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

(《入川题壁》据学者分析,此作或为后人所作)

入川的他此刻已然举步维艰,然豪迈却不减当年!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1)

成都春熙路石碑(素材来源网络)

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同时也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不可多得的帅才,在政治、军事、安民方面,皆有突出贡献。但究其一生也有诸多争议,他百战百胜为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却在天京变乱中率军出走?他到底是“分裂主义”还是被逼无奈?有着大批精锐追随的他,为何却屡战屡败?大渡河边穷途末路到底是意欲投降还是“舍命以全三军”?

本文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太平天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翼王五千岁石达开!

少年得志 百战百胜

石达开,小名亚达。生于1831年,广西贵县北山里那帮村人。(因祖上至父辈几经迁徙,曾在广西桂平县白沙乡定居过,因此李秀成说他为桂平县白沙人)

关于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历来记述差异颇大。有说他是土豪的,清廷“特工”张德坚(张德坚:湖北抚辕巡捕官,多次乔装进入太平天国地界侦查搜集情报《贼情汇纂》所记时间,起自太平军公开造反的上一年即1850年,止于1856年最高层内讧前夕)主编的太平天国“情报集”《贼情汇纂》中记载:

石达开家本富饶。起义之初“带十数万金入伙,封为翼王”。

太平天国官方文献《天情道理书》里也将他与韦昌辉相提并论称其为“富厚之家”。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2)

摘自《天情道理书》

也有说他是“小康”家庭的。

梁崇鼎著(民国)《贵县志》说法为:石达开“家中资”。

谢介鹤著《金陵癸甲纪事略·石达开传》则说“家稍裕”。

而石达开自己则说(《石达开自述》):自幼读书未成,耕作为业。

据学者考证(《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石达开有田地大约三十亩,除耕田外,还兼做一些小本生意,如贩牛、贩鸡、贩私盐、卖木炭和烧窑等等。因此,合理推测,当是富农背景!

他不满十岁丧父,不久母亲也撒手人寰,留下他及三个姊妹(石达开排行老二),于是,在我还在红白机上打“魂斗罗”的年纪,石达开便被迫为生活奔波,所谓“读书未成,耕作为业”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因为自小操持家务以及外出经商的经历,使得他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磨炼出一身气魄胆识。(《贵县志•民国》卷十六《石达开》记载“年十二,凛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经略四方志,读书家塾,喜孙子兵法”)

再来讲讲当时的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的直接掠夺、战争赔款等等造成的白银外流,加剧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清代币制以银钱并用。战争前,法定的银钱比例是一千文钱换一两银。

鸦片战争以后,渐增至两千几百文才能换一两银。当时,交纳钱粮、市面交易都是折合为银来计算。银价涨了,农民所需缴纳的租金赋税全部增加,而雇工的收入却在减少。

如当时雇工工资通常为每年十千文,战争前可换取十两银,而这时却换不到五两。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破产,底层人民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各地抗粮抗租,拒捕伤官的案件层出不穷,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以广西浔州府属地为例,“大头羊”张钊、“大鲤鱼”田芳、“山猪箭”陈亚五、陈亚贵等等都曾聚众上千人,横行乡里。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石达开目睹这千疮百孔的人间,少年英雄内心的触动可想而知。数年的闯荡生活,使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相传他曾抗拒向官府纳粮,也曾带领当地农民反抗地主霸占水渠,赢得当地底层人民的大力拥护,逐渐成为那儿的风云人物!

这么一位心怀抱负的少年英雄,很快就被后来的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相中(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光绪《贵县志》卷六《纪事》石达开,邑之北山里来人。其家世业农。道光间,会匪冯云山诱其入夥),两人一拍即合,石达开欣然加入拜上帝会(关于石达开加入拜上帝会时间历来记述不同,时间约为1844年至1847年间),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提到当地民间传说,石达开得到赠书后,一度“不思饮食”“不理田事”,朝夕沉迷“天书”。这症状听起来似乎有点熟悉,像极了正在刷手机的我们。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3)

素材来源:网络

他捐出全部家当,带领石姓宗族加入拜上帝会 (《天情道理书》记载)。在他入会以前,洪秀全、冯云山曾在广西贵县传教过,但收效甚微,只有区区百人参加。自石达开加入后,便担任起贵县的“统战”工作,他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几乎跑遍了贵县的各村各地,以类似“有饭大家吃”这种口号,发动广大穷苦人民。于是拜上帝会在贵县的群众基础有了质的飞跃。

在这些成员中,有种田的、开矿的、搬运工以及手工业劳动者,成分复杂,想要把他们团结起来绝非易事,而石达开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偏偏就做到了。

