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作者,你不知道他们的生卒年、籍贯甚至性别,但他们却总是一次次出现在课本和诗集中,他们叫“佚名”。读这些无名氏的诗作,心中总会跳出5个字:高手在民间。无论是唐代的哄妻经典“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还是南宋的思乡名篇“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离开鲁国时唱的歌(孔子听小孩唱过)(1)

与以上两首相比,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这首无名氏之作似乎更有意思。这是一首流传了2500多年的无名诗歌。当年孔子无意间听一位小孩唱过,但当地人却不知道作者是谁,于是孔子就将此作记了下来,后来《孟子·离娄》中记录了这件事。到了战国时期,屈原又听一位渔夫唱过,于是又把它记录在了《楚辞》的《渔父》中。那么到底是什么诗歌如此神奇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离开鲁国时唱的歌(孔子听小孩唱过)(2)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首古代神曲,后世有人将这22个字定义为词,也有人说它是诗。“沧浪歌”这个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也有人把它叫《沧浪之水》。别看此文篇幅不长,但这短短22个字却充满了哲理,不只是孔子屈原喜欢,后世的王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个个都喜欢得很。

歌分为两个部分,上下两节结构几乎是一样的。“沧浪”是一古水名,具体指的是哪条河无法确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汉水。“缨”指的是帽缨,是古代士人帽子上垂着的带子。第一节的意思是沧浪水清的时候,我可以用它来洗我的帽缨。第二节的意思是沧浪水浑浊时,我可以用它来清洗我的脚。

孔子离开鲁国时唱的歌(孔子听小孩唱过)(3)

看上去这话说得很简单,也很接地气,但其中却体现了人生的大智慧。有人认为它与《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相近,但事实上比起孟子此言,《沧浪歌》的蕴含更丰富。“穷”与“达”是从自身的处境来判断该如何立世为人,但《沧浪歌》中体现的则是对大自然的适应。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而又自然的。这种适应没有刻意,是智慧而非谋略。

孔子离开鲁国时唱的歌(孔子听小孩唱过)(4)

当年屈原被放逐,在河边遇到了一位渔夫。屈原表示不愿苟且于那样的世道,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听完便唱此歌相劝。虽然最后屈子仍没有想得开,但这首诗歌却因他有了名气。

后来这22个字传到了唐朝,收获了一众粉丝,王勃的《山亭兴序》、刘长卿的《祭崔相公文》都提到过了它。到了宋朝,诗人苏舜钦将自己买下的一处旧亭命名为沧浪亭,而后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人更是为此亭写过多首诗作,在这些诗作中他们频频向《沧浪歌》致敬。

孔子离开鲁国时唱的歌(孔子听小孩唱过)(5)

很显然这些名家们之所以推崇这首小歌,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这是一种豁达、积极的人生观,这种处世哲学哪怕是放到现在仍是有积极意义的。这首亦诗亦歌的作品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