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国门一定比闭关自守更有意义吗?并不是。

闭关自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闭关自守比打开国门好)(1)

国门是啥?古代社会,除了清朝末年,国门外的世界真的是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吗?并不是啊。那是蒙古草原上磨刀霍霍的游牧民族,那是在热带雨林里刀耕火种的南蛮,那是在守在中原王朝边上,嗷嗷待哺,等待中原王朝救济的落后小邦。

放眼望去,普天之下,也就中原王朝最发达、最先进、,最令人心驰神往。

那么问题来了,我打开国门干什么?是太闷了想透透气吗?

统治者作为一国之主,当然应该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和眼界,但是中原王朝已经足够大了,统治者已经吃撑了,那么统治者何须劳时费力去征服那些从来就不适合发展农耕文明的热带雨林、北国雪原以及高山之巅?

闭关自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闭关自守比打开国门好)(2)

所以从维持统治的角度,统治者尤其是汉家王朝的统治者,是不会,也不应该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

但是没有动力打开国门,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要闭关自守呢?当然不是,要知道封建时代本质上是“人治”的时代,也就是说统治者的个人意志直接决定了帝国的内政外交。那么父亲善于开疆拓土拥抱世界,儿子却偏向闭关锁国自力更生的例子屡见不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虽然人治是随机不确定的,征服那些落后的蛮夷之地,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光投入没有回报的活儿。但是中原王朝却有两个不得不打开国门的理由:

闭关自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闭关自守比打开国门好)(3)

一是任何帝王都有虚荣心;

二是任何中原王朝都需要安全的周边环境。

虚荣心好理解,毕竟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打下了一个太平盛世,光自己抱着傻乐总感觉缺点什么。俗话说分享才能快乐,不让周边的蛮夷感受一下中原王朝的辉煌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中原王朝,从来就不稀罕周边蛮夷小国进贡的土特产,但他们的崇拜和掌声还是必要的,最起码能够自豪感爆棚并且名垂青史。朱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那么帝国的周边安全和打开国门与否有必然关系呢?

闭关自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闭关自守比打开国门好)(4)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周边的蛮夷,特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原之地的觊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王朝除了修长城进行全线固守,似乎没有使帝国周边变得更安全的办法。

汉武帝说:“其实朕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就是联络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根据汉武帝的设想,汉朝和大月氏分别在东西两个方向对匈奴进行夹击,争取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匈奴这个北方大患。

虽然因为大月氏人的不配合,汉武帝的战略没有成功。但是却为后代提供了绝佳榜样,比如明朝为消灭蒙古大患,挑拨鞑靼和瓦剌相互攻伐。

闭关自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闭关自守比打开国门好)(5)

所以从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角度出发,绝对是不希望对外开放的,但是对外开放又是必须和必要的,所以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就在这样的矛盾中来回摇摆。

而这种摇摆在什么时候能够稳定下来呢?当然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此时帝国的国力由盛转衰,不仅失去了对外开疆拓土的能力,同时对于周边国家的觊觎和入侵也表现得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自然是希望闭关自守。因为闭关自守,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客观上延长了这个王朝的寿命。

闭关自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闭关自守比打开国门好)(6)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