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个人对有些洋节不太认可,如愚人节、圣诞节、情人节之类。毕竟我大中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但对于父亲节和母亲节我还是非常认可的。毕竟,铭记父母恩情,才是天经地义。

去年的母亲节前夕,我的小文《我的母亲》在《池州日报》上发表。虽然写的是旧事,但抒的是真情。一直以来,在我的心中,我的母亲都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老人家不仅识文断字,而且睿智豁达。她的眼界心胸,非一般同时代女性可比。

唱一首我听过你的歌(唱一首爱您的歌)(1)

老妈和二妹、四妹、五妹、 老弟的合影

打从记事起,就觉得母亲挺严厉。印象中,很少有依偎在母亲身上撒娇的时候。母亲对我们总是严格要求。父亲性格温和,对我们宠爱有加。但对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和母亲出奇的一致。

生活在农村,很少关门闭户,互相走动频繁。但邻里之间,总会有些龃龉。偶尔互不相让的大妈大婶之间,会爆发一场酣畅淋漓的争吵。俗话说,相争无好言。这些平时和蔼可亲的长辈们,一个个变成了斗士,拍手、跺脚,谩骂、揭短,用最难听的话互相攻击。一方伶牙俐齿,另一方理屈词穷,于是战斗升级。薅头发,撕扯衣服,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劝架的、拉人的、调解的,一时间,纷纷攘攘,乱作一团。

这个时候,我们严厉的家风家教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这种场合,父母是绝对不允许我们围观的。用他们的话讲,小孩子们,不要看家长里短,大人的事不要掺和,否则容易养成长舌的毛病。那个时候,我们不理解爸妈的做法,小孩子家,谁不喜欢看热闹?看别的小朋友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很是羡慕嫉妒恨。有时也会躲在人群里偷窥,但母亲的一个严厉的眼神扫来,我们会吓得乖乖地跑回家,不敢再出来。

回首往事,我们会跟老妈开玩笑说:幸亏您老人家当初管得严。我们姊妹几个包括老弟,都没有信口开河、大话遮天的毛病,更不会口出污言、恶言。每到这时,母亲总会自豪地笑着说,“那是自然”!确实,儿时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养是镌刻在骨子里的。家里来客,不论是亲是疏,我们都会自觉起立让座,斟茶倒水,笑脸相迎。如果见到客人不喊,肯定要挨爸妈骂。所以对现在有些孩子,看到他们见到长辈、老师视若不见,一声不吭,我真的不能理解,觉得就是家长的教育没到位。

唱一首我听过你的歌(唱一首爱您的歌)(2)

老妈和小侄儿(2017年摄)

良好家风代代传。我们家的孩子、侄儿侄女,见人都是客客气气,嘘寒问暖,亲热异常。前年暑假,我在省立医院做海扶手术,云剑——二妹家的孩子,我最大的侄儿,晚上陪他的老妈过来看我。十几层楼,侄儿多次跑上跑下,帮我购齐术前必备品。虽是坐电梯,但人来人往,很是耗时间。身高一米八四的大帅哥,被妈妈支派来支派去,却毫无怨言,始终和颜悦色,笑容阳光,让我感动不已。

母亲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如今在合肥带老弟家的小侄儿。侄儿即将满五周岁,是个很活泼伶俐的孩子。母亲性格比较娴静,喜欢读书,看新闻。祖孙俩在一起,倒是性格互补,其乐融融。又是一个母亲的节日。浪漫红尘中有您也有我,让我唱一首爱您的歌。

唱一首我听过你的歌(唱一首爱您的歌)(3)

老家的菜园

作者简介:方一新,网名一笑拈花,中国作家网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桐城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大关初中。爱读书,爱用文字记录心情,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