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1)

鸟瞰大佛寺

翻开旧相册,这是童年生活过地地方,从大佛寺大桥远眺,南滨路还在修建当中,记得当时用里一台尼康数码相机在桥上边走边拍,很多年过去里,这些片子一直躺在电脑里,当时也不会ps,也没冲洗出来,只是纯粹记录,因为自己喜欢画画,也想留着日后能否作为创作素材,所以没多想,摄影记录也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2)

俯瞰大佛寺社区

那时候的大佛寺社区其实是国营大型企业重庆制革厂职工生活地区域,80至90年代,这里其实非常地热闹,因为厂子大,工人多,再加上大佛寺就在旁边,香火十分旺盛,这里的民房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儿时就喜欢穿梭在这些巷道中,跟着比我大一点的孩子到处乱逛,甚是有趣。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3)

厂里的民房

当时这里有个公共球场,面积还挺大的,很早就有许多大人在这里打篮球,一到周末晚上,这里便成了厂里放露天电影的场所,当时我还在念小学,晚上在家吃晚饭后,如果听见毛阿敏在唱“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胸口·····”便知道,今晚有电影看了,饭都没吃完,心早就往球场哪里去了。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4)

大佛寺五佛殿

在家拧了一个小矮凳,在昏暗地巷道里快速穿梭,球场门口已经热闹非凡,电影票价5毛,即便这样,自己有时也会尴尬地溜进去,检票师傅偶尔也会撑只眼闭只眼,电影大多都是国产武打片或者枪战片,当时的 荧幕也是挺大的,每次观看的人数都非常多,那个年月有电影看已经是非常奢侈地娱乐,彩色电视机还没有大面积普及,露天看电影其实真是一种十分接地气的观影体验,一根长凳子坐了三四个人,有些直接拿张报纸坐在地上,抽着烟,喝杯茶,眼睛都不眨,跟随情节哭哭笑笑,甚是有趣。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5)

家门口就能看到滚滚长江

正对荧幕的方向其实是一个较高的地势,顺着地势修了很多类似古罗马剧场那样的台阶,下面的场地如果人坐满了,观众就会往台阶上坐,三三两两挤在一起,买瓶汽水、边看边嗑瓜子,看累了,还能仰望星空,有时耳边还能听见蚊子或者青蛙的鸣叫,这是露天影院特有的感受,回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离球场近的一些高楼层的居民,索性就坐在窗户上免费看,但距离太远,观影效果应该不会太好。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6)

曲终人散,电影结束后,缓解了一天工作的疲惫,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地满足,大家结伴成群各自回家, 明天又是一个忙碌的工作日·······。

那个时候,厂子里的效益还是不错的,是当时重庆最大皮料加工生产基地,我母亲就是这个厂里的一名工人,皮革加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把一整张生猪皮或者牛皮经过化学药水的浸泡、去掉动物的脂肪(油脂也被用来制作肥皂)放在一个木质特大轮状装置中不停地转动,里面还有一些摩擦挤压用的东西,这道工序完了以后,然后取出来,又放在一个大型地蒸汽机里把它熨平,其实就是一个超大型地电熨斗,这道工序地名字已经记不清里,我母亲就干这个事情,皮料熨平之前,湿漉漉的,十分恶心,有一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手上如果没有力气和技巧,你很难将一整张皮料放在机器上,还好,我母亲曾经干过农活,体格较大,力气比一般男士还大,但一天下来,还是累得不行,有时,我下完课也会去厂子里,帮妈妈干活。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7)

有时帮她打打下手,两个人抬皮料还是要节省一些力气,皮料放在机器平整的台面上,温度很高,要用金属刮子把皮料里地气泡逐一刮平,检查完毕后,才能把上面地电动盖子放下,按一下电钮,自动合上,时间是设置好的,不久,工作台四周全是蒸汽,不到几分钟,皮料便熨得十分平整,重量也轻了不少。这个工作对手劲和腰力非常高,同时,时间一久就会落下职业病,什么风湿病、腰椎病都会找上门。

这道工序完了又会进行下一道处理,那时候当孩子,对制皮工艺并不十分了解,同时也没有兴趣去研究,喜欢到工厂各个角落闲逛,倒是对机器设备各种造型感兴趣,小时候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独处。除了在厂子里一个人乱逛外,到河边捡石头,去庙里也是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当时还没有修南滨路,河边全是大片的沙地和鹅卵石。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我的天堂···········(未完待续)。

游记大佛寺(童年记忆里的大佛寺)(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