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1)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2)

· 这是第4606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3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3)

最近的上海实在太热了,40度以上的日子都过了好几天,我们在经历一百多年来最热的时刻。世事也越来越纷乱,疫情多点散发,资金链和信用四处断裂,各种千辛万苦的人生面貌涌了出来。

不过在前几天的黄昏,听到有个孩子在朗诵《小石潭记》,忽然感觉到了一丝清凉和宁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哦,大概提示我写写柳宗元(773~819年)。柳宗元身上,总有一股特别清凉的气息。那首三岁孩子都知道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静气、凉气逼人。

苏东坡的“南迁二友”,就是陶渊明和柳宗元。总是把这两位的书籍带在身边,陪他度过贬谪的日子。(“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4)

永贞元年(805年)十二月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

为什么这么被贬?因为他参与了一场事件,即“永贞革新”,这是一场在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十年中,他受了多少苦难呢?除了生离死别,情感失调、水土不服、疾病缠身、独处无友等等个人痛苦之外,国家内忧外患又无从报效更让他痛苦。

柳宗元的妻子杨氏(777~799年)在22岁的时候就难产死了。也就是说,柳宗元26岁就丧妻了,且一生都没有续娶。苏东坡在28岁的时候失去了妻子王弗,但三年之后续娶了王闰之,陪他一直贬谪流浪的还有精神知己王朝云。

柳宗元在永州时,没有“士人女”可婚配,只有为他生儿育女而无精神交流的、他都不写入任何笔墨之中的女子(一说吕氏),陪着他。

陪伴价值和精神价值,其实最可激励和软化一个人,才能让人在任何时候,特别是绝境低谷之时都不寂寞。有记录价值的人事物出现在生命中,才是较为永恒的生命价值。

在永州十年,母亲卢氏走了,女儿和娘走了,从兄(堂哥)柳宽、姐夫崔简相继去世;永贞革新里的主角二王(王叔文和王伾),还有韦执谊、吕温等相继死去;他的朋友们都不敢跟他联系。

韩愈说柳宗元年轻时候“俊杰廉悍”,他就是个有棱有角的人。在“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之后,变得更是“刺讥怨怼”,抑郁气质非常突出。他在永州之前,基本不怎么写诗,永州期间,所作诗歌约占他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二。但这些诗大多数是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描述的场景也是清冷、幽僻、寂静的。在《江雪》里,他苦闷、孤独,寒江垂钓,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隐隐透出斗士精神。

他的《对贺者》:“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岂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以洒脱的外在形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

他,无法真正做到洒脱。尽管他知道,面对衰老最好的办法是潇洒和超脱。比如《觉衰》里他写道:“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酙,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十年之后,柳宗元被召回京师,但几乎是刚到京城,就马上被贬出,发配到更远的柳州去做刺史,四年以后,他死在柳州。

他活得太抑郁纠结了,46岁就走了。他被贬后的14年,内心绝望度如莎士比亚戏剧的一句台词,“像堵塞的炉膛,把心灵烧成灰烬。 ”

诗豪刘禹锡(772~842年),就不一样了。他几乎跟柳宗元有一样的遭遇,也是因为“永贞革新”被贬于南州,随后因为得罪权贵还被一贬再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等,时间总和比柳宗元还要长。但他活了70岁,就是因为他爽朗,不怕输、不服输,在恶劣环境中总能寻觅到自己的亮色。人啊,要调适自己的性格,要改变自己的心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人最难的是,自己放过自己,自己跟自己和解。越聪明的人越难做到,因为无法更难说服自己。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5)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6)

苏东坡,是生活上的智者,他懂得跟自己和解。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 : “痛苦这把犁刀,一面割破了你的心,一面挖掘出了生命的新源泉。”

苏东坡永远会从绝望里找希望。42岁被贬黄州,他自己耕作一片废弃的土地,像纪录片一样的《东坡八首》里,记录了一整年土地的变化,1081年,他的心境如这块土地一样,从废墟变成沃土。

