26检测下限为0.2μm。最近调查肾活检的研究表明,在尿液成分异常的情况下存在肾小管内晶体。27在形成结石的四例肠旁路患者中,肾小管内晶体以阻塞集合管的聚集体和小管细胞的结晶覆盖形式存在。后一个位点也显示出透明质酸的存在,27这表明细胞损伤修复和晶体可能已经粘附到透明质酸28上。晶体材料为草酸钙加磷灰石钙。然而,与对尸体肾脏的研究相反,在正常草酸条件下,四种非结石形成者和“特发性”结石形成者中没有发现管内晶体。27对这种看似差异的解释是,只要允许它们自由移动,管内晶体在正常运输过程中就会从肾单位中排出。因此,在肠旁路患者中形成的大型结构(如聚集体)被卡住,而较小的颗粒不受其大小的阻碍,而可能仅受到粘附在(受损)小管细胞上的阻碍。在通过注射诱导大鼠短暂性高草酸尿症的动物模型中,注射后立即观察到肾小管内晶体,但在1小时内被洗掉.29当长时间饮食诱导的高草酸尿症之后是低草酸盐饮食时,所有游离的管内晶体在1天内被洗掉,同时通过其他方式去除附着的晶体(见下一节)。根据这些数据,禁食期(通常为12小时)与手术前标准应用的充分水合作用相结合很可能是去除肾小管内晶体的好方法。除了降低过饱和度之外,增加水合作用的有益效果被证明可以有效减少结石形成30,因此可以从小管中洗掉晶体。

2.3与管内事件相关的结晶实验数据

已经有许多研究研究了尿液和尿液化合物对结晶过程不同方面的影响 - 过饱和度,成核,晶体生长和晶体聚集。与过饱和度和成核相关的结果可能有助于了解晶体在尿路中形成的位置。关于晶体生长和晶体聚集的数据与晶体-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晶体通过其绝对尺寸保留的可能性有关。从后两者来看,聚合可能是更相关的一个。如前所述,当在肾组织中发现颗粒时,它们往往是聚集体形式,31并且聚集体的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钙盐晶体中,还存在于胱氨酸晶体中。27此外,对尿结石的显微镜检查显示,它由多个微晶组成,这些微晶与有机物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结构。32从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在尿液的正常肾脏运输时间内,在小管内形成的晶体不能生长得足够快以变得“太大”。1,2,33然而,通过小晶体的聚集,尺寸可能接近在正常运输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极限。最有可能聚集的肾单位段将是来自多个肾单位的晶体相遇的集合管。因此,结晶研究的数据应与收集管道中存在的条件相关。

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单个尿液化合物和完全尿液如何影响晶体聚集。尿液研究表明,来自非结石形成剂的尿液非常有效地抑制草酸钙晶体团聚。34,35这种能力在草酸钙结石形成者中减弱甚至丧失,这种丧失的程度甚至与结石频率直接相关。35尿液成分的哪一部分负责这种聚集抑制已经部分回答。具有多个钙结合位点的高分子量(MW)分子与小分子(尤其是柠檬酸盐)合作似乎是负责任的。36结石形成者结块抑制的降低可部分归因于其尿液中柠檬酸盐含量的降低。34,37然而,高分子量化合物作用的变化也起着尚未完全揭示的作用。包含多个对钙离子具有亲和力的位点的分子或分子聚集体在与钙离子可用的草酸钙晶体表面结合方面非常有效。因此,它们都可以强烈影响成核和晶体团聚。22,36,38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将优先结合到为其结合位点提供可用钙离子的最佳结构匹配的晶面上。22然而,当这些结构变得足够大以从一个晶体表面桥接到另一个晶体表面时,它们可能会逆转其作用以刺激团聚。由于尿液成分改变、pH值低、柠檬酸盐含量低、钙含量高、离子强度高以及内在变化,像 THP 这样的化合物可能会越过这条细线。39肾脏中晶体聚集的确切调节方式尚不完全清楚,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是有用的。

