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为水我们都知道怎么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淼淼为什么这么开心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淼淼为什么这么开心呢(沝淼㵘)

淼淼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一个水,为水

我们都知道怎么读

那么两个水,三个水,四个水呢

知道咋念吗?

哈哈,是不是一脑的雾水

还有五个、六个、七八个……

(额,这个古人好像没有接着创造了)

不只是水

还有金、木、火、土……

(嘴上一句麻***)

心里却不得不感叹

这古人的脑子是真的好用,天马行空

这都能想的出来。

带着一脸崇拜的样子

默默的点开百度,输入了“造字”

从此,便打开了对中国古汉字兴趣的大门。


前面通过“水”字的演变,给大家科普了汉字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相信大家现在对中国古汉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就继续带你遨游汉字的世界,揭开造字的秘密。

在造字时代,水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叫江;江流又汇聚成海。

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造字法更是在岁月的积淀当中煜煜生辉。

沿用“六书”的说法,有六种造字法,六书之首,象形为大。但是严格来讲,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四种,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1、象形法

象形就是用文字线条或笔画描摹事物的形状或特征的一种造字法。

就拿简单的“日”字来说,外面一个圆形,中间一个点,就像我们平时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一样;还有“月”字,就像是一弯明月的形状;“目”、“田”、“山”等都有事物的形态在里面。

但是象形字里面也有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概念的。例如我们相当熟悉的“大”字,就像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四肢舒展,以表示“大”的状态,这种用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也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演变过来的。

象形字起源很早,但是它的数量确是很少的。象形字都是独体字,一般是构成其他字体的基础。因为宇宙间的事物无限纷繁,不可能按每一个事物的特征造一个象形字,况且,很多复杂的事物难以象形,很多抽象的概念又无形可象,因此象形字只有少之可怜的300多个。但是,象形字又是衍生的基础,所以称得上“六书之首”的称号。

2、指事法

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例如“上”和“下”,就是用一条长横线来表示位置的界限,线上加一小横线,来表示上面的意思;线下加一横表示下面的意思。

(二)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一个简单的符号,用来指示说明事物。例如在刀口上加一点叫“刃”,指出刀刃的部位;在木下面加一横是“本”字,指出这儿是树的根部;在木上加一横是“末”字,指出这是树的末梢。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所以后面又有了新的方法,会意法。

3、会意法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按意义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方法。

有两个相同偏旁组合而成的:

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

三人重叠,表示“众”多;

双木重叠,表示树“林”;

三木重叠,表示“森”林;

两人后向并立,表示“比”较;

也有两个不同偏旁组合而成的:

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树上一只手,表示在树上“采”摘的动作;

手搭在眼睛上,意为观“看”的意思;

又好像:

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不正为”歪”;不好为”孬”;不用为”甭”;山石为”岩”,合手为”拿”……

语言中有许多抽象的词无法用象形、指事方法造出字来表示,刚好我们会意造字法刚好弥补了它们的不足。但是会意字也有它的缺陷,因为它的表意由人为主观规定的,缺少客观的标准,就拿“休”字来说,为什么说是靠在树上才叫休息呢?其它的地方就不行吗?所以,这种方式造出的字局限性依然很大。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又有了后面的形声造字法。

4、形声法

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

在前者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形声字,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它搭建了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也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

形声字,它因形见义,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义和表音两种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声旁,决定了字的发音;形旁,指出字的意义类属。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

如“蝗”就是一个形声字,“虫”是形旁,指出了“蝗”字字义的所属类别,与虫相关;“皇”是声旁,表示“蝗”读“皇”的音。

再比如“柑”也是个形声字,“木”是形旁,指出了“柑”字字义的所属类别,与树木相关;“甘”是声旁,表示“柑”读“甘”的音。

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组合方式有很多种:

(一)左形右声:如城、校、胸......

(二)左声右形:如期、功、顶......

(三)上形下声:如笆、骂、宇......

(四)上声下形:如盒、盲、梨......

(五)外形内声:如固、近、病......

(六)外声内形:如闷、辫、闻......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有些字里面的声旁和字的读音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这个是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导致的,声旁的有效表音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减弱,例如“河”、“海”、“闻”等字,字与声旁的读音就不很相谐。

另一方面,不少汉字的形旁也在演变的过程当中逐渐减弱了其表意作用,例如“物”字用“牛”作为形旁,“骗”字用“马”作为形旁。


说完造字法

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

那么我们的两个水

“沝”读什么呢?

不妨我们形声法推测一下

读字读半边

读“shui”?

哈哈,不为难你们了

“沝”字读“zhuǐ”

意为滩碛聚集的地方

“淼”字读“miǎo“

(这个应该会的)

意思是形容水大

    “㵘”字读“màn“

意思是形容水特别大

(确实是多一个水字,水就大一倍倍,优秀)

还有我们的金、木、火、土...

就不一一讲解了

给大家留个悬念

自己去好好研究下

中国的古汉字

真的是充满了魅力

欢迎喜欢中国文化的你

与我们的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