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器除铜锈不能仿制外,其他的一切都可照书籍记录的仿造。仿造得好的可像货真价实的古器一样值钱,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无法辨别其真伪。不过,锈色则不然,这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然产生,不是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所以考古者在辨认古铜时完全不考虑铜器的其他方面,只以锈色作为凭据。认为要准确地鉴定铜器的真伪,这是最有用的方法。谁知道商人为了图利,作伪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他们摸准了人们以铜锈色来鉴别铜器,造假的人也就专门造假铜锈来欺骗别人。所以一般所说的伪造铜器,那意思差不多就是指伪造铜锈色。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

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

古铜器的锈色,最多的是绿、红、蓝、黑、紫五色,或是这五种颜色的混合变化色。因为古铜均含有金、银、铁、锡等成分,铜器内的铁被空气侵蚀则生成氧化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锈,颜色为红色。铜被空气侵蚀则产生氧化铜,颜色为绿色。如果被硫磺侵蚀,则生胆矾,颜色为蓝色。锡与银被空气侵蚀则生氧化锡与氧化银,颜色都是黑色。只有黄金不受空气侵蚀,所以永不生锈。但黄金遇盐水之后,再受日光暴晒也会生紫锈。造假的人就是根据这些原理,能很成功地达到目的。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2)

西周商卣

如仿制红锈,就将铁质放在铜器内,使它受到空气侵蚀,就成了红锈。其余的颜色的伪造也都用类似的做法。不过空气的侵蚀是自然变化,进行的非常缓慢,数百年数千年不等,这是作伪者所不能做到的。快速的办法就是埋藏在地下,两三年就可以成功。但时间越久,所结成的绣色也就越逼真。两三年的时间不算短,造假的人仍然觉得腐蚀得太慢,所以大多采用化学方法来造假要仿造绿锈,就用铜屑调和硝镪水、盐卤,涂在铜器上,再埋在地里,经过一个三伏天之后,再将器物挖出,铜屑就变成绿锈,并与铜器凝结在了一体。如果做红锈,就将铜屑换为铁屑,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做。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3)

父辛爵

如果将二者混用,就变成红绿都有的锈色。其他锈色的制造也一样。这么快速的伪造方法,造假的人仍然嫌慢,他们还使用比这更快的办法,即用早已生成好了的锈色涂在铜器上。要仿造绿锈,就将铜绿搀入漆里,涂在铜器上,干固之后即告成功。要仿造铜绿疙瘩锈,就将孔雀石的小块镶嵌在漆内,即与天然形成的锈色相同仿蓝锈即用蓝颜料调漆,或把蓝矾磨成粉然后调漆。但近代大多用景泰蓝的蓝烧在铜器上,然后再涂上漆锈。仿蓝色疙瘩锈,不用蓝矾,而用纯蓝色的青金石碎块嵌在漆内。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4)

羊尊

造红锈则把红土调在漆内,或将已锈的铁屑调在漆内,或将二者一起调合。仿黑锈则大多用古墨与漆调合,或将器物熏黑(或烤黑),然后再敷在漆上。伪造紫锈很难,真正的紫锈最不容易遇到,经常看见的紫锈大多是红锈变黑,类似紫色。紫锈的形成因为器物的原材料内含有金,因其成本很贵,而且世人看待紫色与其他颜色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仿造紫锈的很少。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5)

四羊方尊

仿造玻璃锈,需要添加别的材料。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将紫胶和松香化为液体,再把它和要仿造的颜色所需用的物品调合在一起。如仿绿锈即用铜绿,红锈就加铁屑等。用力搅匀,使铜屑铁屑全部融化,不留痕迹,再涂在铜器上,就成玻璃锈了。第二种方法则是用白矾代替紫胶与松香,做法相同,效果也相同。仿造别的颜色,就要多一些工序。如作蜡茶色,用水银和锡屑混合,均匀地涂在铜器上,然后用酽醋调合钢砂末,用笔蘸敷在铜器上,铜器表面就会发生一种化学变化,等到变成蜡茶色的时候,便将铜器立即投入新汲的水中浸泡,这样就成了蜡色。如变成黑漆色时浸泡,则变成黑漆色。如不放入水中,则成纯翠色。在水浸泡后再用糯米稻草烧烟熏铜器,并用布擦拭铜器表面,让它变得光莹,再用棕刷洗刷。经过这番处理,则与存世多年的古铜器一模一样了。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6)

