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的几个区,东西城、朝阳、海淀我们很好理解,一是方位命名,朝阳是因为朝阳门;海淀是因为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并有人定居,“淀”是指水聚积之处。以后这一带逐渐形成集镇,故名“海淀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而得名。

十年前的北京市丰台区(话说老北京丰台)(1)

那么“丰台”呢?

有人说跟“丰宜门”有关!

天辅六年(1122),金与北宋联兵攻辽,金军陷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订协议交归宋朝,宋改名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称燕京,先后设置枢密院和行台尚书省 。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四月,下诏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 南白城子)迁都燕京,削上京之号。任命尚书右丞张浩 、燕京留守、大名尹卢彦伦等负责燕京城的扩建与宫室的营造。

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三门:施仁、宣曜、阳春。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通衢。

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基址位于今天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围3里,共有城门四:东为宣华 门、南宣阳门,西玉华门,北是拱辰门。皇城中有宫城,中心则是大安殿,为朝会庆典之所。其基址为今白纸坊 立交桥北端之东,距原白纸坊百货商场颇近。1993年建“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玉华门外是皇家园林 同乐园,有鱼藻池等名胜。鱼藻池即太液池,遗址即解放后疏挖的青年湖 ,即今白纸坊立交桥西鸭子桥路 西端。皇城外为都城,周围36里,共13个城门。如果按“面朝背市”的仪制,商业中心应在北面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之内。很可能是会城门内天宁寺 一带。也有可能在金代漕运沿线一带。

十年前的北京市丰台区(话说老北京丰台)(2)

那么说今天的什么位置呢?

丰宜门 应该接近于 丰益桥附近,凤凰嘴村到万泉公园这里,接近三环了。

不过过去有人管 右安门 也叫 丰宜门,还有管 广安门 叫彰仪门 的,其实不对。

彰仪门应该在马连道北端湾子这附近,不过广安门和彰仪门应该是相对的在一条线上,相距有2公里左右吧。 丰宜门与右安门并不是一条线上,只不过是差不多的附近而已。 还有人管 朝阳门 叫“齐化门”,也有人认为“奇货可居”——叫他 奇货门 。按五行八卦又叫“杜门”。

对于老北京的城门、城墙,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还是“耿耿于怀”。不过好像上年纪的人倒是很坦然。呵呵

存废之争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墙是保留还是毁灭的争论结果永久地改变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

一种观点断定,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今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碍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发展。

(王军按:看看过去的老照片,那城门破的啊,真的是危险建筑了,要重修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重修,就不是原来的老城门了,还是新的。今天看来50年代修的也比现在修的好,比如新永定门……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吧。那么在当时50年60年来说问题,真的有能力修复北京城吗? 新修一座北京城有多大的历史价值?——这是王军今天看一些老照片后的观点。)

十年前的北京市丰台区(话说老北京丰台)(3)

另一种观点,则是专家学者的声音。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其学生罗哲文和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提出了"梁陈方案"。该方案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长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担,挑起北京新旧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十年前的北京市丰台区(话说老北京丰台)(4)

其实在清代这就是一个“老问题”了。

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火烧正阳门外老德记洋药房,火延正阳门外大片商铺,正阳门箭楼及东、西荷包巷被焚。

1900年8月14日,同年八国联军炮火摧毁正阳门箭楼,城楼受损,

1900年9月27日,正阳门城楼,因隶属英军之印度兵在楼内燃火,被全部焚毁。

1901年崇文门瓮城被拆除。

1902年11月26日,清政府修复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开工三年完工,于1906年5月竣工。

民国时期,主要出于便利交通的考虑,历届政府对北京的城墙,城楼作了一些拆改建。

1915年6月6日,朱启钤手持银镐,刨下了改造正阳门城墙的第一镐,拉开了正阳门改造的历史帷幕。

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拆除了朝阳、德胜、东直、安定四门的瓮城。正阳门的瓮城也因妨碍交通被拆毁。

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

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1920年拆毁了宣武门的箭楼,

1921年拆毁了崇文门的箭楼,同年德胜门的城楼被拆毁。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批准在宣武门与前门之间打了两个洞,北京人称之为和平门。

1927年东直门箭楼被拆除。

1935年阜城门箭楼被拆除。

日寇统治时期,曾在内城东西城墙与东、西长安街的延长线的交接点上各开了一个豁口,东单以东的名叫长安门,西单以西的叫启明门

抗日战争胜利,北京光复之后,人们又将:

长安门改名为建国门,

启明门改名为复兴门

因为当时正是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之际,复兴、建国为当时的两大任务。至于和平门的命名,大概与北京人反对军阀混战、渴望和平的心情有关。

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虽然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同样叫做“门”,但是这三门既没有城楼、箭楼,也没有瓮城,只是在城墙上打了两个门洞,以便上下行的车辆、行人通过。

1948年冬,北京城已经被人民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攻城部队曾派一名干部密访建筑学家梁思成,向他请教城里有哪些著名建筑和文物古迹需要保护,以便攻城时避开。梁思成把北京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了北平军事地图上,据说毛泽东曾要求攻城部队注意保护古迹,对照这幅地图进行精确的攻击练习。

1949年初,傅作义投诚,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城幸免于战火的摧残,得以完整地迎接新中国成立。

以后建设,大部分是苏联方面的意见。

这个时候与之对立的就是“梁陈方案”。

十年前的北京市丰台区(话说老北京丰台)(5)

用当时的情况想一下吧:

建新城,旧城就要大拆迁

在当时来说,做得到吗?有钱吗?

