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到底有多难?红军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每次都是九死一生!

遵义会议后,为了冲出敌军的包围,毛泽东带领红军撤出遵义,向北转移。由于情报出现误差,红军在战场上失利了,有人开始说风凉话,嘲笑毛泽东。毛泽东并没有理会,他马上改变策略,决定西渡赤水河。赤水河是长江的支流,从云南经贵州,在四川汇入长江。红军渡河后,从贵州突入四川,然后大踏步进入云南,一下子把川军甩开了。回过神来的川军和滇军以南北夹击的姿态向红军围拢,毛泽东决定立即改变南进的原计划,再次东渡赤水河,又回到贵州。这样,川军和滇军又扑了个空。

红军趁着防备空虚的贵州尚无准备,再次攻占遵义。遵义之战的关键是夺取遵义北面的娄山关。这里地势险要,到处是悬崖峭壁、怪石突兀。毛泽东撤出遵义时路过娄山关,这时正值冬天,但云贵高原由于没有寒流侵袭,气候湿润凉爽,颇像北方的深秋时节。毛泽东登高远望,只见连绵的群山像波浪一样涌向远方,金色的夕阳下,蜿蜒的山路上,部队整齐而安静地向前走去。面对如此壮丽的风景,毛泽东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忆秦娥·娄山关》。

长征历史场景有四渡赤水吗(长征到底有多难)(1)

“从头越”的豪情也激励着红军战士,他们虽然弄不明白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战略意图,但个个意气风发,充满了信心。蒋介石更是给搞糊涂了,只好手忙脚乱四处堵截。毛泽东带领红军,利用有利的时机,装作北上的样子,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又进入四川南部。蒋介石得知情报后,以为有机可乘,哈哈大笑:“剿匪成败,在此一举。”他想着这回红军再也“飞”不了了。没想到,正当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向西进发时,红军主力马上又掉头渡过赤水,返回贵州,逼近贵阳。这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而黔军又被调走了,蒋介石慌了,只好调滇军来“保驾”。然而,毛泽东并不是要和蒋介石“拼命”,他安排军队虚张声势,做出要攻打贵阳的样子,主力却绕开贵阳大踏步向云南进军。而这时,匆匆忙忙的滇军正往贵阳赶呢。

红军突然来到云南,吓坏了云南留守的军队,他们怎么也想不通,难道红军长了翅膀不成?守军惶恐不安地集结在昆明附近。然而,红军又是虚晃一枪,转头往西北方向走去,在成功抢渡了金沙江后,进入四川。等追兵赶来时,红军早已过去了一个星期,连影子都看不见了。就这样,由于毛泽东高超的用兵策略,红军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的围困,而“四渡赤水”也成为毛泽东军事指挥史上颇具神韵的一笔。虽然红军避免了灭顶的灾难,但艰难而漫长的路程在等待他们去跋涉,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

长征历史场景有四渡赤水吗(长征到底有多难)(2)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又急行军穿过彝族群众居住的大凉山,抢渡大渡河,向川鄂西边境进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935年6月,红军在飞夺沪定桥之后,进入大雪山地区,来到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第一座大山—夹金山。夹金山,地处四川省宝兴县西北,懋功(今小金)之南,海拔4000多米,终年白雪覆盖,鸟兽绝迹。当地老百姓都称它为神仙山,意思是说连神仙也过不去。看着那高耸云天、白雪皑皑的大山,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们跃跃欲试。此时,正值盛夏,山脚是酷暑炎炎,山上却是寒风凛冽。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们就要向这座尚在沉睡中的“神仙山”挑战了。在出发前,毛泽东做了动员:“同志们,就要翻山了,人们都说这是神仙山,我看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们,我们一定能把它踩在脚下。”

在翻山前,毛泽东让炊事员给每个人熬了碗辣椒汤,说可以抵御寒冷。开始登山了,红军战士们喊着口号,唱着歌互相激励着。毛泽东和战士们一样,只穿着夹衣和布鞋。拄着一根磨光了头的棍子走在队伍的前面。大家请他上马,他拒绝了:“让给女同志和伤病员骑吧,我自己能走。”说完,拄着拐棍向前走去。路上,他一直在鼓励身边的人:“多一个人翻过去,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大家可一定要顶住呀。”队伍行至半山腰时,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得硬邦邦,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越往上,山势越陡,积雪越深。毛泽东浑身已被雪打湿了,但仍然带着笑容,一步步地向上爬。