西汉朱雀衔铜杯

仿造朱砂斑,就是用漆调和朱砂细屑涂在铜器E,等干固后与真斑一样。仿造的黑漆古色则是用黑泥勾抹,或用电镀。仿造流金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先将锈造好,然后将铜器磨光数处,抹上用杏干熬成的粥,经过数十天的时间,将杏干洗去,铜器上就会有金色,看起来与古铜器上的流金一点差别也没有。

如果用黄铜器仿作,效果更好。仿造镀金,要稍微困难一些。具体做法是先镀一层金在铜器上,然后用铁压机将金压出亮光,围硝镪水涂在铜器上,注意只涂部分,将盐敷在硝镪水的地方,然后将铜器裹上掺有硝镪水与盐的黄士,埋在地下,经过一个三代天后、将铜器挖出拭去浮土,得到的锈色与镀金一样。此外,作伪的方法还有很多,无法一列举,但所用的方法大同小异。古铜器的精品流传到今天的数量很有限,而且大多数都已收入皇家宝库,散落在民间的基本上都是普通物品。你看到的所谓精品多半就是伪造品。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7)

青铜匜(YI)

鉴别一种古铜器物,应对这种器物有整体的认识,然后才能作出明确的论断。古代铸造的铜器,在当时既没有完整准确的记载,也没有流传下来的全部样本。考古研究者仅凭过去文献中的零星记录的只言片语,以及残破不全的零星器物来作鉴别,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也只是相对来说见闻较多,经验较广而已。如果有人说他什么都知道,那肯定是欺人之谈。本书提到的一些鉴别方法,也仅仅是抛砖引玉,作为初学者的参考而已。如果说仅仅依靠本书就能成为一个古铜器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不是本书作者所持的观点。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8)

西周大盂鼎

鉴别古铜器要从铜质、样式、锈色、花纹、款识、字体、装饰、做工、气味、声音等方面入手。真品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是伪造品,表面无论如何精致,如何相似,都会有漏洞。细心观察,真伪是可以看出来的。首先要注意铜器的质地,因为在宋代以前没有黄铜与白铜,只有红铜。因为红铜兑铅、锌、镍则成黄铜,兑的量过半则成白铜。鉴别时可看器物的脚底,如果是黄铜的质地,其他各方面都不用再看就可以断言它是近世伪造的假货。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9)

其次,必须知道各个年代的铜器样式、名称。因为各代的铜器样式、名称都不相同,只要知道了某种铜器的生产年代,哪个年代主要生产了哪些样式的铜器,这对你的鉴别古铜器有很大的帮助。如有一件铜钫,锈色做工都和三代铜器相同,也可肯定它是伪造品。因为它在战国才开始制造,三代时没有这种器皿。再比如浪,三代的匜都是有把有足的,而汉匜则无把无足,平底。假设有上述两种画,锈色、做工完全相同,其中肯定有一个是伪品。这是因为铸造的时代不同,各方面的特点也有所变化。所以时代、式样对于铜器的鉴别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还有就是必须要注意锈色。锈色是古铜器的一种特殊的美,也是鉴别时最应该注意的地方。铜器能流传到今天,保存方式有三种,即埋在土中、掉在水中与世代相传。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0)

西周折觥

后两种情况在流传下来的铜器中只占很少数量,最多的是埋在土中后保存下来的铜器。今天见到的铜器、几乎全是出土物。三种流传方式保存的铜器都受到不同的侵蚀但所生的锈色没有太显著的区别。常见的铜锈色有绿锈红锈、蓝锈、黑锈、紫锈绿,绿锈又分普通绿玻璃绿及孔雀石绿。红锈的颜么像朱成旺片的又作朱砂疑。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1)

西汉虎耳动物格斗铜贮贝器

黑锈光亮成斑片的叫作黑漆古城。此外还有水银沁及流金等色各种铜锈色,无论是入土、坠水、传世,都有相应的器物保存下来。不过,最好的铜器的铜锈会有一点区别。人土在千年以上的铜器,颜色纯润,绿的如铺翠,红得如翡翠坠水保存下来的铜器,颜色洁绿的如瓜皮,红的如子柿;传世的铜器稍显黯淡,呈紫褐色,主要是因为空气的侵蚀。不过,鉴别铜器应不管流传方式,只看锈色如何。锈色的种类、锈色的深浅以及良麻,不能作为判断真伪的根据,因为锈色与地理环境有关。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2)