把老百姓全搬出去?

今天正在这么做……北京都走了

好。我们再回到“丰台”这个问题上

我们推测“丰台”之名经历了“远风台→风台→丰台”的演变过程

远风台在金中都时代的丰宜门西南四五里,大约相当于今玉泉营以西、郑王坟到于家胡同一带。元初这里已是一批志趣相投的士大夫在大都城外游乐聚会的重要场所。

元代王恽作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的《远风台记》(《秋涧集》卷四十),叙述了它的来龙去脉。兹抄录如下:

丰宜门外西南行四五里,有乡曰宜迁。地偏而嚣远,土腴而气淑。郊丘带乎左,横冈亘其前。中得井地三九之一,卜筑耕稼,植花木,凿池沼,覆蒉池傍,架屋台上,隶其榜曰远风,以为岁时宾客宴游之所者,韩氏之昆仲也。至元戊寅百有六日,主人邀余来登。顾瞻河山形势,在北则近连圻甸,南则远际河朔,东控海门碣石之雄,西眺太行桑乾之胜。千里一瞬,略无限隔。少顷,风翛翛然自太虚中来,浸淫乎蹊谷,荡漾乎林野。春和明霁,微埃不兴。声先乎群木之颠,气郁乎崇丘之外。然后度丛桂,入亭圃,转兰猎蕙,泛溢乎层栋轩楹之间。座客欣然,动兰台之兴,畅方外之适,披襟当之曰:“信乎!涤烦臆,抒滞思,而其来之之远也。”余仰而思、俯而叹曰:“子知风之来邈,未究夫台之得斯名于士大夫间也。韩氏自鄅城府君以来,孙谋底法以燕翼子者,义则昭昭矣。通甫君美,遵诲承志,光大先业,欢然若父菑之敷播,晔然如棣华之相辉。溯流寻源,其遗风所从来远矣。故贤士大夫莫不重其好贤乐善,登兹台而愿与之游。由是而观,慈祥岂弟之风,又贤于人远甚。况兹墅也,出而入仕,蹞步于庙朝之上;退而隐处,偃薄于山林之下。将行义达道,存志俟时,无不安适。其清风穆如、流芳于后人者,又有远而不可极之致。不然,天壤间林泉佳处,第欲畅幽情而涤烦虑,何所往而不可?”客曰:“嘻!有旨哉!今韩氏卜筑之意,信得其趣,而吾子可谓发不言之秘,勉其所未然者焉。”既而嘱予笔记之。因掇前言,俾刻诸台上,以贻来者。至于风交平畴,良苗怀新,行之而喜者,兹植杖野人之事,故不复云。后三日记。

韩氏远风台的主人是元朝初期的官员韩通甫、韩君美兄弟。王恽是当时的名臣,曾任监察御史等职,除了《远风台记》之外,他还有《寒食日韩氏南庄讌集诗》等涉及远风台的文字。朱昆田指出:“韩氏南庄即远风台”。《远风台记》首先介绍“远风台”的位置、来历、地理形势,继而赞扬韩氏的家风与品德,阐发此台以“远风”为名的多重含义,最后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和用意。

他们的活动造成了“地以人传”的效果,使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观景胜地与突出的地理标志,从而为后来在附近形成的聚落提供了命名的参照物,奠定了地名产生的历史地理基础。语词含义清新隽永的“远风台”一名,既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推崇,也在普通民众之间流布。这个名称首先在口语传播中逐渐从简省略了形容词“远”,由“远风台”变成了“风台”,随后被某些文字记录下来,就像明代北京郊区的“打靛厂”后来被省略为“靛厂”、民国地图上的“小草桥”后来只称“草桥”一样。历史上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情形,李白《乌栖曲》说“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白居易《长洲苑》有“年深不辨娃宫处,夜夜苏台空月明”之句,里面的“姑苏台”与“苏台”是同一座建筑的两个名称,此类例证不胜枚举。“远风台”简化为“风台”,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元朝末年熊梦祥《析津志》。《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引《析津志》说:“韩御史,先世禹城人,城南远风台为别墅,诸老有诗”。清末缪荃孙从《永乐大典》辑录的《顺天府志》卷十征引《析津志》说:“韩御史,先世禹城人,因乱及此,城南风台为之别墅,诸老有诗”。两个版本略有差异但肯定都不是率意而为,相比而言,《永乐大典》抄本更像未经删节、接近原始面貌的文字。这样,我们可以断定,至少在元朝末年,“远风台”已经在一定场合下简化为“风台”,为日后命名作为聚落的“丰台”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远风台”则作为一处古迹,存在于文献之中。

循着这个线索我们可以推测,可能在元末明初,主要存在于口语中的“风台”,在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之时,已经迅速地被同音异写为“丰台”。这个名称有期盼丰盈、丰收的意思,比“风台”更符合公众对嘉名的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