至1850年夏,金田起义前夕,贵县的成员已达到数千人,成为起义的主力之一。不得不说石达开居功甚伟,而他也因此跻身起义队伍的领导核心。

1850年6月,拜上帝会号令团营,石达开专门负责训练兵马,还兼管理财政。8月24日,在蚂蝗冲誓师,先后打垮六合、卷蓬等地的团练,进而占领浔江北岸要地白沙圩,在那里修筑营垒,开炉铸炮,屯兵三十余日队伍迅速扩大至四千人,附近各小规模地主团练根本不敢过问,任由石达开率队取道桂平进入金田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等人汇合。

第二年3月,轰轰烈烈的金田起义爆发,石达开于武宣东乡受命领左军主将,常协助前军主将萧朝贵(“西王”萧朝贵: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曾假托天兄附体,取得代天兄传言的特权)担任先锋,攻坚破敌,扫清障碍,屡建奇功。起义军攻占永安时,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号天平天国,石达开以左军主将晋封翼王,意为“羽翼天朝”。

相传石达开,身材高大,面色长白,双目炯炯有神,英姿勃发,更兼年仅20岁,属实是首义诸王中的颜值担当。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4)

1986年版电视剧《石达开》剧照

1852年4月,太平军冲出重围,进攻桂林,挥师湘鄂。据《发逆初记》载:石达开入湘后,曾主张入川(“先行入川,再图四扰”)。杨秀清(后“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曾假托“天父”下凡,逐渐取得上帝会的主导权,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则认为应占据金陵(《贼情汇纂》卷十一《老贼》“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意见虽然相左,但整个太平天国进军江南的征途中,石达开仍是东王杨秀清极为倚重的力量。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5)

摘自《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1852年冬,西王萧朝贵已中炮牺牲,太平军鏖战长沙却久攻不下,清军集结多路人马,意图对长沙的太平军形成反包围,石达开临危不惧渡湘水向西阻敌增援,遇上清军将领向荣(向荣,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从一品),卒授一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袭,谥号“忠武”)。他避实就虚,在橘子洲设伏,全歼向荣精锐三千人。向荣表示“我当时害怕极了”,都说满清贵族善骑射,向荣是否善射不知道,但是善骑是绝对的,能在石达开包抄夹击之下“仅以身免”着实不简单,以至于清军士气跌入谷底(“城上诸军望见,为之夺气”)

至此太平军全军渡湘江前进,重操战场主动权。

1853年1月,太平军攻武昌,石达开、李开芳(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因避翼王石达开讳,改名来芳)等率军以炸药轰塌文昌门城墙,击毙大批朝廷官员,清廷震动(湖北巡抚常大淳,清朝大臣、清末湖南四大藏书家之首);提督双福,满洲正白旗人;布政使梁星源,曾在林则徐领导下进行抗英斗争)

二月,太平军顺江东下水陆并进,号称五十万之众。俗话说得好: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能白给!

石达开率军一马当先,2月11日占领湖北黄州,一周后(18日)以水师攻克江西九江(钦差大臣陆建瀛,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任两江总督)、江西巡抚张芇临阵脱逃)。

又一周后,太平军进入安徽,破安庆(2月24日)、铜陵(2月28日),得银三十万两,大炮一百门。都说二月春风似剪刀,看来不假,才一个月的时间大清国的版图被剪去了一大块儿。

3月4日太平军攻克芜湖,石达开率军乘胜追击,第二天再败清军于东梁山(灭了福山镇总兵陈胜元,清朝将领,鸦片战争中,他英勇抗敌,数次击退进犯厦门海域的英军,战功卓著)。三天后(3月7日),石达开的先锋军已进抵郑板桥,兵临南京!随即李开芳等率援军赶到,十天后(3月17日),石达开亲自督军猛攻南京城。仅用两日(3月19日),南京城破。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6)

摘自《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当月29日,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在文武百官一片欢呼声中进入南京城,而后改名“天京”。至此太平天国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不难看出,从太平军出广西进入湘鄂,直至最后定都天京,每逢大战必有石达开的身影。

清方《贼情汇纂》记载:自粤西至江宁,皆与其军事。还有说“与清军大小百战,独达开所部未尝受挫,清军称之曰:石敢当”。

正史野史记载大同小异,总之就是——此人于战场屹立如山,其坚毅自信足智多谋,常令麾下将士军心大振!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号“金陵小天堂”,于是不少王侯开始置办地产物业、选王娘。石达开进城后,还算比较务实,先住清溪里巷熊氏宅,后迁居大中桥刘宅为翼王府,王娘也基本是杨秀清挑选送与他。而且但凡外出安民、征战均不带家属,这一点明显有别于一些迅速腐化堕落太平天国王侯(《金陵杂记》《金陵癸甲纪事略》《金陵省难纪略》均有类似记载)

