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大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确定了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全党全国人民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踔厉奋进谱新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踔厉奋进谱新篇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大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确定了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全党全国人民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未来。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深、悟透、做实。“五个牢牢把握”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体要求和重要遵循。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走好党的全面领导之路;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必须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走好民族复兴之路;必须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走好依靠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之路。
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必须高举伟大旗帜。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宏大精深,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是我们不断夺取新时代新征程各项事业伟大胜利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提出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必须聚焦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和重要使命,是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集中体现。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要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踔厉奋发迈向新征程,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教育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扬长补短,坚决扛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职责使命。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怀“国之大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教育新的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31日第1版
作者:本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