问题是这种类型的研究如何使实际的石材形成者受益。一种方法是使用尿液对结块的影响作为硬终点的标志,以便早期评估特定治疗的有效性。晶体团聚的标志物抑制与柠檬酸盐疗法37,40的积极作用和动物蛋白消耗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37

另一个问题是你如何操纵尿液抑制晶体团聚的能力。如前所述,一种方法是增加尿柠檬酸盐含量。增加尿液中高分子量团聚抑制剂的方法更具挑战性。大多数不会通过肾小球滤过步骤。然而,事实证明,为动物提供具有团聚抑制作用的聚阴离子是可能的。41这种有前途的方法有待进一步评估其对尿液结晶过程和对患者转化的影响。

结晶实验的数据也有助于了解晶体-细胞的相互作用。尿液中存在的晶体在其表面(例如THP)和晶体基质内部都含有有机分子。后者称为晶体基质蛋白,含有OPN和凝血酶原片段1(PTF1)。当尿液中体外新鲜产生晶体时,蛋白质似乎也对晶体类型具有特异性。42OPN在COD中发现,但在草酸钙一水合物(COM)晶体中未发现,而PTF1在草酸钙二水合物(COD)中发现,其程度低于OPN,但也存在于COM中。由于OPN已被证明对COM具有亲和力,20可能的解释可能是OPN在防止COM成核方面非常有效,因此形成了COD。COD相对于COM的优先形成可能对结石形成起什么作用尚不清楚。

在结晶研究中可以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是哪些特性决定了化合物对结晶的影响。对于OPN,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残基和磷酸基团似乎决定了OPN对COM晶体{100}表面的亲和力。20,22当PTF1的结构通过去除唾液酸残基和乙醇部分在体外修饰时,43PTF1在抑制晶体聚集和促进COM成核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效。这些变化没有(糖基部分)或仅轻微(唾液酸)降低抑制晶体生长的能力。此外,当试图根据尿液化学区分结石形成者和非结石形成者时,包括PTF1在内的一组蛋白质显示出最佳结果。44这些发现与尿液研究的结果一致,其中晶体聚集的抑制与其柠檬酸盐含量有关,34,37,40,但通过柠檬酸盐与高分子量化合物的合作,45而抑制晶体生长似乎是许多尿液化合物可以发挥的特征。对此的解释可能是,抑制晶体生长是任何含有对钙离子具有亲和力的基团的化合物都可以完成的。这些基团包括羧酸、磷酸盐和硫酸盐,并且可以由附近的羟基和氨基辅助。38小化合物可以与任何晶体表面的可用钙离子以相同的亲和力结合。虽然它们可能集中在大多数钙离子可用的生长部位,但它们也会与其他表面结合。相反,具有多个钙结合位点的较大化合物将表现出对钙离子可用于由多个钙结合基团结合的晶体位点的偏好。这意味着不仅应该有更多的钙离子可用,而且还应该以适合抑制剂的钙结合基团的方式间隔。这些化合物将显示对生长最快的面孔和生长部位的偏好。由于这种选择性吸附到调节晶体生长的位点,这自动意味着它们将在低得多的浓度下延缓晶体生长。例如,OPN已被证明具有这种选择性行为。21在晶体尿中发现的特殊COM晶体形状可能是这种面部特异性吸附的直接结果。当这些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到更高的水平时,COM将不再形成,并形成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COD。38对于尿液蛋白质如尿三叶因子I.46已经描述了类似的作用,然而,在尿液中,会出现过量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抑制COM晶体的生长,从柠檬酸盐镁和植酸盐等小化合物到通常存在的许多蛋白质。15,45,47在尿液中,存在的蛋白质以最低浓度抑制草酸钙的生长,并且可能是导致尿液抑制大部分晶体生长的化合物。然而,当所有蛋白质都被去除时,COM晶体生长的抑制并没有显着降低。蛋白质的作用被过滤过程未去除的较小化合物所取代。45

