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犀利呱/文

作为高纬度地区,欧洲的能源之路数百年来,走过了从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从石油到天然气,再从天然气到核能,接着是太阳能和风能——从能源形式看,这似乎只是一种更加清洁能源的进步;但从能源实质看,这本质上是世界发达国家、地区,通过技术优势不断迭代升级,对欠发达国家、地区的一种遮蔽和高地垄断。

但现在,整个欧洲在一场前途未卜的武装冲突中错押赌注,自行打断了这种已持续数百年的高地垄断。

9月16日,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BMWK)官网发布消息:

——已委托德国联邦网络局(Bundesnetzagentur),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在德国的子公司及相应炼厂。

舆论场对此事反应似乎极大。不少舆论认为德国是“不讲武德”在公开“掠夺”俄罗斯的经济资产,另有不少舆论认为这是德国履行对俄制裁承诺的一部分。

此事件最值得玩味的表态,恰恰是来自涉事双方的正式声明。

德国:

在宣布此决定的当日(9月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以一副“受害者姿态”表示:

——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能源政策决定,旨在保护我们的国家。我们早就知道,俄罗斯不再是一个可靠的能源供应国了。我们不是轻率地做出了这个决定,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已经考虑到了俄罗斯切断原油供应的可能,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俄罗斯:

在宣布此决定的次日(9月17日),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却以“云淡风轻”的姿态表示:

——这一决定是非法的,但俄方并不感到意外,符合美国强加给德国境内俄罗斯企业的做法逻辑。已准备好与受托人讨论本公司德国子公司的新合同,但前提是石油供应的付款得到保证。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1)

德俄之间的摩尔斯电码游戏

以德国的态度为代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正在试探性重塑一种远超以往数百年复杂程度的新型博弈关系。

德国的态度是挣扎中有决绝,即“托管”俄罗斯能源公司属于“被迫”行为,只是为了“自保”,并且以一副“受害者姿态”表示“来吧,报复我吧!我已经准备好了承受一切!”

俄罗斯的态度则是毫不意外并且云淡风轻,除带了一个必备的“非法”修辞外,立即话锋一转,就要与接管方讨论“新合同”,并且还要言之凿凿地要求“付款得到保证”。

这种酷似小情侣闹别扭后求复合一般的隔空喊话,彰显了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博弈的基本底色——即所有的狠话外衣下,都深藏着撕不开的利益纽带。

双方差不多24小时内的隔空喊话,与其说是相互攻讦,倒不如说是在使用特殊的手段在进行利益协调,否则这种突然带有强烈资产剥夺的声明必定火药味十足,而不是目前呈现出的诸多暧昧。

一个是欧洲经济火车头和欧盟领袖,一个是“欧洲公敌”和“共同制裁对象”,这两个本该早就剑拔弩张的国家,在俄乌局势如此炽烈和复杂的情况下,玩起了摩尔斯电码般的游戏?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2)

德国“托管”悖论:缺了石油的冶炼厂就是垃圾负资产

事实上,无论是在经济界,还是在能源界,德国这种看似蛮横的托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子公司,对缓解德国国内的能源危机的实际意义无限接近与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各位呱友,只需要耐心地来看看,德国“强占”托管的这个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就能知晓德国此举有多么地充满“唯心主义”。

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在德国子公司,主要业务用一个词就能概括,就是——提供俄罗斯产原油。

该子公司早年间大量入股了德国三大石油冶炼厂,并成为其中的大股东。这三大冶炼厂有多大呢?

整个德国全国的成品油,有12%来自于这三大冶炼厂。

德国这三大石油冶炼厂,多年来都依赖于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德国子公司,从遥远的高加索石油产区运来的俄罗斯石油,然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冶炼和深加工,从而支撑庞大的德国工业需求。

正因为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德国子公司拥有的这一核心竞争力,德国政府才会允许这么一家俄罗斯能源公司,在德国本土控股三家掌握德国工业命脉的炼油厂。

但是,从增强能源保障的角度来说,德国政府此举毫无意义。

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在德国子公司在德国的全部价值,仅在进口俄罗斯的原油;至于三大石油冶炼厂,原本就是德国公司——无论是德国政府完全掌控哪一方,都不能因此多出哪怕一滴石油。

相反,因为德国政府的“托管”,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因丧失了对子公司和控股炼油厂的直接掌控,反而会出于基本的安全和收益顾虑,进一步收紧石油加工。

事实上,尽管6月初已经生效的欧盟第六轮对俄制裁方案中,针对原油禁运有6个月过渡期,针对成品油禁运则为8个月过渡期,但德国的这三大石油冶炼厂却早已提前遭受了石油荒。