长征历史场景有四渡赤水吗(长征到底有多难)(3)

大雪山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这会儿已是乌云密布,只听狂风呼啸,冰雹夹着雪花劈头盖脸地向人们打来,人都站不稳,毛泽东连忙让大家手拉手,互相搀扶着往前走,边走还边说:“大家低着头走,不要往上看,也不要往下看。拉紧了,千万别撒手啊!”暴风雪终于过去了。山势越来越高,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一些战士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毛泽东的警卫员小戴实在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毛泽东很着急,伸手扶他,对他说:“你坐在这里很危险,来,坚持一下,我背着你走。”这时,警卫员小吴赶过来,连忙背上小戴,毛泽东扶着两人,继续朝山顶走去。

1935年6月17日下午,经过几小时的艰辛跋涉,人们终于战胜了“神仙山”,和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了。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红军的力量一下子壮大不少,但是,对于下一步的去向问题,出现了分歧。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主张南下,而毛泽东认为南下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应当北上开辟川、陕、甘根据地。张国焘率领左路军一意孤行。毛泽东只好随右路军开始了北上的历程。在选择路线时,为了出敌不意,决定向草地进军。1935年8月下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领右路军离开毛尔盖,进入了雾气沉沉的大草地。位于四川毛尔盖、波罗子一带的大草地,实际上是一片大沼泽,那里终年雾气沉沉,难辨东南西北,草底下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出腐臭的气息。看上去平整的草地,实际上是随时可以吞噬人们生命的陷阱。

长征历史场景有四渡赤水吗(长征到底有多难)(4)

真正的困难却是踏入草地后才感受到的,转眼间,明媚的阳光消失了,只剩下黑沉沉的天和无边无际的迷雾,别说人家,连棵树都找不见,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四处都是危险的迷宫里,只能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毛泽东仍旧乐呵呵的,有空就和大家一起聊天、说笑。一次,警卫员小吴正在前面探路,忽然觉得脚下一软,陷了下去。“糟了,我掉进泥潭里了。”小吴心里一惊,“别过来,这里是泥潭。”他冲着紧跟在身后的毛泽东喊道。此刻,小吴的身子正一点一点地被泥潭吞噬着,情况非常紧急。只见毛泽东快走几步,将手中的木棍放在地上,又将别的同志递过的几根放在一起,拼成一个“井”字,他踩了上去,弯下腰,把手伸向了小吴。费了好大劲之后,才将满身泥浆的小吴拉出了可怕的深潭。

“好险哪!”大家都说。毛泽东看着小吴笑了起来,原来小吴浑身上下都是泥水,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泥人”。这时只听毛泽东说:“你们别看他表面像个泥包子,那泥里包着的可都是钢铁啊!”日子一天天过去,越往草地中心走,越是困难,忽而一阵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夜里的严寒更使人难耐,红军战士只有挤在一起,背靠背来取暖。特别是风雨之夜,到处是水,战士们只好站在风雨中,盼着天亮。

长征历史场景有四渡赤水吗(长征到底有多难)(5)

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使战士们的身体明显地衰弱下去了,然而就在此时,粮食问题又成为一大难题。由于出发时比较仓促,随身携带的干粮有限,进入草地后,部队就只能靠野草充饥了,许多伤病员因营养缺乏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栽倒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看着因粮食缺乏而消瘦下去的战士,毛泽东的心情非常沉重,他抚摸着自己那匹相依为伴的坐骑,艰难地对警卫员说:“杀掉吧!”

“首长,可是……”警卫员还要争辩。“杀掉吧!”警卫员知道毛泽东的脾气,只得含泪将那匹马杀了。当锅里的野菜和马肉散发出阵阵的清香时,许多红军战士都流下了眼泪。

警卫员小吴给毛泽东端了一小碗马肉。“这是谁叫你送来的?”毛泽东皱着眉说道,“给伤病员送去,他们正需要营养,我没病,吃野菜就挺好。”没法子,小吴只得嘟囔着走开了。经过七天六夜的跋涉,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之后,红军大踏步地前进,打退了前来阻截的马家骑兵,突破腊子口天险,翻过六盘山继续向北挺进。9月的一天,毛泽东从报上得知陕北还保留着刘志丹等人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不禁喜上眉梢:“走,到陕北去!”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看着墙壁上那熟悉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长征历史场景有四渡赤水吗(长征到底有多难)(6)

长征到底有多难?红军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每次都是九死一生。然而,即便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经过一年的转战,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终于结束了。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雄伟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