晶体内部蛋白质的重要性可能在于它们可以在体外被蛋白酶活性降解并且它们会降低颗粒的固体性。48这些蛋白质的加入可能不仅仅是随机的,并且当草酸钙晶体出现在不需要的地方时,为生物体提供了定位和去除草酸钙晶体的方法。所涉及的蛋白质都是在Henle的环水平上形成的。因此,这种机制可能无法保护肾脏免受形成并保留在近端小管中的晶体的侵害。

3间质结晶

在高草酸尿症动物模型以及高草酸尿症的人类样品中,间质中也发现了草酸钙晶体18。这些间质晶体似乎从管内晶体开始,附着在肾小管细胞上,随后被肾小管上皮过度生长。在动物模型中,当停止高草酸饮食并随后进行诱导轻微高草酸尿症的饮食时,肾小管内晶体被洗掉,但间质晶体仍然存在甚至变大。当这种方法继续下去时,动物最终会形成结石。当提供低尿草酸盐浓度的随访饮食时,不仅管内晶体在2天内被洗掉,而且所有间质晶体都消失了。18这些数据提出了一些与所涉及的结晶方面有关的有趣问题。首先,虽然肾小管液和间质液之间没有自由交换,但后者的组成显然对管内液的组成有反应。其次,间质中的条件不允许草酸钙成核,否则所有肾脏都将是一个大结石,并且只有在尿液过饱和度也增加时才允许现有晶体进一步生长。因此,间质情况相对于草酸钙/磷酸钙和/或成核将是亚稳态的,并且现有晶体的生长受到晶体表面有机物质的位置或存在的阻碍。这些后一种效应是不完整的,因为当草酸盐浓度增加时,晶体确实会生长。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从间质中去除草酸钙晶体的机制。间质晶体吸引巨噬细胞和/或巨噬细胞前体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后者在可以酸化并显示出蛋白水解活性的特殊囊泡中吸收晶体。在动物模型中,当高草酸尿压力消失时,这种巨噬细胞系统可以去除间质晶体。17,18,24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将这些巨噬细胞吸引到晶体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您必须首先确定结石、肾组织和结晶尿中的晶体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

从宏观上看,大多数宝石都显示出矿物和有机基质交替层的图案。外矿物层由以有序方式存在的多个晶体组成。在石头的中心,晶体以随机附聚物的形式存在。从显微镜下看,乍一看似乎是石头中的单个晶体,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微小微晶的聚集体,从几纳米到微米大小49,被蛋白质覆盖和隔离。当石头中的晶体材料溶解并研究剩余的所谓水晶幽灵时,就会揭示这种结构。49,50在这些有机层中已经鉴定出几种蛋白质,包括OPN(尿桥蛋白)和骨钙素。对于尿液中产生的晶体,已经证明了与结晶内蛋白质类似的微晶积聚。48,51蛋白质具有蛋白水解活性,这一特征有助于培养的肾细胞降解晶体。52这些尿液衍生晶体中存在的有机物质,称为晶体基质蛋白,已被表征并含有OPN和PTF1等,而结石中也发现的几种蛋白质(如THP)附着在较大的晶体结构的外部。42

在间质中发现的第二种钙盐是磷酸钙,作为著名的兰德尔斑块存在。这里的病因可能不同。斑块出现在管腔外,优先出现在Henle长环弯曲和集合管后期的区域。这种晶体材料存在于石材成型者和非石材成型器中,尽管更常见于第一组。它们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而结石形成在活跃的生命周期中发病率最高。显然,这些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事件,与正常的肾功能有关,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导致或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为了研究这些斑块形成所涉及的结晶,您需要进行涉及流体成分及其变化的实验,因为它们存在于尖的间质中,可能在密闭的体积中进行,53允许局部降低钙和磷酸盐浓度,因为当离子交换不自由时结晶过程中的消耗, 并检查异质成核以及可作为成核器或以其他方式抑制生长的表面的影响。

