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比赛的曲目从三首减为两首,为紧张的期末带来了一丝缓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不知道自己唱歌音高还是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知道自己唱歌音高还是低(音准就先别提了)

不知道自己唱歌音高还是低

香港比赛的曲目从三首减为两首,为紧张的期末带来了一丝缓和。

一首是技巧性乐曲,萨拉斯蒂的《引子与塔兰泰拉》;另一首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儿子练琴的状态此起彼伏,我的心情也是时阴时晴。

昨晚练琴是风和日丽。

我和老婆在一旁不断在激发儿子潜能,提醒他在注意音准的同时,还要注重音乐的表达,你一言我一语,儿子的热情被我们点燃了,《引子与塔兰泰拉》的演绎很投入,我俩一致表示满意。

但今天的伴奏课就令人心碎,钢琴伴奏C老师课后丢下一句话。

“音准就先别提了。”

言下之意,曲子的节奏不稳,跟钢琴合不到一起。

老婆颇受打击,极力控制情绪,目前正是家庭爱心教育的初级阶段,不能轻易发火,否则每天《爱的誓言》就白抄了。

钢伴课的不理想,原因不全在儿子身上。选曲之初,我就觉得难度太大,超出了儿子的能力范围,能够正常演奏下来就相当不容易了,如果再加上伴奏,注定状况百出。

在教育理念上,我跟老婆暂时取得了一致,但儿子的学琴选择上,分歧继续存在。

我认为儿子需要加强基本功练习,如果每天安排两个小时练琴,其中一个半小时得用来练习音阶和练习曲。

上海教授的任务是体系化的,一套《卡尔弗莱什》音阶,包含单音阶、琶音、双音阶,对发音、速度、音准都有明确的要求;《克莱采尔》练习曲,一首接着一首,高标准严要求,儿子练完任意一首都得下一番苦功;大协奏曲是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阶跟协奏曲配套,我认为科学合理。

无锡老师基本不布置音阶任务,让我们自行安排,最近由于准备比赛的缘故,练习曲都不练了。

老婆认为,练琴效果不好,是因为儿子自己不认真,没有动脑筋,花心思,目前两个老师配套练习合在一起,没问题。

儿子夹在两种不同观念和教学方式中,丝毫看不见进步。

《一个学渣家长的焦虑生活》三十五 (待续)

链接可看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