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在西汉时期,是绝对的“高门大户”这一家族的崛起,得益于汉武帝对卫霍家族的青睐到了霍光执政的汉宣帝时期,霍家已成为王朝中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家庭治家的原则?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家庭治家的原则(越是权力大的人)

家庭治家的原则

霍氏在西汉时期,是绝对的“高门大户”。这一家族的崛起,得益于汉武帝对卫霍家族的青睐。到了霍光执政的汉宣帝时期,霍家已成为王朝中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了。

霍去病我们比较熟悉,此人是汉武帝麾下的名将。若非天妒英才,恐怕霍去病的功业可赶超其舅父卫青。霍去病年少成名,手握兵权,舅父是处于军界顶端的大司马卫青,姨妈是后宫中最得宠的皇后卫子夫。霍去病的成功履历,在历史上亦十分罕见。

不过,霍去病的直系后人却并未享受到福泽。

霍去病的地位相当敏感,所以他与卫青一样从不与人结党营私,亦不会养士人门客。这一切都是因为卫、霍舅甥有自知之明,他们不会将自己置身于受汉武帝猜忌的境地里。在二十四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其独子亦夭折,至此,霍去病这一支便断了香火。

可以说,霍去病生前的地位和荣誉,均荫福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靠着兄长的地位,霍光“走后门”成了奉车都尉。这个职务,放在现在来看相当于“中南海保镖”,日常工作便是保护国家领导人汉武帝的安全。当时的霍光虽手无实权,但他的工作举足轻重,所以获得了汉武帝刘彻的信赖。

随着刘彻年事已高,霍光逐渐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近人。刘彻统治后期,政治不再清明,朝中爆发了数次动乱,巫蛊之乱便是其中之一。行将就木的汉武帝选择了幼子刘弗陵,为了让太子能顺利接手皇权,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总管天下兵马。

在当时,不论是左将军上官桀还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其权力都无法与霍光比肩。

霍光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起初,年仅八岁的汉昭帝上位。一个八岁的孩童,连汉字都识不全,自然难以执掌军国大政。因此,霍光拥有朝政的决策权,在朝廷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霍光颇具政治手腕,他施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国策,使汉朝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亲手瓦解了燕王刘旦的野心后,霍光在朝野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汉昭帝刘弗陵不但依赖这位辅国大臣,且信任霍氏家族的子弟。在当时,有几十名霍家子弟在朝廷担任要职。在汉昭帝过世之后,霍光的地位上升至巅峰,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

继承了大统的刘贺荒淫无道,霍光立即联合朝中大臣将其废黜(其实以霍光的影响力他一人即可做出决策)。在刘贺之后,霍光拥立了刘病已,也就是汉宣帝。连皇帝的废立权都操持在手中,此时的霍光远比后世的曹操权力更大。

可以说,只要霍光有野心,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僭越皇权取而代之。或许是因为霍光终生未曾觊觎皇权,因此在他死后得到了皇帝的礼遇,汉宣帝和太后亲自为其送殡,这种待遇在古代权臣中仅有这一例。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霍氏家族的权力在抵达巅峰后,竟在霍光死后土崩瓦解。霍光过世后仅三年,霍家便遭到清算,满门被诛。

班固在修撰史料时,曾给予霍光高度评价:“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周公旦、伊尹何等人物?霍光能与此二人比肩,更是在后世留下“伊霍”的标杆,足以说明霍光的历史影响力。

不过,在这份无上荣耀的背后,又有“不能庇其宗族”的遗憾。之所以霍家从巅峰跌落,摔得粉身碎骨,霍光同样要承担部分责任。霍光本人虽品质过硬,但他却未严于约束族人,使霍家人三番两次触及到大汉王朝之底线,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

那么,霍氏族人究竟做了哪些为家族招致不幸的僭越之举呢?

首先,霍氏的权力已威胁到刘汉正统。

正所谓“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有时权力过大,未必是一件好事。霍光操持政权的时间太长,还任用了大量本家亲信,以至于虽霍光从未结党,但朝野上下皆唯霍家人马首是瞻。在这种局面下,当家做主的究竟是刘家人还是霍家人?