自欧盟对俄制裁措施实施以来,这三大冶炼厂已经因为原油供应问题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德国政府还正在酝酿一系列的“救助措施”,拯救这些德国工业的基础保障。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不管什么样的“救助措施”,有石油才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座石油冶炼厂,缺了石油,就都是不折不扣的垃圾负资产。

无论怎样改变这些石油冶炼厂的所属权也好、主导权也罢,都对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3)

德国石油冶炼厂的“悲情脱钩”

既然“托管”这些石油冶炼厂对增加能源供应没有丝毫作用,那么德国为何还要做这样的无用功?

答案很复杂,在诸多表面原因之下,甚至可能还隐藏着诸多德俄两国的政治、经济交易。

德国三大石油冶炼厂目标太大,德国官方必须做出政治姿态

德国的这三大石油冶炼厂,在德国的地位非常突出,且又与俄罗斯关系更加特殊,这种突出和特殊,迫使如果德国政府如不作出一定反应,那么将对德国国内和欧盟都无法交代。

1、德国MiRO石油冶炼厂,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该市是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所在地,政治地位特殊。

这个MiRO石油冶炼厂同时还是德国最大的石油冶炼厂,每年产量高达1490万吨。

但这么一个德国巨无霸石油冶炼厂,俄罗斯却是它的第三大股东,占股高达24%。

2、德国PCK石油冶炼厂,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施韦特,这个勃兰登堡州环绕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组成了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政治地位更毋庸讳言。

这个PCK石油冶炼厂,年产能只比排名第一的MiRO石油冶炼厂少300万吨,每年产量高达1160万吨。

但这么一个德国首都眼皮子底下的石油冶炼厂,俄罗斯完全控股,其占股比例达到了不可思议的91.67%,令欧盟都难以理解该厂是否真的是属于德国的石油冶炼厂。

3、德国Bayernoil石油冶炼厂,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福堡,该州是德国幅员最大的联邦州,人口居德国各州第二位,著名的慕尼黑、纽伦堡均在该州,而慕尼黑被人们称为“德国第二首都”,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个Bayernoil石油冶炼厂,年产量也是高达1030万吨,与前两个炼油厂其实都是位于同一规模量级。

但就是这么一个位于德国最悠久历史州的石油冶炼厂,俄罗斯是该厂的第二大股东,占股比例达到了28.57%。

如此地位显赫的德国境内三大石油冶炼厂,居然明里暗里都握在俄罗斯人手里,这在目前的欧洲政治大背景下,完全是德国这个曾经的二战战败国无法承受的政治代价。

冶炼厂与俄罗斯脱钩,不顾一切地脱钩,成为德国政界不得不履行的某种重要政治义务和政治责任。

所以,德国总理朔尔茨才会以一副“受害者姿态”说出前文所说的“悲情话语”。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4)

德国无厘头“托管”与俄罗斯“新合同”背后的精彩

德国所处的位置和矛盾的心态,俄罗斯一方则是洞若观火。

其实,只需简单加法计算,仅德国这三大石油冶炼厂,每年产量就高达3680万吨。这种巨量级的成品油缺口,绝对不是德国这么一个工业大国可以承受得起的损失。

呱友们要知道,目前的德国,连木柴的价格都已经上涨了5倍,哪里还能承受3680万吨成品油的损失?

所以,面对德国政府以总理亲自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宣告这一“托管”消息,俄罗斯显得非常非常淡定,其官方都未出面,只是由俄罗斯Rosneft石油公司做了简短回复。

并且这个回复里,居然还有“已准备好与受托人讨论本公司德国子公司的新合同”这种安排,这种反应非常非常不符合俄罗斯面对压力时的态度。

一方由国家政府首脑亲自开发布会,另一方仅由涉事企业发个通告——这种级别悬殊的隔空对话,充满了某种象征性,也充满了不真实的戏剧感。

如果说涉事双方此前没有沟通过并已经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谅解,那恐怕就太过于低估了德国、俄罗斯这种在欧洲大陆乃至世界版图上纵横数百年的大国智慧了。

德国作为外交“进攻方”高调但毫不高压,已经明确这种“托管”仅有6个月时限;俄罗斯作为外交“防守方”低调但毫不恼怒,甚至还带有几分戏谑,明确“讨论新合同”。

一场本该在世界大舞台中掀起惊天巨浪的大戏,几乎两天之内就偃旗息鼓,双方甚至没有口出任何恶言,更像是一场友谊赛的性质。

反观俄罗斯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制裁时,所采取的高调、高压姿态,就能洞悉德国和俄罗斯这一轮博弈的诡异及精彩之处。