青铜犀牛尊

陕西商州一带所出的铜器,锈色主要是黑漆古与水银沁,或是孔雀石绿与玻璃绿等。岐山法门寺一带所出的铜器,颜色大多黑暗,有绿锈的其中绿色带有黑色,有红锈的其中红色带有黑色,就像生铁锈一样,颜色都不鲜明,铜器都从灰坑里挖出,似乎此地在古时曾遭过火焚。陕西其他地方出土的铜器,锈坚而不糟。多数是玻璃绿与孔雀石绿,红锈及蓝锈很少,而且主要是三代的铜器,在那时,陕西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山西出土的铜器,锈色也是各不相同。西南带出土的铜器锈坚实,主要是红锈,很少有蓝绿的,大多属于东周制造的铜器。靠北一带出土的铜器红锈都有,不过,没有玻璃绿以及孔雀石绿,它们的制作年代都是汉朝。河南出土的铜器,都是绿锈,整个铜器绿锈的占十之八九,颜色很浅,质地也很糟,没有玻璃绿及孔雀石绿的锈,制造年代都是东周。它们做工粗陋,又大多是素器。山东出土的铜器,都是出自干坑。绿锈很多,不过很少是硬绿锈的、其锈很糟,用手指刊就会掉屑,制造年代是周末秦汉。河北易州、曲阳一带出土的铜器,红锈的居多,蓝绿锈很少,大多产于东周。至于张家口等地,出土的铜器,与山西北部出土的铜器相同。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3)

静簋

鉴别锈色的真伪的方法很简单。凡是伪造的锈,不管那种颜色,只要用加了碱的开水一刷,锈色就会掉落,伪迹便暴露无遗。真锈用加了碱的开水刷擦后,反而更加明显。这是检验古铜器真伪最好的方法,百试百灵。不过,例外的是对伪造的玻璃锈不适用,需用烧红的铁烫它,伪造的玻璃锈被烫时会发出松香与胶味真锈则没有任何变化。还有就是硝镪水与盐卤所造出的锈,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但可以通过用舌舐来检验,凡有盐卤味的便是伪造品。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4)

过伯簋

伪造锈大多是深浅不均匀,糙而不润,只附在表层上,锈与铜质有很明显的分野,而不像真锈那样自然,与铜器器体融合为一,具有自然、美妙的感觉。黑漆古与水银沁的真伪最容易辨认。真品上的锈与器体一样坚硬,即使用刀刻,也不会掉落。即使有一点坠落,其余的锈迹仍为黑漆古与水银沁。伪造的如果用指甲划,就能剥落锈屑,而显露出铜的质地并可明显看出是人为贴上去的。伪造的流金色浮而黄,光耀新亮,与真品的沉实不同。花纹是鉴别铜器时应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该加以注意。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5)

散氏盘

三代以前的铜器糖纹少而且朴质简陋。夏朝初期文化有了些进步,工具也较齐备,做工也就精教了一些,珍贵的铜器开始出现。不过花纹比较简朴的遗风没变,都是很简单的形式,大段大幅的花纹还不多见,花纹的痕迹细而浅。商代铜器则做工精细,花纹繁复,布满花纹的铜器居多,而且纹道较前代宽而深。周朝与商朝大体相同。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6)

德方鼎

三代的铜器花纹略有不同,但纹道内宽外窄的特点却是相同的。做工可以说是剔透玲珑。像是先铸胚胎,然后再镂刻花纹镶嵌上去的一样。秦汉时的铜器,朴素的居多,带花纹的很少。即使带花纹,也都浅而粗糙。只有三代铜器纹道内宽外窄的特点,被仿制得惟妙惟肖。晋代以后,铜器花纹大多粗劣,三代的遗风没有了,就连秦汉时仿作的铜器精美的也看不到。按照这个思路来鉴别铜器的真伪,即使不是准确无误,但也不会差得太远。

鉴别铜器的另一重要依据是款识。古代金石上的文字凹者为款,凸者为识,款在内而识在外。夏周的铜器,一般是款识都有,商代铜器大多没有款只有识,秦汉的铜器有款的少,有识的更少。古器有无款识没有规律,鉴定古器不可以此来断真伪。不过,古人铸器非常精细,在制造的所有方面都很用心。有款识的铜器,位置也二定安排得很合宜,字体匀整,笔画明净,毫不模糊。款识不清,字体模糊,深浅不一,粗细不等,排列不匀整的铜器肯定是伪造的,用不着进一步考究。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7)