石达开执政方面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此时太平天国国家机器已初具规模,但也凸显出一个大问题,即军事胜利常常缺乏政治上的巩固,许多州县处于反复争夺的状态,但安徽省却是个例外。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巡安庆,在安徽省建立了许多地方基层政权,推行乡官制度,择当地人担任,从而一改过去“所破州县,未尝设官据守的状态”,有效扼制了反动势力死灰复燃,安徽省的政局因此得以稳固。

经济上,太平天国颁行“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的条令。过去清政府在的时候,顶多就是“得加钱”;这太平天国一出手果然不同反响,好家伙,直接“我全都要”。

安徽人民一看:what up,你这天王是金子做的还是圣库是金子做的啊!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7)

素材来源:电视剧《征服》

于是民间多有抗命者,活不下去了,还管这辣鸡条令?!再说法不责众,抗命又如何呢?

如此一来天京以及军中物资供应捉襟见肘。石达开因地制宜,奏请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获批后于安徽省推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一时间农工商贾各安其业;同时安抚流民,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计。此举立竿见影,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这便是太平天国在安徽统治根基最稳固的根本原因。

咸丰皇帝酸了,他在谕旨中曾说:安徽百姓都变成了刁民!(安徽各州县土匪尽授伪职,乡民率皆从逆)

咸丰皇帝很酸,祭出礼部侍郎曾国藩(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后世称“曾文正”,民间又称其为“曾剃头”)。1854年2月,曾国藩奉命组建武装团练—湘军。话说湖南兵也是出了名的,玩儿起命来连自己都怕的主儿。抗日战争时期57师八千虎贲常德保卫战扛3万日军也没怂过。战斗力可见一斑。

1854年5月,太平军在湘潭全军尽败(《李秀成自述》)。老将曾天养也在城陵矶一战中英勇牺牲。10月武昌、汉阳失守。12月太平军秦日纲(太平天国前期主要将领,原名日昌,后避韦昌辉之讳而改名日纲)、韦俊(又名韦志俊,太平天国名将,北王韦昌辉弟)等部与湘军大战田家镇,不敌曾国藩,水军损失尤其惨重(《贼情汇纂》卷五《水营》:船只先后被毁已不下万艘),不得不焚毁营垒退守黄梅。

曾国藩得意忘形:回想太平军所到之处,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可惜短短三年,这里竟成为了他们的葬身之地!(《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请饬各路统兵大臣督抚择要防堵片》长江之险,我已扼其上游。金陇贼巢所需米石油煤等物,来路半已断绝。逆船有减无增,东南大局似有转机)

天京上游告急,东王杨秀清只得急调石达开驰援。石达开亲率麾下将领考察地形、敌情,他认为湘军水师船坚炮利,但大船笨重迟缓,如果缺乏轻舟配合,则无法施展;如能诱敌深入,切断湘军大船与轻舟的联系,则可各个击破。

石达开亲率一军进驻湖口,另分兵进驻九江、小池口,不断派小股部队袭扰湘军,曾国藩被石达开撩的欲战不得而又欲罢不能。

1855年1月,石达开突然间撤出湖口,“心花怒放”的曾国藩急于求战,率军两千、轻舟百余条进抵鄱阳湖中。石达开在罗大刚(太平天国名将,水师骨干)等部配合下,堵住湖口筑垒设卡,湘军顿时被分割成内湖与外江两个部分,双方一战,湘军被焚毁船只四十余条。还没完呢!

水能载舟,亦可赛艇,2月11日晚,石达开点齐小艇百余条,分别从九江、小池口进入大江,以火攻湘军水师,又焚毁敌船十余条,然后集中力量围攻曾国藩座船,杀死管驾官刘成槐等人,曾国藩眼看自己苦心经营的湘军水师损失惨重,一想到这个牛哔石达开能吹一辈子,羞愧得要投水自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被撩时,一定要稳住!

