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治洲

西游记有什么样子的艺术特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特色)(1)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及其艺术系统发展到《西游记》,以独特的艺术追求,在唐玄奘西行取经故事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奇诡变幻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

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主义的精神,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幻想世界,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起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奇幻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或“一物降一物”,表现得入情入理。现实中的影子随处可见,生活的真理也俯首可拾。

如第三十二回讲:“不受中苦,难为人上人。”第二十四回吃人参果时,八戒囫囵吞咽下肚,说没尝着滋味,让悟空再去弄几个。悟空很严肃地说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等等。

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小说在奇幻世界中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成功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表现了丰富、大胆、高超的艺术想象力。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等;人物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情节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等。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绝大多数故事都精彩生动,“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家喻户晓。还有的故事设计富有矛盾张力,一波三折,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学创造能力。如“三调芭蕉扇”(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降伏黄袍怪”(第二十八至三十一回)等。

活跃在这个神魔世界里的“人物”,都往往具有浪漫色彩,他们的肖像、情态或各种神通、法宝等,都往往被夸张了。很多情节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而显示出神异色彩,引人入胜、老少皆宜。如石头生出一只猴;如来佛祖五指成山把大圣压在山下;镇元大仙袖子装人;悟空蹬倒炼丹炉,落下几块砖,余火化为火焰山;喝了子母河里的水,男人也怀孕;孙悟空、牛魔王的头被砍下还能再长出来;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细能生灭,平时放到耳朵里等等。

(二)成功塑造了一批富有个性特点的典型形象,并将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西游记有什么样子的艺术特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特色)(2)

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牛魔王等一批典型形象,尤其是成功创造了孙悟空这个聪明伶俐、本领高强、自尊自信、爱憎分明、勇敢忠诚、热爱自由、勇于反抗、顽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勇敢、善良正义、超凡入圣的化身,很容易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当然,在其身上也有性格急躁、行事鲁莽、炫耀卖弄、嘴不饶人等缺点。如书中“唤风发火烧禅院”“推倒人参树”等事件以及看到变成虎的唐僧时的一番揭挑:“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等言语。

唐僧,他慈悲善良,却过分迂腐,没有主见;还经常是非不分,被妖怪们钻空子,自己也因此吃了一些苦头。同时,他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崇信佛法、严守戒律,去西天取经之心坚定、执著,一往直前。当然,小说中的这个形象与历史上的唐玄奘有明显差别。

猪八戒,性格粗鲁憨直、好吃懒做、贪吃好色、搬弄是非、意志薄弱。当然,他也有他的功夫,并暗藏着他的智慧和“小狡诈”。说到好吃懒做、好色,从化斋、师父遭灾都去睡觉到垂涎嫦娥、思凡四圣及白骨精化身、调戏蜘蛛精等,自不消说。说到意志薄弱,这家伙动不动就要散伙。说到搬弄是非,也在书中常见。如第二十六回,那呆子倒转胡嚷,给悟空添气。“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出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憎恨逐美猴王》中,八戒老在唐僧那里嚼舌根(“漏八分唆嘴”)道:“(哥哥)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的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好行者!风发了!只行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指骷髅和白骨夫人字样——笔者注),掩你的眼目哩!”如此搬弄是非,撺掇得唐僧一再念紧箍咒,折磨悟空,终撵走了事。这真是应着时下流行语——“猪一样的队友”!

说到“智慧和小狡诈”,表现在有的时候很“会说话”,有的时候颇会“来事”等。如第二十二回,木叉受观音委托来降沙僧。八戒见面就道:“向蒙尊者指示,得见菩萨,我老猪果遵法教,今喜拜了沙门。这一向在途中奔碌,未及致谢,恕罪恕罪。”行者道:“且莫叙阔,我们叫唤那厮去来。”反观孙悟空,第十五回批评唐僧“这等脓包!”“你忒不济!不济!”第二十三回,唐僧见天色已晚,想投宿,悟空回话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这时猪八戒接话了:“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轻省,那里管别人累坠?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显然,八戒此语在唐僧耳朵里受用多了。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八戒后来被“修理”,沙僧笑道:“二哥有这般好处哩,感得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也。”三藏道:“既如此说才是。”看,这个决心表得多好啊!第三十回去花果山请悟空,先是放低姿态,“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也跟那些猴子磕头。”然后一段善意的谎言——“委实想你!委实想你!”“师父在马上正行,叫声徒弟,我不曾听见,沙僧又推耳聋。师父就想起你来,说我们不济,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因这般想你,专专教我来请你的,万望你去走走,一则不孤他仰望之心,二来也不负我远来之意。”后来讲了实情后,又在白龙马之语的基础上添油加醋、软硬兼施,以其名义说道:“师兄是个有仁有义的君子,君子不念旧恶,一定肯来救师父一难。万望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在用以上好话努力打动对方的基础上,又灵机一动用“激将法”而编造妖精之言激怒悟空——“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如此成功把事儿办成。