千年前,黄盖与周瑜彼此信任,才有了一场火烧赤壁。千年后,德国与俄罗斯如果没有彼此的信任,也断不会有这场完全无厘头的“托管”与“新合同”。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5)

西方世界持续数百年的能源高地垄断

如果,这场大戏就此落幕,那么最多也就只是一场战术配合,并不会引发多大的后续影响,毕竟对身背一万多项西方制裁的俄罗斯来说,满身的虱子迎来一只新虱子,是不会新增多少痒痒的。

这场大戏可能引发的巨大后续影响在于,德国和俄罗斯之间,一场巧妙地二过一配合,极有可能给目前的欧洲僵局,带去不一样的新思路。

无论是欧洲此起彼伏的游行示威,还是德国日益上涨的木柴价格,更或是欧陆各国放弃碳排放目标,无不指向一个更深的领域:

——西方能源高地垄断正在被自我打破。

何谓能源高地垄断?

其实就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借用“清洁能源”概念,对欠发达国家进行的一场能源垄断。

在烧木柴的时代,欧洲处于整个世界食物链的低端,不存在任何能源困境,各国自然相安无事。

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出现,使得煤炭成为了战略能源。但这一本该当时就出现能源纷争的时代,却因为欧洲各国煤炭资源的相对分布平均,使得各国能源纷争被押后。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热值更高的石油及其附属品,终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真正的战略能源,并享有了“工业血液”的美称。

从那一刻开始,有关能源的争夺与反争夺就已然拉开大幕。然而,这一次上帝没有青睐欧洲传统列强,石油不再是欧洲大陆的“胡椒面”平均分布了,大规模争夺就此开始。

对此前贫瘠的中东地区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纷纷带着枪炮去跑马圈地的历史进程就此展开——得石油者得天下,这一认知西方发达国家集体执行得异常彻底,也很快事实上掌控了全球石油生产和销售,形成了间接垄断地位。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6)

大国能源垄断从显性走向隐性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以欧洲为主的整个西方世界,集体感受到了能源缺乏那难以忍受又深入骨髓的剧痛。

当然,欧洲大陆的远古基因,决定了这些绅士国家,不会以合作与共赢的方式,带着落后但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一起飞。

于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必杀技同时使出。

一方面,大力殖民当时的石油主产区域中东,另一方面开始借助核技术的突破,尝试用核能作为替代,以免进一步打压中东那些不够绅士的国家。

一大批核电站就此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大陆矗立起来。这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第一次在能源的运用上,出现了两个世界的分野:

——一边是有能力建造核电站的发达国家,一边是无力建造核电站的欠发达国家。上帝赐给人类的共同财富,终于通过技术进步演变成了少数国家的私有财富。

与此同时,这些掌握核能的国家,还要通过各种技术封锁,阻止后进国家获取核能,名字叫做“核不扩散”。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7)

只是好景不长,伴随着一系列的核电站事故、泄漏等,核能所展现的毁天灭地又难以驯服的能量,终于让坐在能源云端的国家感受到了阵阵凉意。

去核电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欧洲的时髦,于是光能、风能、潮汐能等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安全的清洁能源,进入欧洲大国视野。以至于世界各欠发达国家一度产生了绝望情绪:——这核电都没整明白,又开始建造新的护城河?!

这一次,西方国家本欲再次通过技术封锁,阻止后进国家获取这些清洁能源,无奈这些能源获取技术相对简单得多,他们不可能再搞出一个“光能不扩散”、“风能不扩散”、“潮汐能不扩散”。

不过,毕竟是纵横世界数百年的欧洲绅士群体,不能搞技术不扩散,那么就禁绝后进国家继续使用传统化石能源,搞出一个“减碳协议”。理由很伟大,为了地球,减少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

犀利呱很奇怪,作为碳基生命的人类,该如何面对减碳的哲学之问?

