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年纪的车友,都会知道广州五羊-本田所生产的 GL 款车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台被大家称之为 “ 五羊款 ” 的车型,是无数个体户、家庭的出行工具甚至是生产工具。无数那个时代的人正是凭借着这些可靠、实用的工具,沿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直到今天,GL 款仍是无数国内制造商还在生产的 “ 通路车型 ”。

这台五羊款的前身,来自 Honda 在 1982 年十二月向日本本土市场推出的 CB125JX,考虑了当时国内的消费环境之后减配、国产化而来。若不进行减配、依照 CB125JX 原本配置的话(当时日本本土的官方定价达到 22 万日元,相当于那一年新锐车型 VT250F 一半的价格),中国市场将是一个没有多少竞争力的售价。

下图:Honda 1975' CB125JX Benly 初代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

下图:Honda 1982' CB125JX,五羊款的前身原型。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2)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3)

关于五羊款这车,接触过这车的老车友的话,各人有各人的故事、估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站在今天的技术角度去看,这车的特点就是皮实,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车所搭载的那副 OHC 单汽缸发动机,当时的工厂编号是 JC09E,而国内则称之为 CBD 发动机。目前国内在售的立式发动机的骑式车型中,依旧就是三大主流发动机 CG 机、CBD 机(有的叫做 CBB、CBP 等)、GS 机,Yamaha YBR 的发动机,在国内的保有量方面、根本无法与这三款发动机里的任何一款相提并论。

尽管在这二十年多间,包括 Honda 在内的不同制造商都对 CBD 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升级,但在核心结构(OHC 两汽阀)、缸径与行程(56.5 mm x 49.5 mm,小排量中相对的大缸径、短行程设计)都维持了当年的基础设计。且除了合资品牌之外,全国现有的绝大部份发动机制造商,都有提供这副 CBD 发动机,全国各地的摩配市场、以至是某宝,都可以买得到,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点经验,全部的发动机组件都可以邮购、并实现家中安装(作坊都可以组装出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发动机)。从内销到出口,配备 CBD 发动机的车型可谓随处可见。

得益于当年完整的技术引进,这副 CBD 发动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非外资发动机制造商所生产的发动机中,最可靠、成本最可控、整体质控最好的产品。或许,这也是日本制造商轻易不愿意再引进新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原因,而一旦再有新发动机的技术完整地流入到中国制造商手上的话 ... ... ...

时至今日,在实用型立式发动机的领域,CBD 仍是国产发动机难以跨越的三大产品之一。即使可以实现部份技术指标的超越,到了量产化的时候、成本又无法与之竞争(最便宜的 CBD223 发动机总成,国内带发票的价格估计是 1,300 元,而大型制造商的价格是 1,700 元左右)。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质量还有待时间的验证。由此可见,完整的技术引进与皮尺生产的差异,其结果可谓天渊之别。

对于很多互联网时代的车友来说,也许他们对 GL 没有多少深刻的印象,但对于 CBD 这名字或者是很多现行国内销售中的、搭载此发动机的车型就不会陌生,因为 CBD 发动机的变种产品涵盖了 125 cc、150 cc、200 cc、223 cc,具体的车型则从通勤车款到街车款、越野款甚至是仿 FTR 的跨界款都有。而对于制造商来说,即使开发出新的机器,也得保留着 CG 机、CBD 机、GS 机这些 “ 老三样 ” 作为最后的保障。

下图:Honda 2000' FTR(223 cc)复产的初代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4)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5)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6)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7)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8)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9)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0)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1)

下图:Honda 2008' CB223S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2)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3)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4)

五羊本田110发动机有多少款(从五羊款的起源看)(15)

一直有人说,既然中国可以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工都可以发展出骄人的成就,为何做不好一副 125 cc 摩托车的发动机?如果像航空母舰那样,做个十副、八副达到一定性能指标的工程原型机出来,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大批量生产、然后送到用户手上,且不说成本如何,若还需要像照顾航母那样需要一大堆人在后面每天照料着的话,这就已经不是一件商品了。更不用说倾全国之力,与一般企业之力的差异了。更何况,像高性能金属材料、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与模具等这些基础技术,根本就不是摩托车企业所能够独自去开发完成的,包括日本摩托车企业也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