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字解59登登:上车?没这么简单还有复杂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这么小的车怎么开过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这么小的车怎么开过来(登上车)

这么小的车怎么开过来

峄山碑字解59登

登:上车?没这么简单!还有复杂的……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这句诗,展示的不仅仅是登高饮酒之习俗,也是对登高不易之感叹!登高望远,风景无限!要想登高,登上高高的山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年老体衰之人,一个“登”字,需要两足,有时还需要双手。有趣的是,如果追根溯源,这双手与两足,还与“登”字有着密切联系!

《说文解字》解释“登”:“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说文解字注》又进一步解释:“上车也,引伸之凡上陞曰登。”这种解释是否正确?我们还是看看“登”字的演变轨迹再做定论。

“登”的甲骨文字形是

金文字形是

小篆字形是

甲骨文字形有三种写法:第一种的上部是两个“止”,即两只脚的意思;下部是“豆”,是古代的食器,用于祭祀。第二种和第一种类似,只不过写法和“豆”略有不同,中间多了一横。第三种则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又在下部增加了两只手的字符。上部有两只脚,表示上升意,中间的豆指食器,下部的两只手表示双手高高举起食器进献。总而言之,“登”字的基本含义,就是双脚登阶向上敬献神祇。

到金文时期,“登”字出现了较大变化,除了沿袭甲骨文第三种写法之外,还有将两“止”写成树枝形状的,有将双手写成写成“廾”的。“登”字的小篆字形和“登”字甲骨文第一种写法一脉相承。《说文解字》中引用籀文写法

此字形和“登”字甲骨文的第三种字形一脉相承。

“登”的小篆写法算是返璞归真,后来的隶书、楷书也都延续了这种写法,说明“登”字的基本含义没有多大变化。为什么“登”的金文写法变化如此大,除了历史久远之外,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秦朝没有统一之前,春秋战国一派乱世之象,致使文字混乱繁杂。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秦朝“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说文解字》解释“登”的依据是小篆写法,即省去双手,仅存两脚和一个豆形食器: “登, 上车也。” 这种说法已经不是“登”字最初的意思了。

《诗·大雅·生民》中写道:“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这里的“登”字表示古代祭器名,这也算是对登字本义的一种印证。还有“登豆”一词,泛指祭器和食器。祭器里面盛放的多是谷物,沿用至今的“五谷丰登”中,“登”的意思是“成熟”。后来“登”常用作的“上”、“升”之意,都是对“登”字本义的一种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