石达开乘胜率军西征,4月3日,第三次克复武昌。武昌、九江、安庆得失事关重大,曾国藩虽屡败于石达开之手,仍不遗余力地爆兵反扑。然而哪里有曾国藩,哪里就有石达开,石达开仿佛天生就是他的克星。不到半年,太平军占领江西八府五十余县,天京上游局势大为好转。

曾国藩捶胸顿足之际,石达开已回师天京,6月与东王杨秀清、顶天侯秦日纲配合一举端掉向荣、张国梁的江南大营,天京周边的威胁得以肃清。

7月中旬,石达开再次奉命主持湖北军事,真可谓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样的人物,太平天国从始至终,或许只有石达开一人。

二十岁永安封王百战百胜,督师湖北时未满二十五岁,无论敌我双方,皆声名大振,人生巅峰不过如此。

兄弟相残 义薄云天

温柔乡是英雄冢,极尽奢靡的生活使太平天国的领导阶层迅速腐化堕落,于是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

关于“天京事变”主流的说法是,太平天国如日中天之时,东王杨秀清顿觉劳苦功高,进而产生了“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的想法,于是他假借“天父临凡”的权威,对洪秀全说“得加钱”,逼迫天王洪秀全将他由东王九千岁加封为万岁。于是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对付杨秀清。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1859年9月,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亲属、部下约两万人。湖北前线督师的石达开闻讯赶回天京,希望可以阻止杀戮。怎料韦昌辉的态度却是“尔要试试我宝剑是否锋利么”?韦昌辉已遁入魔道,面对一个杀红眼的疯子,石达开可不敢说“我剑也未尝不利”!他未敢回翼王府,连夜缒城而出,韦昌辉随后血洗翼王府。

关于石达开在天京变乱中的角色,众说纷纭。

《李秀成自述》说法是:杨秀清在朝中飞扬跋扈对诸王威逼太甚,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怀恨在心,后又逼封万岁,于是他们密谋杀杨秀清。如果按照此说法,石达开似乎是谋划者之一。

但《钦定剿平粤匪方略》记载:杨逆向洪逆索取伪印,意图并吞。洪逆将韦逆调回,杀死杨逆及其亲属。

汪士铎《乙丙日记》也记载:伪天王令伪北王韦昌辉将伪东王杨秀清杀了。

而且就动机而言,石达开和杨秀清之间矛盾,并不似韦昌辉那么深。杨秀清对韦昌辉处处提防,《贼情汇纂》记录:昌辉位下杨贼一等,其奸诈相似,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故杨贼加意防范。同本书里还说过“杨贼杖昌辉数百,至不能兴。又诡称天父附体,时挫辱之”。作为地主出身的高富帅韦昌辉,被出身烧炭工的屌丝杨秀清如此对待,能忍?

而石达开则不同,杨秀清十分倚重石达开,且“屡委以军事”(《贼情汇纂》),没道理就突然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从时间线上来看,“逼封万岁”约发生在(农历)7月间(《中兴别记》的说法是农历7月22日),韦昌辉杀死杨秀清是八月初四(公历1859年9月2日),时间相隔较短,石达开回到天京已是十月中旬左右。而且事发之前,二人分别位于湖北、江西前线,大敌当前战事紧急,所谓“密谋”只能靠书信来往,况且兹事体大,绝不是一两封书信三言两语能说得明白的。多次往来,那得拖到猴年马月?再说,石达开赶回天京劝说韦昌辉不成,还搭上全家老小,也不像是同谋,更像是局外人多管闲事,对方恼羞成怒顿起杀心。

天京事变中,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杨秀清是不是罪有应得先放一边,韦昌辉袭杀杨秀清后,大力捉拿其死党时,天王洪秀全不好好劝诫韦昌辉防止事态扩大,而是整了一句“尔我非东王不至此。我本无杀渠意(《金陵省难纪略》)”。合着你还挺无奈是吧。洪秀全这锅甩得那叫个666啊!

纳尼?当初逼封万岁的那会儿,属您喊得最凶了,现在反倒装起无辜来了。(“我为渠除大害,今反责我而欲沽名耶?”《金陵省难纪略》)也许韦昌辉真正的坏由此才开始。为巩固自己地位排除异己,采取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罪恶行径。

另一个细节也挺耐人寻味。韦昌辉见石达开缒城而出,以丞相位及六百两金,悬赏捉拿叛贼石达开。主意是韦昌辉出的,但却是经洪秀全之手以诏旨形式下的,至于是默许还是胁迫,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考证。韦昌辉还派遣秦日纲等人带兵追杀,却没有成功。

石达开虎口脱险,其心态可想而知。他集结靖难大军四万余人,上奏天王洪秀全,要求杀北王及其党羽,如不得其首级,则班师回朝攻灭天京(《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如不得韦昌辉之头,即班师回朝,攻灭天京)。明眼人都看得出,此话是针对韦昌辉并非洪秀全。但,裂变已然注定。