西游记有什么样子的艺术特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特色)(3)

牛魔王,可谓“不同凡妖”。在书中的妖怪中,只有他对唐僧肉没有想法,他过着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其本人及其亲朋的故事在西游记中占有不小篇幅。牛魔王的原形是一头白牛。牛在宗教里有特别的隐喻性,和佛教、道教都很有关系。佛教经典《法华经.譬喻品》里专门讲牛和大白牛;《阿含经》里讲驯牛,一开始是野的、黑的,最后变成白的。牛魔王是贪财好色的。收服牛魔王,在一定程度上,隐喻着把一个陷入欲海里的人救拔出来。道教里许多经典也都提到了牛、牧牛,都是把牧牛、驯牛比喻成超拔欲海得道。故表面看是一个一般的降魔故事,其实和宗教有着深层的关联,寓意解救人于欲海之中。

将神性、人性、物性“三结合”塑造形象,是《西游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大特点。诸如,孙悟空的“物性”体现为他是一只猴子,他尖嘴缩腮,红屁股、有尾巴等,是典型的猴相,而且他抓耳挠腮、活泼好动、性情急躁,这是猴性的体现。说到急躁,在书中,孙悟空时常说的话是“且莫叙阔”;在行为上也时常缺乏耐心。如第二十二回,八戒将沙悟净向外引时,“行者忍耐不住,撇了师父,掣铁棒,跳到河边,望妖精劈头就打。那妖物不敢相迎,飕的又钻入河内。”这是第二次了。故八戒嚷道:“你这弼马温,真是个急猴子!你再缓缓些儿,等我哄他到了高处,你却阻住河边,教他不能回首呵。”其“神性”体现在:他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一个筋斗就可翻过十万八千里,他上可通天,下可探海,威名远扬。当然,其猴性、神性依附在现实的人性之上,并最终统一为“人性”。他的自然率直、爱憎分明、诙谐乐观、热爱自由,他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好男不与女斗”等道德伦理观念等,都是社会中人的品性体现。

猪八戒的体形就是猪,长鼻大耳,膀大腰圆,行动蠢笨。书中第六十七回,取经团队过稀柿衕,正是利用了其这一特点。习性上贪吃好睡,傻气笨拙等也都与猪联系着。其“神性”体现在他原本是天蓬元帅,会三十六般变化,武器是一支粗重结实的九齿钉耙,威力也挺大。其“人性”体现在,这一形象的性格内核,如憨厚笨拙、贪吃好色、自私狭隘等都是社会中人的品性。

此三者结合产生了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三)故事情节融神奇色彩与现实感于一体,在奇幻世界中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诸多情节具有多层、复合涵蕴

这种“一体性”在书中随处可见。如第四十回孙悟空通过土地神知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抓走了师父,便对两位师弟说,“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二人对话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很强的现实感。生活中,沙僧看得准、说得真,正是:长期不往来,亲戚变路人;“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也。

同时,读《西游记》,不能像看电视剧时光看热闹,读时亦不能仅知其表面或浅层之意,而要知其一些隐喻、象征等,了解其深层涵蕴。如“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很精彩,是电视剧中集名,书中标题则是“尸魔三戏唐三藏”(第二十七回)。为什么要这样命题立意呢?因为“尸魔”是道教修炼时的一个术语,意思是说,修行者要怎样才能破除执念、超凡入圣呢?方法是要“斩尸魔”。故表面上是“三打白骨精”,彻底打死一个妖怪;深层的涵义则是谈人的修炼。在道教观念中,指的是人体内的三尸虫,即人的三种恶欲:痴、妄、淫。斩尸魔,寓意修行人需破除层层魔障,才能看清本真,降伏恶欲,方得自在。