兮甲盘

字体的变化也很重要。三代以前没有文字,所以器物上只有图形。夏朝初期逐渐有了阳文古字,以后演进为象形的鸟迹篆。商代的文字,虽然仍是象形,但鸟迹篆字少,大多为虫鱼篆。周代时,虽然仍用虫鱼篆,但已混杂了一些大篆;东周之后改用小篆,象形文字也就不再使用了。秦代则大小篆兼用;汉初沿用小篆、再以后都用隶书。三国时篆书已完全不用,只用隶书。晋代以后直到前清,除仿古铜器用原字体外,其余均用楷书。按上述文字规律探索,也可看出一些真伪来。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8)

毛公鼎

古铜器的做工非常讲究,与如今的机器制造的产品毫无差别。如果是重要的器皿,更是精妙雅致,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即使不懂和不爱铜器的人,见了也知道是珍贵物品,并因而爱不释手。人们常提出“古铜器为何珍贵,为何可爱”的疑问,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从来都没有见到过真铜器。因为真铜器的美,只有见到后才会明白,伪造品在某些方面可以把人蒙住,但在做工的精细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得上前人。只要对铜器做工加以注意,就会辨出真伪,而不是被人所骗。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19)

小盂鼎

古铜器大多有珍宝装饰,如金块珍珠、宝石等,这是秦始皇时代才有的做法。因成本较贵,所以不会在一般的铜器上作讓嵌,后代造假的人没有这笔本钱,就以孔雀石、青金石冒充,但它们与上等宝石根本没有办法相比。所以凡是遇到镶嵌的铜器,如果镶嵌的物品不很珍贵,那就可以判断它是冒牌货不用再考察下去了。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20)

敔簋 yǔ guǐ

真古铜器无论属于入水、人土或传世的方式流传下来,只要是在世上流传得比较久了,它就没有任何气味了。只有上古铜器在新出土时带有土气,时间久了土气也会消失。造假的人无论假造什么样式的铜器、装饰什么颜色,只要用手或猫皮擦拭后,闻起来肯定有一种刺鼻的铜腥味。真铜器无论怎么抹擦,也不会有任何气味。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鉴别方法,是鉴别古铜器的人应该知道的方法不过造假的人在铜料中掺进水银制作成假古铜器后,铜器味被水银味掩盖,无论怎样抹擦,也不会产生铜腥气味。但从声音上可以辨出。古铜器声音微细而清脆,新铜声音浊重而哄乱,新器旧器只要一敲就可分辨出来。这也是鉴别古铜器时必须知道的。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21)

长甶盉

铜器上有“天干”字样的,不一定都是商代时造的。商代共二十八个国君,除成、汤外,都用“天干”等字命名。见到铜器上有“天干”字样,就把它视为商器,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所以,有“天干”字样的钢器不一定都是商代生产的。即使是,其“天干”字样也不表示年代,而是表示日期的。因为在古时,国家大事,分为国家祭祀和军事行动。军事行动选择刚日,国家祭祀选择柔日。甲、丙、戊、庚、壬为刚日。乙、丁、已、辛、癸为柔日。铜器上刻柔日占十分之九,因为国家征伐一类的事是不常有的,而祭祀则每年都有。鉴别者必须将铜器的全部条件归纳到一起来下结论,不可偏执一端来论真伪。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22)

西周墙盘

古代的文字繁杂,应考证确切后才作出论断,不可望文生义。如古时“已”、“子”二字最容易混淆。“子”字古作“其”或作“9”,“已”字作“孕”,不知道的人往往弄错。如周戢敦的铭文日“乙子”,周史伯硕文鼎的铭文日“准王六年八月初吉已子”,商元癸彝的铭文日“丁子”。以干支相配的顺序来推断,丁、乙、己与“子”都不相符,这是因为“子”字都误认作“己”字了。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23)

西周墙盘

上古时的牛骨文多半都是用干支等名,循环的次序与现在并没有差异。就是三代其他的记载在干支相配上也没有不相符的情况,为何在铜器铭文上出现了混乱?其实古人并没有弄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后人把“己”错当成了“子”。如果作“已”字,就讲得通了。还有“戊、戌”二字,大多解释为立戈形、立旗形的。古代的字多是象形,象形字即古代之字,绝不能象形为字而此形为象,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戊”作“”或作“土”,“戌作“成”或作“转”,或作“篷”。古人不认识而误以为形所以说,前人的说法也未必都是可信的。

清代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古铜器的伪制和辨别)(24)

西周墙盘 青铜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