军队于11月初自安庆出发,此刻清军正猛攻皖南要地宁国,陈玉成(“英王”,与李秀成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支柱,与石达开并称为太平天国两大“勇猛王爵”)势单力孤不敌清军,石达开虽悲愤交加,但能辨轻重缓急,他毅然率军绕道先救宁国,此等身负不共戴天之仇仍能以大局为重的处事风格,在太平天国诸王中实属少见。

天王洪秀全在石达开率军救援宁国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杀了韦昌辉,将首级打包快递给石达开,诏石达开回天京主持军政。我就纳闷儿了,洪秀全他身为最高领袖,既然能易如反掌杀掉韦昌辉,所以,早干嘛了?

至此,“首义六王”仅剩天王洪秀全、翼王石达开两人。石达开“亲测”果然是韦昌辉首级,于是立刻返回天京,合朝文武一片欢腾,论资历、威望、能耐,石达开是辅政安民的不二人选。

天京事变后,清军借机加紧围剿,长江中游重镇武昌失守,1857年1月九江告急,安徽战场也不乐观,清军攻占了庐州、舒城等地,进逼桐城,太平军根据地受到极大威胁。

石达开临危不乱,他审时度势确定了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战略方针,决定守江西而反击淮南,从而缓解九江压力,且能进一步威胁武昌。李秀成(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忠王,称“万古忠义”,前面发过关于他的文章)、陈玉成执行石达开的战略部署,连下庐江、舒城、六安等地。五月初太平军再次进入湖北地区,迫使九江的敌人驰援湖北,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转危为安。不仅如此,石达开回天京辅政期间,也并未难为韦昌辉家属,比如其父亲韦元玠,与天国内部其他人相比,其胸襟格局属实在大气层。于是大家“喜其义气,推为义王”。

石达开辅政效果显著,一时间成为公认的中流砥柱,不仅太平天国将士这么认为,就连敌人也持相似观点,左宗棠(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便是代表。他曾言“狡悍者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王之上,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左文襄公合集》)”。

可其中有一人不悦,那便是天王洪秀全,眼看石达开当政“众人欢悦”,他酸了!原因无非:

第一、他姓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第二、石达开做事讲求实际,不象他那般“认实天情”,必定政见不合;

第三、权力可以压迫人,但不能团结人。比起杨秀清、韦昌辉的飞扬跋扈,石达开以德服人,更让他忌惮;

第四、俩人间本就存在隔阂,在天京事变当中,洪秀全可以顶住韦昌辉压力,反对将杨秀清的人头示众(《金陵省难纪略》标为老奸头,榜诸罪状示众),却同意(不知是被胁迫还是默许)下诏捉拿石达开;石达开上书洪秀全时,态度也极其强硬。

那这事儿咋办呢?

天王洪秀全有俩胞兄,洪仁发(洪秀全长兄)、洪仁达(洪秀全二哥),封为安王、福王,让他们与石达开同理政务。这俩卧龙凤雏,大字儿不识几个,干得了啥正事儿?过于尖刻的评述暂且不提,且引用一下李秀成还算手下留情地评价。他在《李秀成自述》中说,这俩又无才情,又无算计。合着就是俩大聪明,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除了扯后腿一无是处。

结果便是“石达开论事则环绕而听”,这俩猪队友论事则“无肯听者”。如此一来,洪秀全更“酸”,不仅不委以重任,还将石达开留于天京城内,甚至《李忠武公遗书》中记载“有阴图戕害之意”。

石达开见状,只得借机再次出逃。于是接下来就是我们熟知的,石达开负气出走!

关于石达开出走一事,后人众说纷纭,其中就有指责他“分裂主义”“釜底抽薪”云云。

设想一下石达开当时的处境:毁家舍业投身起义,立下汗马功劳,结果被兄弟偷家,翼王府被血洗不说,还被下旨捉拿;家仇当前,仍以大局为重去援救宁国,回天京更是不计前嫌,不为难韦昌辉家属,再次拯救国家于危难,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洪秀全不仅视而不见,甚至还意图谋害(如果《李忠武公遗书》所说是真的)。遭此冷遇,换作一般人,只怕是铤而走险起兵造反了吧。

眼下摆在石达开面前有以下几种选择:

第一种,投降清妖。韦昌辉的亲弟弟韦俊便投降了清朝,还被委以重任封为参将,最后官至副将加总兵衔,得以善终。此刻的石达开威望正盛,如果投降,清廷梦寐以求。能诱降太平天国翼王,天国的天可就塌了一半儿了。但将死之际石达开尚且不降,何况现在?

