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知道《桃花源记》的是因为中学课本里面有这样的教学安排,老师给我们灌输的关于《桃花源记》的思想是:这是诗人陶渊明借助诗文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陶渊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这首不到400字的散文诗,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之后,再次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事实上,作为一首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桃花源记》最早却被收录于《搜神后记》中,这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是神奇志怪的故事。

如果我们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桃花源记》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神奇美妙的奇幻之旅,其中描述的很多细节,真的很古怪,甚至有种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1)

模糊的开端

《桃花源记》故事的开头,是从一个渔人迷路了讲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其实这个开头经过仔细一推敲,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作为一个专业捕鱼的人,在水上的经验难道不是应该比在陆地上的经验更多吗?

例如现代经常出海捕鱼的渔夫,对大海可谓了如指掌,能够观日辨方向,听风识天气。那么这个桃花源的人,既然是以捕鱼为业,为何轻易地就在这个溪水边,划着船就迷路了呢?

不仅如此,故事的主人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是提到了这个人是来自武陵,那么这个武陵是郡是县是乡还是村,也都没有解释清楚。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2)

一个平平无奇的人,我们不知道他多大,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性格如何,唯一确定的只有这个人的职业是“渔人”和当时的年代“晋太元中”。看似一切应有尽有,但是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这些信息背景都是模糊的。

所以说,《桃花源记》讲的这个故事,在一开头就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我们中学同一时期学过的其他游记类文章不同,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柳宗元写的这篇文章,一看就很真实。

虽然给人的感觉是幽清冷寂的,有肃杀之感,但是场景的描写都很真实,游历的过程有理有据。但是《桃花源记》中,连这个渔人我们都不确定他是否真的存在,真的是亦真亦幻。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3)

究竟是虚实结合还是鬼故事

可以说,这篇散文诗是一个虚实结合描写的小说,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因为这里面有小说所需要的基本的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虚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叙事虚构,这是写小说和写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不同。

而散文题材中,虽然一般也会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但是散文中的叙事方式往往会如实描写,通常不会用叙事虚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桃花源记》根本就是一个叙事虚构的小说。

而从时代背景来看,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陶渊明生活的那个东晋时期,时局动荡,玄学清谈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生活的一个途径。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4)

当时的文人尊崇儒家学派,但是现实的儒家学子面对的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尴尬局面,因此这些文人开始转向从道家哲学寻找寄托和依赖。

民间开始流行一些迷信和宗教活动,从求仙问药,到鬼神之说,占星占梦,灵异怪事等等,在社会上层出不穷。

普通百姓面对明天是否还能生存的问题,开始把希望寄托给长生不死药希望能够得道成仙。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桃花源记》中的细节,你会觉得这或许真的是一个求仙的故事。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5)

迷路之后的渔人,突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仙境。然后在这仙境之后,就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村子。一大片美丽桃树桃花,我们知道在道家的理论体系中,桃花具有“辟邪”的作用。

道士们云游四方的生活,往往都会背着一把桃木剑,然后再带着桃木符。这篇文章的描写中就透露着,人间与仙境之隔就是一片有辟邪功能的桃林。

按照村民所说,从避秦时乱进入到这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已经有500年不与外界接触了,但是这些人的服装却跟外面的人一样。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6)

这是更加荒唐的事情。与世隔绝,但是又是怎么在服饰上做到与时俱进的呢?所以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当时的村民以为的避乱,实际上他们可能已经在战乱中死去了。而他们能够的衣着能够和当时的实际社会一样,则和后辈们祭奠的有关。

古代祭奠先人,会烧一些充满象征意义的东西,比如纸钱,纸衣服,摆上现代的物品祭祀。

所以说,渔人进去的地方,很可能只是一个先朝墓葬群,至于渔人见到的人是不是真的人,就更难说了,可能是墓葬中的环境作用让渔人产生了幻觉,也大有可能呢。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7)

渔人最初是毫无杂念,单纯被美景吸引,因此就能够有幸进入幻境。但是渔人出去之后,可能意识清醒了,一路上即使做了标记,但是此时带着很多杂念,很难再进入纯粹的理想环境了。