再如第十回中地府阎王为何要向李世民索要“南瓜”,说:“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为什么这么讲?这也有深层的隐喻之寓意,是用东西南北瓜代表四大部洲。书中第八回中说得很清楚:如来讲罢,对众言回:“我现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东土大唐属于南瞻部洲地盘。为什么如来会作如此负面评价呢?一则是因为取经情节的因果逻辑需要;二则亦因大唐这个李姓王朝信奉的是道教。而作者在书中贯彻的是“扬佛抑道”之理路。故书中的唐太宗感谢地府放他重生之恩,心领神会,答应回去马上送南瓜,也就是表态南赡部洲也要信奉佛教,故有后面的一些情节。

西游记有什么样子的艺术特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特色)(4)

再比如电视剧中有一集“真假美猴王”,是个很热闹的故事。后来有人说“孙悟空被如来佛打死了,后来陪唐僧取经的是六耳猕猴了。”此说在网上流传,许多人还信以为真。这显然是胡说八道的,这都是不看原著的结果。原著第五十八回标题写得很清楚——“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文中还有诗证“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亦有如来佛直接挑明的“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及六耳猕猴被如来说破后的惊慌举动等。故真假猴王表面上是“二猴斗法”,其实是“二心斗法”,即真心与妄心争斗。这便是人的修心修炼的问题。

再如,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好几个名字——悟空、行者、大圣等。但有两个名字,仅看电视的观众不会熟悉,即“金公”“心猿”。孙悟空在书中一直是不服或不好驯服的形象。作者以猿心寓人心,意在指人心易放难收。在第七回有一句“颂”明确透露这个寓意——“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在明白了这一隐喻后,悟空的神通“七十二变”也好理解了。《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相对应的,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暗指人心非常善变。如此,悟空修炼成佛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收心”的过程。

再如,阴阳五行之说在书中既有表层展示,亦有深层布局。取经五人组,每人对应一行,并体现相生相克的关系。孙悟空属金,故又叫“金公”。他吃金丹、铜丸铁水,持金箍棒,有火眼金睛;猪八戒属木(道教炼丹术中称汞为“木母”,认为“真汞生亥”,亥对应着猪),故八戒又称“木母”;沙僧属土,故其名字带“沙”字,当年在流沙河为妖,又称“黄婆”;唐僧属水,故其俗名陈江流,是水一路浮托才保其性命;白龙马属火,故有“曾烧了殿上夜明珠”等事。从相生相克角度讲,金克木,所以悟空总是欺负八戒;木克土,故八戒胜过沙僧一筹;土克水,故沙僧在流沙河为妖时曾吃掉九个取经人(唐僧的前九世);水克火,故唐僧骑白龙马一路西行。

还有一些情节描述,搞不清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操作,不好理解,网友的解读则是五花八门。如第八十三回,孙悟空状告李天王,刚到、啥也未说,作者却写道,“见行者跟入,天王即又作怒。你道他作怒为何?当年,帅领天兵,收降行者,屡战不能取胜。还是五年百年败阵的仇气,有些恼他,故此作怒。”这并不合逻辑、情理,因为在之前的第五十二回中,李天王父子奉玉帝之命帮行者收服青牛怪,他们彼此是以礼相待、和颜悦色的。加之都是五百年前的事儿,现又当着太白金星的面儿。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突然为李天王安上一个“小气”的缺点。而第六十三回却正好相反,作者突然为二郎神安上了一个“大气”的优点。孙悟空在斗九头虫时,突然碰到二郎神领着梅山六兄弟。我们除了搞不清孙悟空和二郎神明明是仇人(孙被杨降服,是手下败将;且放火烧了花果山,悟空手下被烧杀大半),孙却说杨给了他“莫大之恩”;并在这里展现了二郎神援手相助的大气。书中原文是:行者道:“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偶见兄长车驾,大胆请留一助,未审兄长自何而来,肯见爱否。”二郎笑道:“我因闲暇无事,同众兄弟采猎而回,幸蒙大圣不弃留会,足感故旧之情。若命挟力降妖,敢不如命!”