第二种,起兵造反。石达开的谋士曾向他献策:废天王于深宫,诛诸洪于朝列(《太平天国史稿·石达开》)。他则以“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严词拒绝!

第三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参看一下李秀成的结局,便知委屈不能求全,忍辱亦难以负重,况且还有性命之虞。

投不能投,反不能反,委曲又不能求全,如此窘境,那么开辟新战场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对于洪秀全的最大让步。

临走时,他只留下一句“吾当远征报国,待异日功成归林,以表愚忠耳。”(《太平天国史稿·石达开》)

近年,部分学者根据《咸丰七年九月德兴阿向清廷的奏片》中:

“又抄得石逆由安庆寄与洪逆伪章一纸,内有令贼党李寿成(即李秀成)会合张洛行领数十万贼分扰下游,又调贼党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贼数万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并欲赴援江西,窜扰浙江等语...洪逆伪批,亦似外示羁縻内怀猜忌。”

看出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四个月后,仍关心天京的防务,且与洪秀全保持联系。于是认为石达开在最初离开天京之时,并非蓄意远征不返。

石达开的出走,便是天京事变的落幕,杨秀清是罪魁,韦昌辉是祸首,但要论中心人物,还得是洪秀全。所有人一起或主动或被动地导演了一出误国的大悲剧。带兵出走虽实属无奈,但客观上给太平天国事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一点难以评说。

蜀道悲歌 英雄末路

这次远征可谓是毅然决然。

翼王率军出走后,1858年1月至3月,天王洪秀全数次派人挽留,并奉上镌刻“义王”金牌,怎奈石达开去意已决。

大批精锐随石达开出走,其人数规模至今众说纷纭。

有说数千的:

《中兴别记》卷三三“五月戊辰(1857年6月9日),贼伪翼王石达开率数千人,经芜湖上窜”;

咸丰七年闰五月初六日“石逆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

有说五、七万人的:

《六安州总制掌书陈凤曹上六安州总制陈敬禀》“随后络续随翼王而出京者,官员、兄弟约有五、七万人,将来天京必定空虚”;

《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其时追随在皖者已约有五、七万人”。

有说十万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率十万众自天京出走”;

《中国近代史》“1857年6月,约集将士十余万人往安庆,与太平军分裂,自成一军”。

有说二十万的:

《中国历史大事纪年》“石达开因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率太平军精锐部队二十多万人出走”;

也有含糊其辞说大批精锐的:

《李秀成自述》“翼王将天王(朝)之兵尽行带去”。

离开天京时仅数千人跟随,加上沿途发布告示,慕名而来的以及借洪秀全派去追赶石达开时加入的具体人数已不得而知,但五、七万人之说的记录来源于石达开的部下“络续随翼王而出京者,官员兄弟约有五、七万人”或许最为可信。

而后,石达开的人生便急转直下。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8)

摘自《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1857年10月,率军由皖入赣,转战多地,岳父黄玉崑战死,几位部下将领叛变投敌。

1858年4月,进军浙江,也未能成功建立根据地。

1859年5月,石达开主力直逼湘西宝庆府,试图穿越宝庆府长驱之入川蜀。然而湖南是湘军的发源地,湘军在此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双方大战七十余日,石达开竟寸步不得前进,第一次入川计划宣告失败。

此一时彼一时,相比太平天国起义初期,石达开打仗时,有东王杨秀清负责全局,还有诸多友军部队配合,才得以百战百胜,脱离大本营,缺乏援助以及物资供应,纵使个人能力再强,也架不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时,清廷在军事上已惊醒过来,不仅组织力量四处围剿,各地地主也自发组织团练打击太平军,使得石达开这位曾经所向无敌的悍将也处处棘手!无奈之下只得回师广西修整。

广西,太平天国的发源地,此时已不是太平军的福地,石达开在广西停留的三年间,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首先是1860年1月,手下大将陶金汤,被活跃于修仁、永安一带的天地会首领张高友袭杀。部下四散逃走,被地主团练以及官兵围剿殆尽,这无疑是石达开遭遇的第一次大败。之后,族兄弟石达德、石镇吉、石镇常或战死或被俘凌迟,全军实力损失近半。

石达开一败再败,意志消沉,甚至产生了“归林”的想法,全军上下亦是暗流涌动。当初跟随翼王举事,因对其寄予厚望,而今全军与流寇无异,将士们看不到希望,不满情绪终于爆发。部将童容海、彭大顺、汪海洋、朱衣点等人率数万人脱离石达开返回天京,此后这支军队被洪秀全封为“扶朝天军”。

