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有避讳制度。避讳制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历史研究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往因为材料的局限对秦始皇避讳的问题研究的有也有限。近几十年,因为地下出土了丰富的秦代材料,得以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讨论。很多学者通过出土材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这里不探索避讳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秦代有没有避讳制度,秦始皇的名字“政”与国名“秦”有没有避讳?

秦朝时期平民能不能有名字 从文献的用字情况谈谈秦代的避讳问题(1)

一、秦统一后,对“秦”的使用有严格规定

秦始皇时代是不是避讳“秦”的问题,以前很少有人讨论,后来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有一条律令,使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条律令的内容如下:

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二甲。(2026)

秦朝时期平民能不能有名字 从文献的用字情况谈谈秦代的避讳问题(2)

岳麓秦简2026

这条简文的意思比较简单易懂,意思是说普通老百姓以及或官员徒吏,名字中有“秦”字的,或以“秦”为名的,一定要更改,如果有这类情况,或者原来名字里有“秦”而没更改的,就要罚两幅铠甲。整理者很早就通过这条令文提出秦代要避讳“秦”字,而且说这条简文就是避讳的法律依据。后来有学者反对这种说,认为这这条简文不足以说明避讳制度问题。我们比较倾向后者意见,但是也不完全否定前者意见。我想这里还需要结合秦代统一之初的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秦始皇武力吞并六国,反秦的六国贵族及顾念故国的六国臣民,当然对秦国持有敌视态度,所以名字完全会出现辱秦的可能,比如姓王取名为王秦或王占秦,这都有辱秦倾向。所以岳麓书院秦简的这条律令,更多的是特殊用字的规定。

秦朝时期平民能不能有名字 从文献的用字情况谈谈秦代的避讳问题(3)

第二,秦始皇统一之初,合并六国后,各国的很多差异需要通过法律统一,各项措施规定也都需要完善,上举岳麓书院秦简的这条律令,应该只是在统一初期“罢其与秦不合者”的表现。或者也可以说,这条简文可算是秦始皇文化统一的一个表现。从这角度说这也算是一种避讳,但这种避讳并不严格,因为除了名字中其他地方并不避讳“秦”字。

秦朝时期平民能不能有名字 从文献的用字情况谈谈秦代的避讳问题(4)

二、秦始皇的名字“政”是否避讳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秦始皇的名字究竟是”政“还是”正“的问题。按照《史记》中《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是在正月生于赵国的邯郸,所以取名为“正”。不过我们现在看传世文献,秦始皇都名为”政“。这不免让读者迷惑,秦始皇究竟是赵正还是赵政?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关注。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近世学者所说,认为秦始皇本名赵正,但因史书避讳,正写作了政,后来避讳字反客为主,原本的名字不见了。这种说法也被近些年北京大学藏汉简《赵正书》所印证。《赵正书》所说的“赵正”就是秦始皇。

既然秦始皇本名为“正”,接着我们再讨论“正”字的避讳问题,到底秦代要不要避讳这个“正”?以前曾有学者注意到,秦代把“正月”写成“端月”,还有官名的“里正”秦代作“里典”,认为这些是避讳“正”字的结果。而近些年出土的秦简说明这些用字现象都不是避讳的结果。我们举一个最有代表的例子:

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启陵乡夫敢言之:成里典、启陵邮人缺。……(8——157)

秦朝时期平民能不能有名字 从文献的用字情况谈谈秦代的避讳问题(5)

里耶秦简中秦始皇时期的公文中常出现“正月”

这是湖南里耶秦简中一枚简牍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卅二年”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不难发现这里边既有“正月”也有“里典”。如果当时存在严格的避讳制度的话,这条简文就很难说清楚了。这种现象在湖南里耶秦简中还有不少。除了里耶秦简之外,还有很多秦简材料也可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从我们现在所见的出土材料来看,秦代并没有严格的避讳制度。所谓的端月、里典用字由来已久,并不是因为避讳产生的。但我们仍然要重申,秦代虽然没有严格的避讳制度,但是对于文字的使用,还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比如前边所举的岳麓书院秦简中的那条规定,就是一个表现。此外在里耶秦简中有一块被命名为“更名方”的木牍,上面记录各种需要变更名字的详细记录,这也充分说明了秦代统一之初,对称名、用字等有过相当严格的统一措施。

秦朝时期平民能不能有名字 从文献的用字情况谈谈秦代的避讳问题(6)

里耶秦简中的更名方局部

参考文献:

陈松长《秦代避讳的新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一枚有关避讳令文略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0日第5版。

张小锋《里耶秦简中的“正月”与“端月”发微》,《简帛研究2018秋冬卷》,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