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山栀子

【别名】黄栀子;黄果树;栀子;红枝子;木丹;鲜支;支子;越桃;小卮子;山栀;子越桃山栀子;枝子;黄鸡子;黄荑子

山栀子凉血解毒(山栀子泻火除烦)(1)

【药性】寒性

【药味】苦

【归经】入心经、肝经、肺经、胃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禁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山栀子凉血解毒(山栀子泻火除烦)(2)

【现代药理研究】

1.栀子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保肝作用。(2)利胆作用。(3)对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有影响。

2.栀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3.栀子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有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血管的作用。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

山栀子凉血解毒(山栀子泻火除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