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有人说,草木无情,而我却想说,草木有情、有德、有风骨。

胜过杂草的灌木 小草值得崇尚(1)

草之坚守

草,从来不挑选生存的环境与土壤,无论是在茫茫草原,还是在旷野之上,无论是在万丈悬崖还是在高深峡谷,无论是在小溪旁还是在绿荫树下,无论你是看见还是无人知晓,它都是一副悠悠然的样子,早晨迎日出,日落送晚霞,风中听雨声,雨中听风声。草就是这样,即便全世界都不在意它,它依旧怡然自得,这就是草之坚守。

草之声

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一诗中写到: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中向人们表达了远看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

宋代诗人张栻在《立春偶成》中写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意思是说年终的时候春回大地,冰霜渐渐减少,春天到来,草木是最先知道的。这是春之声。

草:生而无言,却有无言示世间,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就是夏之声。

魏晋的曹丕在《燕歌行》中写到: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中草木摇落,白露凝结为霜,这就是秋之声。

草之力

南北朝诗人鲍照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中写到,莫言草木委冬雪,会迎苏息遇阳春。意思是说草木会在冬天的冰雪里枯萎,待到温暖的春天来临,它将又会复苏新生,这也在告诫世人,处于困境中的人或事并非没有希望,只要遇到适当时机,还可以东山再起。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说野火不能烧尽小草,一到春天。野草又会长出来,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

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诗中写到:草木得常理,霜露草悴之。其实就是在说明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以上这些也是在告诫人们,富有生命力的任何事物,任何力量都是扼杀不了的。

草之美

清朝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诗中写到:雨足郊原草木柔,意思是说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的很柔嫩。

唐朝诗人李白在《长歌行》中写到:东风动万物,草木尽欲言。诗中是在说东风送暖,万物复苏,草木都有意去彰显自己最美的一面。

草之情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唐梦令.柳絮中》说到,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意思是说草木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呢。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写到:西游咸池觉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意思是在说您在西边游览了咸池,还巡视了扶桑,草木都披上了您的恩泽,承受着您的光辉。

南北朝诗人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写到: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意思是在说,看看树林和山峦若有所失,回顾百草和树木就像失去了亲人那样悲伤。

草之德

小草不选择生长的环境,也不在意人们对它的态度,无论你善待它也好,虐待它也罢,它都以一颗善意的心以待之。小草信奉的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德善信念,无论你对它守信承诺也好,背信弃义也罢,小草仍会把自己的本色亮出来,它此时坚守的是“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的德信原则。小草虽平凡,但平凡中见其大德。

草之风骨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感遇》诗中写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说草木散发着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千百年来向人们诉说着不求人知的高雅风骨。

小草虽小,却不少。小草虽若,力在多。小草虽平凡,却很坚强!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小草就是以这平凡的“寸草心”默默地拥抱大地,装点人们心灵的窗户,小草对大地母亲的爱炽热而深沉。

小草值得崇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