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柏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转型升级基础薄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转型升级基础薄弱(如何做到两头热)

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范柏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的主要特色就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浙江的整个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县域经济遇到了一个问题,发展遭遇瓶颈,主要还是因为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化,投入成本高、消耗大、效率低,对环境的污染也大。

县域经济要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很大。政府对此满腔热忱,抱有很大期望,但企业对转型升级却无动于衷。

为什么?

企业转型升级是需要很大代价的。比如,生产一个杯子,赚两毛钱。但这个杯子如果通过高科技来生产,那就必须投入技术等各项支持,成本就一下子上去了,而且产品一时没有形成规模,反而可能会亏本。赚两毛钱还是亏钱,很多企业主看到眼前的利益,选择了前者。所以我经常听到一句话:不转型升级,是等死;转型升级,是找死。

另一方面,企业哪怕想要转型升级,也很可能不清楚怎样去做。搞高科技产业,谈何容易,要有技术、人员、设备等各种储备的大量投入。而浙江的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动力。但企业不转型升级,最终死路一条,对于我们整个省,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不利的,政府面临很大压力。

我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研究开发政策、金融政策等,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和成本,提高回报率和预期。这样一来,企业才有动力去转型升级,配合政府做好各项工作。

但是问题又来了,现有的政策一视同仁,但企业却是各式各样的,并非每个企业都适用,这样反而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比如研究开发投入、转型升级改造力度比较大的,税收比较高的,环境污染比较小的,政府就要制定特别的政策,例如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制定差别化的政策。

制定一套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政策,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和风险降低了,预期和回报率就高了,动力就来了。

光是政府有积极性,剃头担子一头热,企业没有,到最后是不行的。因为转型升级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企业,企业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

本报记者 陈翔

在社会科学界、新闻出版界小组讨论“两院”工作报告中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