当然,幸好西方国家的减碳招牌之下,真实的生意还是依赖于化石能源。将减碳口号叫得最清新脱俗的国家,居然就是使用石油最多的国家。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8)

传统化石能源依旧是大国命脉

随着欧陆战火的延烧,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紧张,整个欧洲都越来越无法掩盖一个真理,即在人类的现阶段:

——国家发展还是高度依赖化石能源。

这对欧洲的影响之深远,可能远远超出此前观察家的预计。一场俄乌冲突,将欧洲所有有关清洁能源的假面撕下。

全世界第一次发现,数十年来标榜自己国家清洁能源达到或超过多少百分比的国家,原来一旦石油、天然气这些石化能源出现短缺(甚至不是断绝)后,竟然面临无法继续维系的惨状。

更糟糕的是,这些欧洲国家不仅重新启用煤炭,甚至连郁郁葱葱的森林都不肯放过,要大规模砍伐森林烧木柴。

“How dare you(你们怎么敢)?!”——伟大的瑞典环保少女通贝里愤怒的质问言犹在耳,欧洲各国居然砍起了森林、烧起了木柴。

更为经典的理论在于,欧洲绅士们会信誓旦旦地宣称,木柴是碳中和的可循环能源。

可循环,自然是因为树木砍了、烧了还可以再长。这个理论一般人都清楚,无需多言。

至于碳中和,欧洲绅士们是这样解释的:

——树木在成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最后被人类砍伐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二者基本中和,因此并不额外产生碳排放。

看,多么天才的想法,多么专业的理论。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9)

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这场能源大戏,最大的示范效应在于如下几点:

一、面对目前难以消除的欧盟制裁,各欧洲国家可以通过德国模式,将此前与俄罗斯有关联的石油或天然气企业全部纳入本国掌控。然后就可以光明正大地通过各种二手、三手、四手渠道,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

二、随着欧洲国家越来越集中地回归传统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地位、作用也将越来越重新占据主流。欧洲各国的选择,充分说明了化石能源的重要性,所谓的可循环可再生清洁能源,完全无法支撑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生存,更遑论发展。所谓减碳纯粹只是欧洲国家树立技术护城河的一种障眼法。

三、欧洲国家大概率将重新思考未来的能源构成,重新关注传统化石能源的获取与使用,毕竟广告是广告、疗效是疗效,二者没法混为一谈。这样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的传统化石能源,大概率会进一步巩固在欧洲能源版图上牢不可破的地位。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10)

大国秘诀:得能源者得天下

俄罗斯不疾不徐地将传统石化能源作为诱导剂,不断地让欧洲绅士重温传统石化能源的甜头,实际上可视为一种能源市场的二度培育。

从这种市场培育的效果看,远远超越数十年来各种推销、折扣、广告所产生的效果。

这种对传统石化能源的回归,最终都会转化成经济依赖,并进一步形成地缘政治的依赖。

一场俄乌冲突,最大的意外就在于彻底地撕破了欧洲在能源领域的脆弱性,以及充分暴露了欧洲大陆对俄罗斯近乎无底线的能源依赖。

为什么这么说?

事实上,只要足够客观冷静,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之后依旧维持着能源输送,从而确保了欧洲天然气储存设备80%以上的储备量,以及至今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欧洲大陆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的生产生活。

德国接管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11)

从这个视角看,无论是木柴、煤炭,还是石油、天然气,大国的命脉依旧是命脉,绝不可能轻易改变。至于用什么形式、什么手段获得,那只是作战参谋们的技术活,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都只是一种烟雾弹,甚至是一场骗局。

俄乌冲突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需要被迫对能源共识形成融合,哪怕这种融合极其痛苦。

因为能源就是能源,并不天然高尚或天然卑劣。

不管站在哪一个阵营的观察者,都应该无比清楚一点,如果2月24日俄罗斯在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当日,就全面切断对欧洲各国的能源供应,那么现在的欧洲图景,根本无法想象会是怎样的一副颓丧场景。

只要从这个角度深入观察和体会,就会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最终决定战争走向和战后格局的根本因素,都蕴藏其中。一战如此,二战如此,俄乌冲突依旧如此。

太阳底下无新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永远的朋友和永远的敌人都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

不信的话,可以仔细观察如今的德国和俄罗斯。


前文回顾

◆特拉斯提核按钮论,英国有限核威慑战略或转向,恐事实拥核国效仿

◆深度:抄家特朗普后,独立检察官或重现,美国宪政危机一触即发

◆美国难题:印度4个月买光俄罗斯全年27%原油,这石油制裁战怎打?

◆生前不反对,死后摘器官:西方器官移植默认同意背后的穷国血泪史

◆10年6.88万吨野生青蛙端上餐桌,欧美绅士们,请别把青蛙吃灭绝了

◆绝不禁枪,但禁穿防弹衣,美国纽约州控枪法案正推动平民被迫持枪

犀利呱提示

您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您能想到的某些群。

呱友想吃什么国际瓜,不管是热汤还是冷饭,只管留言提出。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