为何石达开在远征途中未能建立起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进而沦落至“流寇战术”;当年不惜触怒洪秀全,义无反顾跟随他出走的一众文武,如今又为何毅然决然地背他而去?这里面到底有何隐情?大家感兴趣的话,以后有时间可以单独写一篇。

关于石达开部下离散还有诸多原因,文章篇幅有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陆炬烈《石达开部回师广西后的离散及其原因》这篇文章。(《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2期111页)

人心离散,军事失利,石达开此时俨然孤家寡人。为了脱离困境,他便想入川占领成都,取四川为根据地。于是他分兵三路,前队赖裕新有勇有谋,率军万余作为前军,沿金沙江上游绕道入川;后队李复猷擅长调度,领军三万为后军担任策应。

1863年1月,石达开亲率主力经云南镇雄入川,在横江镇与清军大战二十余日,因部将叛变而兵败,损伤惨重,被迫绕道米粮坝。3月,前军将领赖裕新战死,同时李复猷率部三万人自云南昭通入贵州,沿川黔边境行军,以图分散清军兵力。

至此,三支人马基本失去联系。

1863年4月,石达开率军从米粮坝渡过金沙江;5月14日兵至大渡河边紫打地,此刻大渡河沿岸尚无清军布防。石达开在此安营扎寨,在营后马鞍山设粮库,全军将士多露宿山林,条件十分艰苦,然而不久后他却为此决定后悔不已。

大渡河,有名的山川险地,当地老人都说:“只有在冬季比较平静时,才有准儿,春、夏、秋三季,就连最有经验的摆渡人,也摸不准它的脾气。”

也就是在这天夜里,暴雨倾盆。大渡河、松林河水位暴涨,四川总督骆秉章瞅准时机,于第二天便征调各路兵勇向紫打地扑来,迅速完成包围阵势。同时命人带着小钱钱,附加条款“破贼之后,所有资材,悉听收取”收买当地土司王应元、岭承恩,让他们为策应协同清军作战。

石达开之前送礼借道,这二位见其人多势众还有钱拿,不敢不答应;现在见清军大部队将至,又有钱拿,于是墙头草两边倒。王应元斩断松林河铁索桥,以土兵一千八百人截断通往泸定桥道路。岭承恩则于5月17日以滚木垒石断绝山道,太平军归路彻底阻断。

此后七天,石达开三次抢渡,皆劳而无功,将士死伤数以万计。5月24日清军在岭承恩的配合下,抄太平军后路,攻陷马鞍山营盘、粮库。石达开陷入绝境,粮食吃完杀战马,战马杀完吃树叶、野菜,又遭遇疫情(疟疾、痢疾),部队的战斗力下滑可想而知。石达开仍不放弃,他奋笔题诗:大军乏食乞谁籴(买进粮食)?纵死涐(古代大渡河名称)江定不降。

与此同时,石达开干了一件极其不得人心的事——将两百名彝族向导杀死祭旗。后人对此事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再次血战二十多天,石达开率军冲杀至老鸦旋。数万人的队伍只剩下七千人左右,食不果腹,进退无据,全军覆没已成定局。为迎接随时到来的决战,他命自己的王娘们怀抱幼子投河自尽(王娘的数量有说三、五、七个的)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9)

摘自《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不久后,清廷使者求见。原来清廷害怕石达开乘乱潜逃,想方设法生擒以得“全功”。他们派参将杨应刚、游击王松林前来劝降,于是石达开向清廷官员(一说写给骆秉章 一说写给唐友耕)修书一封:

“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

缘达开生逢季世,身事天朝,忝非诸士,不善媚君,因谗潜而出朝,以致东奔西逐...岂知逐鹿空劳,天弗从愿。达思天命如此,人将奈何?

大丈夫生既不能开骚报国,爰没生,死若可以安境全车,何惜一死。达闻阁下仁德普天,信义遍地,爰此修,特以奉闻。阁下如能依书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原情,宥我将士,赦免杀戮。禁止欺凌,按官授职,量才摆用,愿为民者,散之为民,愿为军者,聚之为军,推恩以待,布德而绥,则达愿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

然达舍身果得安全吾军,捐躯狁稍可仰对我主,虽斧钺之交加,死亦无伤,任身首之分裂,义亦无辱。惟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巨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并望贲驾遥,临以使调停。庶免贻误。否则,阁下迟行有待,我军久驻无粮。即是三千之师,龚足略地争城。况数万之众,岂能束手待毙乎?

