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1)

“一叶落知天下秋”

炎炎的夏日已经远去,一晃就到了9月凉秋。

关于9月,还有很多别致的雅称,如:暮秋、晚秋、残秋、素秋、玄月、霜序等。

民间有俗语,“金9银10”,并且很快就迎来中秋佳节了,虽然古人是按照农历来计算,但季节更迭,开启新的月份,我们先用9首古诗词来迎接良运金秋。

【 1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摘自刘禹锡《秋词二首 · 其一》

这首诗为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同被贬。柳宗元病逝柳州,刘禹锡一去23载,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

但刘禹锡是个很乐观的人,始终都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如同这首《秋词》,古人向来悲秋,可刘禹锡却说秋天要好过春天,因为秋天有凉爽的天气和碧蓝的晴空。

由此可见,拥有豁达的处世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2)

【 2 】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摘自秦观的《秋日三首》

瀹读yuè,此处作”煮”解;

课:朗读、背诵;

楚词同楚辞。

诗文大意为: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以后,让孩子去背诵楚辞。院子里没有风,也没有落叶,只有几只青虫相对在吐着丝。

这首诗是写家庭恬适生活的,由此可见为秦观早期未入仕之前的作品,其中“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这两句写得很妙。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3)

【 3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在所有描写秋景的古诗词里,白居易这首也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前两句,为千古绝句,意境幽美。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22年,为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内党争严重,白居易外任出朝心情反而轻松,所以见景生情,写了这么一首妙绝千古的诗。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4)

【 4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为王维17岁的时候所作,当时他常游走于长安和洛阳之间,适逢重阳节,王维赋诗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山东指的是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王维有一个弟弟叫王缙,安史之乱后,王维被俘,并于安禄山帐下授以伪职。肃宗登基后收复长安,王维获罪,正是弟弟王缙以战功作保,并自愿削籍才换得王维安然无恙。

王维升尚书右丞后主动提出致仕,条件就是换自己的弟弟回京。几年后,王缙官至宰相。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5)

【 5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出自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由于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齐山时杜牧有感写下此诗。

诗文大意为:

江水倒映着南飞之雁的秋影,带上美酒和朋友一起登高远眺,尘世之烦恼不过是开口一笑的事,待菊花盛开我定要插满头才归家;

唯有纵情痛饮才对得起重阳佳节,不必去忧愁落日的余晖,人生短暂古来如此,更无须像齐景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6)

【 6 】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出自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创作背景为:唐代宗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李白在重阳节当日,曾登当涂龙山,作诗《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7 】

次日,李白再次登顶,感慨于菊花要连续两天遭到采摘,故作此诗。

此前因永王案李白被流放夜郎,遇大赦后才得归,联想起此前在长安的遭遇,也算是二次受创,故借诗抒怀。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7)

【 8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出自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诗文大意可解为:

瑟瑟秋风吹动着梧桐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独自漂泊在异乡的江面上,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猜想是孩童们正在捉蟋蟀。

所以,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思乡诗”,写得很生动。

秋天十月绝美诗句(金九银十和9月有关)(8)

【 9 】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出自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初唐四杰,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杨炯曾有言,“愧在卢前、耻于王后”,说得就是卢照邻和王勃。

创作背景为:

公元669年,卢照邻任职益州,此前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于是远游到了西蜀。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适逢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