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汗青 刘欣华摘要:据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8000年前的中国“洪水滔天那时的华夏大地的版图,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及黄淮东部都淹没在海水里,而山东半岛则被海水切割,成了一座孤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炎帝的故乡在哪里?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炎帝的故乡在哪里(浅论炎帝的故里在安徽淮北市烈山)

炎帝的故乡在哪里

赵汗青 刘欣华

摘要:据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8000年前的中国“洪水滔天。那时的华夏大地的版图,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及黄淮东部都淹没在海水里,而山东半岛则被海水切割,成了一座孤岛。

那个时候,中国历史上的三皇时代还没有拉开序幕,经过多年的淤积,在太行山和山东的泰山之间,渐渐的形成了一片大平原,这就是如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的华北平原及黄淮之间。

大约距今7-8千年前,那时的黄河没有改道,黄淮之间的黄河入海口南岸,也是东海的西海岸,炎帝部落群,正在创造文明。这个地方,在今天叫淮北。特浅论炎帝的故里,在今天安徽淮北市烈山。

关健词:炎帝 烈山 淮阳 部落

在东晋时期的小说《神仙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东汉桓帝时,仙女麻姑对神仙王方平说道: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了,方平说现在东海是海洋,而东海过去曾三次为陆地,而且未来还将成为陆地。故事虽然荒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地球的一个巨变现实,沧海桑田。

大约距今7-8千年前,人类历史上迎来冰河世纪的末期,因为全球气温的上升带来的冰河熔化加速,而气候炎热,雨量增多,千沟万壑的洪水沿着河南太行山至山东泰山之间的谷地肆意流淌,整个华夏大地饱受大洪水的困扰。

这时,炎帝诞生了。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烈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在烈山说之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传说“女登游华阳怀孕生炎帝”。由于那时出门全靠步行,且道路坎坷、虎狼出没,故女登不可能长途出游。她去华阳很可能是母系社会实行的“走婚”,所以会在华阳怀孕。由此可知,女登的家就在华阳附近。华阳,就是华胥之阳。华胥既是伏羲母亲之名,又是华胥国名。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华胥实为华墟,在今费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注释》云:“(华墟)平泽中泉眼百余,似华也。”原来是该地百泉喷涌如华(花)遂得名华泉。古人喜欢傍水而居,久而久之,华泉之畔形成了华墟之邑,才有了华胥氏、华胥国。这是华夏之华、中华之华的最早出处。所以炎帝时代的华阳只能是华胥国之阳,即今山东与苏皖两省的交界地带。

《山海经·北次三山》云:“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述异记》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根据“精卫填海”的故事,可知炎帝的故里应濒临东海。

近年来,有学者傅洁华、田恩科、武时良等先生又有新论;那就是炎帝的故里在安徽淮北市烈山的新说——

在烈山南湖公园新建的居士林内,有一块从烈山顶上移下的清代古碑。碑文大意为外地人来烈山问:为什么叫烈山?其意是什么?答曰:烈山形状底圆上尖,像五行火,炎帝遂称之为烈山(或炎帝遂以烈山之名而名)。这段文字从侧面注解了烈山的由来,暗含炎帝故里之意。另外,烈山上有裂隙,地下瓦斯上升与雷电相撞形成熊熊烈火,火焰冲天,远看就像一座山头,与石碑刻文“烈山园而锐于首”相符合。远古人围火而居。有关专家据此推断,因烈山之火是天然火种,被居住于此的炎帝族奉为神山、神火当属必然。所以,其部族首领便以该山之名而名,称烈山氏、列山氏、历山氏、连山氏(炎帝名,烈、列、历、连字古相通)。因炎火山之名,又有炎帝、赤帝之尊。这段文字从侧面注解了烈山的由来,暗含炎帝故里之意。