(四)语言流畅、生动,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一些还表现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

《西游记》的语言是古代白话文,多为口语,且通篇“说书”的味道,读来不会有阅读障碍,给人以流畅、明快又生动的感觉。同时,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从生动角度讲,有时候仅仅一个词语便让我们感觉到新鲜或因“陌生化”而生动。如第二十四回,有一个词——“捆风”是指“说大话”的意思。第四十回,写高山之高,作者用了“摩天碍日”一词;第七十一回,朱紫国娘娘请悟空不要糊弄她时,说:“你莫魇寐我。”这些都很鲜活、生动。

第四回,孙悟空从天上回到花果山,下边的猴问他:“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地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与他做马夫?”教:“小的们!快办酒来,与大王释闷。”第十五回,龙把马吃了后,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这一段满是生活气息,很是生动,师父哭哭啼啼,徒弟对着师父大呼小叫,凶凶哒哒;也充分体现了孙悟空不重礼法、性情急躁等特点。第二十三回,黎山老母化身的妇人要招他们师徒入赘劝说时,说道:“若肯放开怀抱,长发留头,与舍下做个家长,穿绫着锦,胜强如那瓦钵缁衣,雪鞋云笠!”唐僧坐在上面听后,“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八戒却色心未戒,后来还想都占,说道:“娘,既怕相争,都与我罢,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既是他们不肯我啊,你招了我罢。”

西游记有什么样子的艺术特色(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特色)(5)

在流畅、生动的同时,有的篇章还写得非常优美、动人。如第五十四回,描写女儿国国王的相貌。“真个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妩媚姿。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是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

谈到“幽默诙谐”,书中也是随处可见。如第十四回,唐僧刚把悟空从五行山救出来,向前走,碰到一只猛虎,唐僧在马上惊心。行者在路旁欢喜道:“师父莫怕他,他是送衣服与我的。”他把金箍棒拿在手中,笑道:“这宝贝,五百余年不曾用着他,今日拿出来挣件衣服儿穿穿。”在第十七回,孙悟空与熊罴怪相斗自我介绍时,说道:“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第二十回,老者嫌悟空、八戒丑,行者笑道:”你这个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八戒上前道:“老官儿,你若以相貌取人,干净差了。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这句在书中多次出现。第五十四回,猪八戒自荐招赘,西梁女国驿丞道:“你虽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三十一回,悟空面对宝象国三公主的质疑,笑道:“你原来没眼色,认不得人。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铊虽小压千斤。他们相貌,空大无用,走路抗风,穿衣费布,种火心空,顶门腰软,吃食无功。咱老孙小自小,筋节。”

第二十二回,行者笑道:“兄弟,实不瞒我说,自从降了黄风怪,下山来,这个把月不曾耍棍,我见你和他战的甜美,我就忍不住脚拳痒,故就跳将来耍耍的。那知那怪不识耍,就走了。”八戒和沙僧大战时,沙僧说道:“看你那个锈钉钯,只好锄田也筑菜!”八戒夸赞自己的武器,笑道:“我把你少打的泼物!且莫管甚么筑菜,只怕荡了一下儿,教你没处贴膏药,九个眼子一齐流血!纵然不死,也是个到老的破伤风。”第二十六回,八戒扯住福星,要讨果子吃。他去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检。三藏笑道:“那八戒是甚么规矩!”八戒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三藏又叱令出去,那呆子出门,瞅着福星,眼不转睛的发狠,福星道:“夯货!我那里恼了你来,你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这叫回头望福。”第二十九回,八戒在宝象国变化时说道,“看风,东风犹可,西风也将就;若是南风起,把青天也拱个大窟窿!”

第三十九回,文殊菩萨收了青毛狮子精后,行者道:“三宫娘娘,也他同眠同起,点污了他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还叫做不曾害人?”菩萨道:“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八戒听言,走近前,就摸了一把,笑道:“这妖精真个是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了!”第五十三回,在女儿国、子母河畔,老婆子笑道:“还是你们有造化,来到我家!若到第二家,你们也不得囫囵了!”八戒哼哼的道:“不得囫囵,是怎么的?”婆婆道:“我一家儿四五口,都是有几岁年纪的,把那风月事尽皆休了,故此不肯伤你。若还到第二家,老小众大,那年小之人,那个肯放过你去!就要与你交合。假如不从,就要害你性命,把你们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哩。”八戒道:“若这等,我决无伤。他们都是香喷喷的,好做香袋;我是个臊猪,就割了肉去,也是臊的,故此可以无伤。”喝了水后,八戒想洗个澡。沙僧劝不能洗会致病。八戒道:“我又不曾大生,左右只是个小产,怕他怎的?洗洗儿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