四附着在状表面的石头

最后,在前面的所有场景中,晶体沉积物的总尺寸仍然很小。为了达到实际引起绞痛的结石的大小,这是您想要去除结石的主要原因,必须进行其他尺寸的结晶过程。时间范围从分钟、小时和天移动到天、月和年。涉及的材料数量大大增加。液体流量和成分的变化对于固定在状上皮或盆腔集合区死胡同中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含义。此外,从结石的堆积、晶体层和有机物质的交替中,很可能得出结论,生长中的结石的晶体材料没有或没有完全暴露在尿液中。如果是这样,增加结石尺寸的结晶过程可能会在密闭间隔内进行。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某种凝胶状环境,并且已经设计了几种技术来研究这种条件下的结晶。47,53对于凝胶中的结晶,较小的化合物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更自由地在空间中移动。例如,植酸盐在石材农场技术中强烈延缓结石的形成。47如果这种类型的研究能够了解结石的实际生长方式以及干扰这种生长的方法,这可能会让患者将结石保持在不会引起症状的大小。

5结论

本章描述了结晶研究在了解尿结石形成方面所产生的信息。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需要进一步的结晶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在进行此类实验时,重要的是应用类似于自然条件的测试条件;这些情况将取决于您想要探索的尿结石形成的具体方面。在图32.1中,显示了中的肾单位,描述了七个部位以及可能发生在那里并且可能与结石形成相关的结晶的具体方面。例如,可以在Kok的评论中找到类似于这些站点的实验条件的示例。1

图 32.1

尿路结晶是结石吗 尿路结石病结晶研究(1)

(1)肾脏中可能的结晶部位。近端小管结晶。在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中的溶液组成不应允许在流体的传输时间内发生晶体成核。因此,异常情况的一个可能特征是由极端SS驱动的快速成核。例如动物和人类的高草血症病例。(2)在亨勒的长环中结晶。Henle袢中的条件与肾脏的其他部分明显不同。在最长的循环中,成岩化合物的浓度接近(草酸盐)或可能取代(钙)尿液中的最终浓度。此外,pH值总是很高。这里的正常情况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成核,特别是磷酸钙和茚地那韦等pH敏感矿物质。9,10这里的问题是肾脏如何处理这种晶体形成。(3)远端小管结晶。(4)远端小管内外的晶体-细胞相互作用。在远端小管中,存在源自Henle袢的晶体(残留物)可能是正常情况。制备细胞时,因为它们显示出抗粘附能力。这里可能发生异质性成核。(5)间隙晶体处理。Henle环周围结晶磷酸钙的存在相对常见(75%的结石形成者和高达43%的非结石形成者)25,27,并且似乎没有引起细胞反应。相反,草酸钙晶体的间质存在会诱导强烈的细胞反应。24进入间质的草酸钙晶体很容易被巨大的多核巨噬细胞包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溶解。这些细胞和/或其前体必须以某种方式感知晶体的存在。附着在晶体上或存在于晶体内的蛋白质对于这种识别和随后的去除过程可能很重要。18(6)收集管道中的晶体聚集。贝里尼集合管/导管的一个特点是多个肾单位将其内容物脱落到一个这样的小管中。从不同肾单位出现的晶体颗粒相互相遇并在这些仍然受限的结构内形成更大结构的机会增加。在这些条件下,对聚集的研究将是最相关的。(7)附着在表面的石头。附着在乳头外部的晶体物质,例如从细胞表面被侵蚀的兰德尔斑块开始或从阻塞贝里尼导管的沉淀物开始,可能会在持续暴露于尿液中时生长。特征性的石头堆积可能受这些条件的支配(插图由DJ Kok Jr提供)

Cite this chapter

Kok, D.J. (2010). Crystallization and Other Studies. In: Rao, N., Preminger, G., Kavanagh, J. (eds) Urinary Tract Stone Disease. Springer, London. https://doi.org/10.1007/978-1-84800-362-0_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