从史料中我们能看到,汉宣帝相当忌惮霍光,每次霍光朝拜圣上,刘病已都会觉得芒刺在背如坐针毡。显然,在平日的交往中,刘病已不论是出于尊敬还是畏惧,都必须要对霍光表现得虚己敛容。对于王者至尊来说,屈居人下的感觉无疑是最难以接受的。且看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不恰恰是刘病已与霍光的翻版吗?相比于同父兄弟霍去病,霍光在这方面实在是缺乏远见卓识。

其次,霍显谋杀皇后许平君,为霍家的覆灭埋下祸根。

人生中有许多错误的选择,若霍光泉下有知,恐怕他最后悔的就是娶了霍显这么个夫人。许平君乃何许人也?刘病已未上位时的发妻,与刘病已之间的关系十分和睦。汉宣帝成为皇帝后,并没有忘记这位糟糠之妻,而是将她封为皇后,二人依旧举案齐眉。

然而,霍显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上位,竟买通医官下毒杀害了许平君。在整个事件中,霍光一直被蒙在鼓里。当他听说自己的妻子杀害了许皇后时,业已骑虎难下。霍光人品正直,他原打算将妻子告发,大义灭亲。然而,霍光也知道,若将妻子供出去,恐怕整个霍家都要为许皇后陪葬。考虑到家族的安危,霍光不得不隐瞒这一事实。

除了谋杀皇后之外,霍显还曾密谋对许皇后所生的太子下手。不过,皇宫守卫森严,霍显的阴谋没能再次得逞。连后宫之主和东宫太子都敢下手,还有什么霍显干不出来的事?刘病已虽随和,但他却不是傻子。仅从许平君死后霍成君上位皇后的事实上,他也能够将真相推敲得八九不离十。在汉宣帝看来,这一切都是霍光的阴谋。

也因此,在霍光生前,汉宣帝没有能力将其诛杀,然而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必会对整个霍家动手,为死去的许平君陪葬。

再次,霍氏家族仗势作威作福是普遍现象。

若霍家仅有一霍显一人胡作非为,或许还不至于使势力庞大的霍家垮台。霍光的两个儿子霍禹、霍山皆是仗势欺人之辈,平日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霍云热爱游猎,多次早朝称病不出,外出游玩,还派一名家奴替自己上朝。霍家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所以汉宣帝并不会当堂发作。

只不过,汉宣帝此时对霍家人的印象已降至低谷,若霍家人继续肆意妄为,等待着他们的唯有死亡一途。正所谓“树倒猢狲散”,虽说这一时期霍光的余威尚在,但他毕竟已身赴黄泉,生前的一切影响力都会随之淡化。汉宣帝等待的,只是霍家人自露马脚罢了。

最后,霍家人的谋反给了汉宣帝复仇的机会。

汉宣帝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追查当年许皇后死亡的真实原因,而是从政治上对霍家进行打压,以消减权臣世家的影响力。随着汉宣帝几次对官职的调整,霍家大权旁落,霍氏子弟成了手无实权的闲官。或许在这一时期,刘病已尚给霍家人留了退路——只要安分守己,尚能享几世前人荫福。

不过,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霍家人做贼心虚,认为皇帝会对家族下杀手,所以打算“先下手为强”。此时正值太后寿宴,霍家人阴谋陷害了当朝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光汉等人,企图发动政变废掉刘病已,拥立霍禹为帝。然而,汉宣帝自削弱霍家影响力的那天开始,就已经做好了与霍氏决战的准备。

所以,当霍家人开始在暗中活动时,汉宣帝及时封锁了霍氏的力量,将所有作乱的苗头全部扼杀于摇篮中。东窗事发后,霍山、霍云以死谢罪,其余霍家子弟均被斩首示众。除此之外,被卷入这起谋反案的庞杂人等多达近万人,早年与霍家颇有渊源的豪门望族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压。一时间,霍氏子弟成了过街老鼠,当朝大臣恨不得从未认识过霍家人。

不论是仗势欺人、谋杀皇后、谋杀太子还是谋反作乱,每一项罪状追究起来,都是足以让霍氏满门抄斩的罪行。可以说,对于古代家族来说无法僭越的底线,被霍家人踩了个遍。归根结底,这一切的根源都是霍光治家失当,其家人不知检点所致。论及为人处事之道,霍光远比不上低调的兄长霍去病。

时至今日,在讨论历史人物霍光期间,这些源于其家族的污点都是绕不开的。一代名臣霍光,因为治家不严,其名声险些毁于一旦。

参考资料: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汉书·昭帝本纪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