特此寄书,希惟垂鉴。”

开篇“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不失气节。全文中心意思就是:以我一人之死,换我手下将士一条生路。

现在很多人以此讥讽石达开天真、愚蠢、对敌人充满幻想等等,甚至扣上不愿战死投降乞活的帽子。其实细读石达开书信原文,再结合他在审讯以及刑场时的态度,或许会发现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英雄末路之际,还心怀全军主帅的担当,还能想着舍命以全三军。戏剧《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对程婴说:简单的事我来,忍辱负重的事你去。于是公孙杵死了,而程婴夫妇忍辱负重将赵氏孤儿养大。虽然这个是编撰的故事,但古人之所以这么编排,精神向往显而易见。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一代政治家、军事家,以他的才智和见识,不会天真到相信清廷会放过他。但是此时此刻,他已别无选择,赌一把,万一真给将士们挣得一条生路呢?反正要死,何不让自己死得更有价值呢?此乃真英雄。

石达开被押解成都,骆秉章问:“尔欲降乎?”

他的回答干净利落:“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

骆秉章感叹:“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

成都将军崇实、四川总督骆秉章等提审石达开时,他长揖不拜昂首怒目,盘腿而坐并侃侃而谈,史载崇实“气沮语塞(《蜀海丛谈》)”。

骆秉章故作姿态对石达开说:你今天死了也值了,自起事以来,蹂躏几个省,我方封疆大吏被你干死三个,今天以命抵命,还有啥遗憾呢?(今日就戮,为汝想,亦殊值得。计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于汝手者三人。今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这审讯现场,却活像劝慰,实属滑稽。

对此石达开笑道:“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汝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汝耶?”

时辰到,凌迟处死!临死前,他神色怡然,闭目养神。身受百多刀,初流血,嗣仅淡血,最后仅滴黄水。刑终,气早绝矣,然而始终未出一声。观刑之人,无不称奇男子!

石达开死了,年仅三十二岁。

其实在此之前,部下曾探得一条僻径,可惜只能极少数人偷渡。一位刘姓王娘和儿子石定基当夜便在石达开两个卫士的护送下逃出生天(虽然后来因为口音问题被清廷抓到),如果石达开想活命,当夜就可以走脱,或者投河、自刎,哪个不比挨这百刀来得痛快?

他的部下,经过清廷粗略的筛查,有七千余人。老弱开路条遣散,精壮的予以收编,这部分大概是四千人左右,余下中坚分子两千余人(包含官员、将领两百余人)则惨遭杀害。

从结果来看,石达开搭进自己一条命,结果三军也没得以保全,这也是他遭后人耻笑的原因。

可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况且他还救了至少三分之二的将士。

李秀成说:“皆云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

陈玉成说:“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可差耳。”

四川布政使刘蓉说:“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无论敌我,有口皆碑,勾勒出石达开的一生!

十几岁加入拜上帝会,毁家舍业投身起义;二十岁封翼王,东征西讨为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天京事变全家老小惨遭杀害,起兵靖难还不忘以抗击清军、援救战友为己任;内乱平定,还能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一片赤诚令人钦佩。

执政时,能体察民情,维护军民关系,使占领区人民安居乐业,赢得江西、安徽人民爱戴。有人作诗曰:“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牛不惊民如常”。

被逼出走亦能不忘初心,仍然奉太平天国为正朔,尊奉洪秀全为最高领袖,牵制了大量清军,为陈玉成、李秀成的崛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赴死时大义凛然,所谓勇者无惧,在生命的尽头,谱写了一曲悲壮赞歌,不愧“羽翼天朝”。

一年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仍是滚滚向前的。

大渡河波涛滚滚,那句“今生汝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汝耶”仿佛久久回荡。

70年后,又一支革命队伍来到这里。1935年5月29日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出重重包围,从而保住了革命的火种!

石达开兵败渡河之谜(釜底抽薪屈膝投降)(10)

素材来源网络

十几年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参考资料:

1、《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

2、《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记》

3、《左文襄公全集》

4、《太平天国史稿》

5、《石达开被擒就死事》

6、《太平天国》

7、《李秀成自述》

8、《石达开自述》

9、《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10、《太平天国人物》

11、《石达开部回师广西后的离散及其原因》

12、《石达开回桂部众离散问题的再探讨》

13、《贼情汇纂》

14、《贵县志》光绪、民国

15、《金陵癸甲纪事略》

16、《金陵省难纪略》

17、《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

18、《李忠武公遗书》

19、《蜀海丛谈》

------------------------------------------------------

文章及视频版全网同名账号:倍儿兔

感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