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①大舟,躬②蓑笠,立水浒③,督善水者绳以俟④,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⑤,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⑥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蒙蒙然⑦坐而舐⑧其毛,比⑨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⑩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文中的拦路虎例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文中的拦路虎例子(经典文言文赏析)

古文中的拦路虎例子

原文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①大舟,躬②蓑笠,立水浒③,督善水者绳以俟④,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⑤,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⑥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蒙蒙然⑦坐而舐⑧其毛,比⑨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⑩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释

    具:准备。

    躬:亲自。

    浒:水边。

    俟:等候。

    平旦:清晨。

    是:代词,此,这。

    蒙蒙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舐(shì):舔。

    比:等到。

  1. 攫(jué):用爪抓取。

译文

一天傍晚,山上发了洪水,洪水把房屋都冲走了,充满了整个山溪,向下游冲去。人们骑着树木,登上屋顶,哭喊声、求救声连成一片。有一个道士准备了一艘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指挥水性好的人拿着绳索等待着救人。有人漂过来就立即投出木头、绳索,把他拉上船,因此救下了很多的落水者。第二天清晨,有一只动物被洪水冲来,身体淹没在水中,头在水面上左右张望,好像是在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必须马上救它。”船夫按照他的话把船划过去,用木头把它拉到船上,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老虎有些昏昏沉沉,坐着舔身上的毛。等到了岸上,老虎就瞪着眼睛盯着道士,跳上去抓住道士,把他压在地上。船上的人跑过来救援,道士虽然没有被咬死,却受了重伤。

文言知识

说“具”:“具”的古字形就像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本义是“准备饭食”。

“具”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准备”、“备办”。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指“具备”、“有”。如《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指“完备”、“详尽”。如《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指“都”、“全”,同“俱”。如《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文化常识

    说“道士”:

    上文中提到的“道士”,是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

    隋唐前后,习惯上称男道士为道士、黄冠;称女道士为称女冠、女真。后来到现在,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

    在历史上,按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对于道士有以下常见的称谓:

    天师:指张道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北魏寇谦之,隋代焦子顺等。

    真人:尊称那些体悟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道教的四大真人是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以此自号。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出处

    明·刘基《郁离子》

    启发与借鉴

    上文中的“道士”,以慈悲为怀本是好事,但他却忘了老虎是野兽,饿了吃人是它的本性。“道士”的不分善恶,导致好心办了坏事,差点儿命丧虎口,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东郭先生。

    我们经常说,要与人为善,尤其是看到别人遇到了困难,就更应当施以援手。但是现实又常常教育我们,善良固然可贵,但也要分清对象。对于敌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反而会害了自己。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