文章的结尾读起来就更加恐怖。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说有一个真实的存在的刘子骥,想寻访这个仙境,求仙问药。这一段非常简洁,情节简单,但却最为恐怖。作者仅仅用五个字来描述刘子骥的寻访结果:“未果,寻病终。”

如果仅仅是没有结果就算了,这不足为奇,因为之前出来的渔人即使做了记号都没找到,但是“寻病终”的结局却让人不寒而栗。仿佛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发出了警告,仿佛在告诫世人,不要尝试打破某种禁忌。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8)

阅读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关古埃及最出名的便是金字塔之类的法老陵墓。在古埃及国王的陵墓除了金字塔,还有很多的其他的陵墓。

以十八王朝的图坦卡蒙为例,这个法老的陵墓在三千年间从未被盗,但是在被发现之后,最早进入这个陵墓中的人在出来后不久便相继去世,当时这个法老的陵墓前就写着这样一句令人生畏的话:死亡之翼将降临那些胆敢打扰法老睡觉的人。

也就是大家听到的著名的“法老的诅咒”。和桃花源记结合起来一想,发现刘子骥的经历不也极其相似吗?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9)

桃花源中的文化

桃花源中的故事是离奇的,但是为什么让人看起来,没有那么的恐惧呢?这是因为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的美好意象作为掩盖——桃花和田园。

桃花源中最开始出现的是桃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用一片繁花茂盛的桃花林吸引了渔人的目光,这片世外净土也以桃花命名。

在这里,桃花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即使真的一开始是想写一个鬼故事,为了不落窠臼,作者才不会去刻画那些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背景。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10)

在中国文化中,桃木具有祛灾辟邪的作用,例如《山海经》中曾记录了神荼、郁垒两兄弟用桃枝打鬼的故事,傅玄在《桃赋》中也写道:“御百鬼之妖慝兮,列神荼以司奸,辟凶邪而济正兮,岂唯荣美之足言!”。

作者承袭了当时的玄学清谈之风,但是也不想也出直白的恐怖故事,文章以桃林作为掩护桃花源的天然屏障,正是利用了桃木的这一特性,桃花林为居民隔绝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使他们免受战乱和徭役赋税的困扰。

同时也为他们阻挡了太守、刘子骥等人的有心寻访,使他们可以一直平静安乐地生活下去。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11)

文中的田园气息很浓,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在诗歌中曾反复描写他所喜爱的田园生活,这份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意同样体现在《桃花源记》当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显然这里没有战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人们丰衣足食。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多么和谐。在桃花源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得以安享晚年,孩子能够快乐成长,这样美好的生活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陶渊明对和乐安宁的田园生活一如既往的喜爱之情。

但是源外世界是十分的混乱不堪的,当时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这样天壤之别的生活,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来桃花源的诡异之处。

细讲桃花源记(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12)

为什么“后遂无问津者”

有关《桃花源记》的解读,人们普遍认为"桃花源"就是"世外桃源",应该是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但是作者最后一句话却让人大为困惑: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为什么"后遂无问津者"呢?

如文中所描述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为什么只在一个"高尚士"的"南阳刘子骥"寻而"未果"之后,就再无问津者了呢?无人问津,到底是真的不想寻访,还是陶渊明自己已经假定那不是一个人间地方呢?

有人认为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的神仙生活,也有人认为那不过是前朝的墓葬群的生活,荒唐传奇,现代文学中的很多人则认为,这是陶渊明面对当时糟糕的现实社会而寄托自己理想抱负的“乌托邦”……似有还无,奇奇怪怪,千年来这篇文章依然魅力不减,这就是中华文化吧。


参考文献

[1]何发祥.《桃花源记》中有真意[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2(08):7.

[2]伍海欣.“桃源”失落的隐喻——《桃花源记》叙事新探[J].名作欣赏,2021(36):50-53.

[3]张贤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1-08(004).DOI:10.28907/n.cnki.nxwcb.2021.004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