炎帝即是以烈山之名而名,那么就有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烈山之名的历史。《列国志》曰:“大禹治水,烈山焚泽”,这是目前在文史资料里发现的最早依据。中国之大如何记载这个小小的淮北烈山,而且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这其中有何原由呢?首先,“烈山焚泽”中烈山是地名,焚是烧,泽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烧。以当时人的迷信理念,水火相克,火是天火、神火,便以为上天也在帮助百姓治水患。也恰恰证明了烈山地名可追溯到春秋列国之前。联想前文,“古烈山氏称之与”,有相同的渊源之处。其次,大禹治水主要是黄、淮河,在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和河北一带。聚焦这些地区,再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淮北烈山、湖北烈山等。但湖北烈山不在黄淮流域,而其他地区的“烈山”均不符合“焚泽”的条件,因此只有圈定淮北烈山。

有学者考证,伏羲氏是东夷人最早的领袖,炎帝为伏羲氏的后裔。史书记述伏羲氏建都于宛丘,并葬于宛丘。历史越过了千年,炎帝带领族民从烈山走来,定都伏羲旧墟。“宛丘”即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古为陈国)。上世纪90年代,当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丘地下古都城的发掘,更使这一记载变为信史。原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立柱教授也认为,淮阳——亳州——淮北——徐州一线,为上古的交通要道,是炎帝族群迁徙的重要线路,而淮北地区是该族群的主要活动区。此外,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多有炎帝族蚩尤部的传闻与足迹,这些都为炎帝出生在烈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上世纪1984年,安徽省考古队在烈山隔濉河相望的新石器中晚期遗址石山孜中,发掘出大量的贝壳、红、黑陶器,与山东北辛村的红顶碗、蒙城红烧陶房,年代基本一致。大约是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也就是伏羲文化。石山孜因此被考古队疑为“炎帝部落群居遗址”。

官方有媒体消息:淮北文明或追溯7000—8000年前。淮北市渠沟路上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的挖掘,将淮北文明追溯到7000—8000年之前,这也是目前淮北市发现的时间最久远的文化遗址。从现场挖掘出的泥土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些陶器和骨器、瓷器。一个梳子大小的蚌器,在蚌壳的一边,还整齐做出了细密的锯齿状。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就是新石器时代的蚌镰,用于收割庄稼,一同出土的骨器也相对保存完整。

专家说,这片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面积有一万平方米左右,目前正在初期发掘。从现场出土的陶器、骨器标本来看,这片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8000年,比淮北石山孜遗址还要早。它的发掘将对研究濉水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早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淮北市志》、《濉溪县志》以及《明弘治版·宿州志》《清光绪版·宿州志》均有记载:淮北市东部山丘为半淹没土层,由此可佐证在远古时期淮北地区属东海沿。谭其骧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标明在秦朝时期东海沿为江苏射阳(淮安东老射阳),两千多年后,东海沿退至盐城东约30公里,相当于淮北至盐城东三分之一的距离(总计200多公里)。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七、八千年前淮北地区正是东海沿。淮北市近年发现的古溶岩洞,濉溪县发掘的五万年前古大象牙化石,也都是有力的证据。由此可推测位于东夷华胥国之阳、东海之滨的今淮北烈山极可能是炎帝的故里。

《列仙传》卷上云:“赤松子者,神农(炎帝)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这很可能是指赤松子在烈山上,手持用水玉制成的礼器教炎帝求雨时,不慎跌入裂隙中。炎帝少女上前求助,不幸也一并被大火吞没。这本是一起意外的事故,却被先民演绎成了美丽的神话。据淮北市烈山一些老人讲,烈山山顶上原有一个寨子,在建泰山神行宫庙之前,扒了一个叫烈女庙的小破庙。庙有一间屋大小,纯石无砖,也不知什么时候建的。专家认为,烈女庙很可能就是先民为了纪念“炎帝少女”而建的。

有诗曰:

上古黄河入海处,“益焚沼泽”在烈山。

历史文献有记载,八千年前东海沿。

烈山一条大裂谷,熊熊地火燃半天。

史前一座烈女庙,青史留名芳万年。

今天的安徽淮北市烈山,就是以山形大裂而名,以盛产煤炭而名,更因炎帝的名字“烈山氏”而名。她的名字可以追溯到上古舜时代,是皖北在《辞海》、《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唯一入注解条目的地方。烈山海拔182米,南北长400余米,山体从中间裂开,从山顶到山底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大裂沟,分东西两部分,宽约20多米,深不可测。所以古人叫它“裂山”。传说远古时期,烈山煤气瓦斯外溢,遇到雷电起火,夏季火势最旺。春秋《列国志》载:“大禹治水,烈山焚泽”。“焚”是烧,“泽”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烧。直至现在,烈山大裂谷中仍可见火烧岩石的痕迹。

后来,“裂山”改成“烈山”。

但何时何故把“裂”改为“烈”呢?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裂山下住着一家姓 李的农户。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女儿叫香姑,姿色佳丽,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她。后来因生活所迫,全家逃荒到山东泰山脚下落了户。他父亲种地,香姑天天上山放牛放羊,过着贫苦的生活。可是,邻里有个恶少,听说香姑长的美貌,便带人前来强欲纳妾,但香姑拒不从命,独自逃上泰山之巅,众人喊他不应。那恶少也带人来追,只见香姑面露怒色,树柳眉,睁杏眼,怒斥恶少,瞬间巨石纷飞,击在恶少的身上。风石停息,香姑跨上青鸾徐徐南飞,来到裂山。后来她升仙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就在裂山建了一座烈女庙。因此,后人便将烈山的“裂”字改为“烈女”的“烈”字了。

历史上各说各执的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让我们再来说说“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的理由。

炎帝即是以烈山之名而名,那么就有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烈山之名的历史。《列国志》曰:“大禹治水,烈山焚泽”,这是目前在文史资料里发现的最早依据。中国之大如何记载这个小小的淮北烈山,而且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这其中有何原由呢?首先,“烈山焚泽”中烈山是地名,焚是烧,泽是汪洋,即烈山之火日夜在汪洋大海中燃烧。以当时人的迷信理念,水火相克,火是天火、神火,便以为上天也在帮助百姓治水患。也恰恰证明了烈山地名可追溯到春秋列国之前。联想前文,“古烈山氏称之与”,有相同的渊源之处。其次,大禹治水主要是黄、淮河,在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和河北一带。聚焦这些地区,再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淮北烈山、湖北烈山等。但湖北烈山不在黄淮流域,而其他地区的“烈山”均不符合“焚泽”的条件,因此只有圈定淮北烈山。

那么前文说的陈地在哪里?陈地就是宛丘,古时称陈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相传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之,则曰“陈”,“陈”名自此始。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淮阳古陆。再则,陈地,即淮阳距淮北烈山仅仅200余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恰恰佐证了炎帝故里在淮北烈山。

目前,关于炎帝的故乡在烈山的新说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专家称这是淮北乃至中国文化研究的大课题。当然,炎帝的故乡到底是不是在烈山,希望有更权威的专家来论证。

参考文献:

明·弘治版《宿州志》宿州地方志办编 黄山书社 2010年

清·光绪版《宿州志》宿州地方志办编 黄山书社 2012年

《淮北市志》淮北市地方志办编 方志出版社1999

《濉溪县志》濉溪县地方志办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1931年05

《列国志》王鹤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07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辞源》 辞源修订组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

《列仙传》[汉]刘向撰;钱卫语释 学苑出版社 1998

《山海经》赵君秋 编 北京妇女出版社出版 2010年12

《汉书地理志汇释》周振鹤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06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作者: 顾颉刚 章巽 编著 谭其骧 校订出版社: 地图出版社,出版时间:1955年03

《述异记》梁 任昉 出版人: 木刻竹纸 1640-01

傅洁华·《炎帝故里淮北市烈山》天下时报网

《淮北新闻网》2016年3月6日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美国《得胜报》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杂志社副总编、天下时报网总编。兼任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藉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美国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有一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美国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园明圆、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