第二首里,家童发现了暗井,第三首里,苏东坡发现其井水来自远处山岭的南面。这水穿过了村落,泉流冲刷了污秽,仿佛心灵也得到了重生。

经过了高官厚禄的生涯之后,57岁(晚年)还被贬惠州,他还是重启人生,造了白鹤山新居,也一定想要找到水源。当时挖井的时候,一口气已挖下去四十尺,大概13米多,中间遇到了磐石,大家都想放弃,只有他仍然坚持。可能是他觉得找到了水源,就好像在找生命本身一样,找笃定的自我意识和信念一样。

这个过程被记录在《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盘石石尽乃得泉》中,“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意思是,就像我这一生,总会从艰难走到走投无路,但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却又能逢新生。这就是信心和信念的力量。

柳宗元也有自己的水源。愚溪反反复复出现在诗文里。山水之间,总有精神隐居。柳宗元迁居到愚溪之后,暂且放下胸中块垒,“间移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溪居》)他垦植榴桔,栽种竹柳,过起永州平民百姓的农家生活。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 啸歌静炎懊”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强为“啸歌”, 只是为了在炎热的天气中使心情得到平静,可见他是未曾达到真正的平静。

他最后还是做不到苏东坡那种“祸福得丧,付与造物”。但还好,在喧嚣的时候,文人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水源,让自己的绝望的干涸的心,又有了游动的灵魂。

如今,愚溪、西山位于潇水西岸,钴鉧潭、小石潭在愚溪之中, 柳子街、柳子庙就在愚溪之旁。开头文中说的《小石潭记》,这样清冷和平和的感觉,也写于这条溪。

我最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执着于自己事的人,有自己水源的人,本身对于顺境逆境有削峰填谷的能力。苏东坡非常强烈的转念能力,而柳宗元有独特逼人的静气。跟我一个大学同班同学聊起创业的辛苦,她说每个月,光人员成本就是一百多万,自己几年投了全部可用的现金,都没有新的收入,对痛苦和辛苦都进入麻木状态,倒也变得静很多。人啊,不是受这个苦就是受那个苦,不如受些自己心甘情愿的。在漫长的一生中,总要遇到时代的、个人的艰难时刻,不如心甘情愿地去准备好受些苦。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7)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时候完成了几部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某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了却论语》《书》《易,舍弟已了却春秋诗》。虽拙学,然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也。”

柳宗元也是,在被贬永州、柳州的时候,也是钻于思想学术,“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常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虽然他无法乐观向上,也等不来自己的时运,但他终究获得了平静。

苏东坡刚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过《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整个感觉就类似柳宗元的《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以及《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他在评价柳宗元时,说到:“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这种至味,大概就能体现在上面的偷师仿作上吧。

两人其实都被往南贬谪,柳宗元吟咏沿途景物时的心境和状态,苏东坡用他的诗歌再一次温习。“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傍诸峰,真若剑铓。诵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子柳子云:‘海上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人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

苏东坡是个善于与自己和现实和解的人,多了很多宽容和柔软,但让他缺乏了改革精神,所以他无法成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家,而成了一个生活中的有情人。他总觉得什么都有可取之处,所以他认为天下人人都是好人,自己可以和所有人共处共荣,最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儒释道的好都被他集成了。但他终究没有成为深刻的哲学家,没有特别新的创建,在现实中,也没有变革精神,没有摆脱儒家的桎梏。而他的前辈柳宗元,则是想改革儒家的,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尽管他也学佛,但更多地只当成知识体系而非真正的信仰。这让他内心上,是极其孤独的,他始终是一个痛苦的哲人。

他终究将自己定位为“猛禽”,《笼鹰词》云:“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笼鹰词》尚有呐喊和踔厉之气,而到了《跂乌词》 中,这种反抗便骤然削弱。跂乌之所以下场凄惨,一则因其志向高远,招致太阳中的三足乌之嫉妒,病其足,二则因腹中饥饿,贪鲜攫取肉食为人所伤。“努力低飞逃后患”,可见,他对自己是非常不满意的。

柳州四年,柳宗元以比较实际的眼光对待自己的处境“是岂不足为政耶”(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他开始踏踏实实地为柳州人民干了一些好事,废除奴俗, 解放奴隶, 组织农村生产,开荒凿井,兴办文教,推广医学。人无论处境如何,终究还是有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消解内心对自己的不满意。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8)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9)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10)

刘禹锡柳宗元(柳宗元)(11)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