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易经》有什么关系?

端午节怎么养生防疫?

“三三制”粽是什么?

里面藏有怎样的秘密和智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端午伴随着“划龙舟”、“放纸鸢”、“吃粽子”、“祛病防疫",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众多的节日习俗,也包含着来自《易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的中国传统经典智慧。张其成教授今日对话赵中振教授,推出《端午特辑》音频节目,从三大经典出发,分享了端午防疫中的三大习俗的传统知识以及食养气养药养的三大养生方法,为各位听友送上特殊的“知识”粽。

点击“链接”即可收听↓

「链接」喜马拉雅 端午特辑 张其成教授对话赵中振教授「链接」

端午特辑:张其成对话赵中振

主持人:喜马拉雅三年之内播出了“张其成讲《易经》”和“张其成讲《黄帝内经》”两档国学经典节目,最近又隆重推出了赵中振教授的《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这档中药学节目。为了送给广大听众一个端午节的特别礼物,我们请来了张其成教授与赵中振教授,从中医药经典的角度讲讲端午节那些大家都熟悉的习俗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我们从前并不了解的秘密。

端午来历、吃粽子

“食养”

なんでもないや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端午特辑)(1)

なんでもないや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端午特辑)(2)

张: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其成。

赵: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张:中振兄,自从去年我们同游北京世园会,对话中医药话题,一别大半年,转眼到了端午节,端午节也叫防疫节,在今天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肆虐的时候,我们就聊聊端午怎么防疫吧。

赵:是啊,疫情突如其来,影响了我们每个人正常生活。今年春节我原本准备回北京,去给90多岁的老母亲去拜年,都没去成。端午节,端午防疫祈祷平安,很高兴今天和其成兄就一起聊聊端午节的一些民俗与养生吧。

张:为什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可能大部分人会说,不是纪念屈原吗?苏州人会说是纪念伍子胥。其实这些都是后来渐渐附会上去的。端午节来源的秘密可以用《易经》来解释,《易经》告诉我们,我们遥远的祖先是敬畏天地自然的,端午节就源自于对天象崇拜。因为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在天空位置居于最中间、最高,太阳的影子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我在讲《易经》的时候说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叫四象,每一个象都有七个宿,一共二十八宿。在端午这一天,青龙的七个宿中的心宿飞升到了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九五至尊,这一天既“得中”又“得正”,是大吉大利的日子,运势最好。所以上古先民在端午要进行祭龙。可是就这么一个大吉的日子,后来却变成一个不好的日子,叫“恶月恶日”。这中间潜藏一个秘密,究竟是什么秘密呢?

赵:过节,不一定都是喜庆的日子。清明节,怀念先人。端午节说来是个很悲壮的日子。端午节,正值春夏之交,容易发生流行病。从五月初五开始,大地上的这五毒就开始活跃了起来。五毒是什么?蛇、蝎、蟾蜍、蜈蚣、壁虎。毒如蛇蝎狠如狼,蛇蝎被列在了首位。

人们将农历五月视为“恶月”,五月初五这一天,又发生了很多不吉利的事情,被视作“恶日”。

春秋伍子胥自刎后,这一天被夫差投入江、屈原都在这一天投江,东汉大孝女曹娥也是在这一天殉父投江,东晋末年有一位名震四方的大将军,因为他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取名就叫王镇恶。端午节,是一个驱邪、辟邪、防疫,祛病防疫的日子,逐渐形成了文化、民俗。

张:端午节有三大习俗,就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一般都和屈原,或者伍子胥,或者是大孝女曹娥连在一起……当然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习俗。我们可以从养生角度来聊聊。先聊聊吃粽子。我们现在包粽子应该讲东南西北各地都不一样了,有咸甜麻辣各种口味,有荤素米豆枣各种食材。

只有两样亘古不变保留下来:糯米没有变,还有粽子叶没有变。糯米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谷物之一,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脾胃虚寒的人群可以经常食用,食欲不振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黄帝内经》就说过:“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是主食,水果、蔬菜、肉类都是补充,其中糯米是五谷之一,在五谷之中属于谷物的精华,最富阳气,用来包粽子可以健脾升阳,这叫做食养。

赵:其成兄谈到了的食养。李时珍特地在《本草纲目》里讲了各种食材怎么吃。长在哪里?原植物是什么样?包粽子为什么用糯米?那我就补充来说说用来包粽子的粽叶。

最早的粽叶是菰叶,就是我们吃的茭白叶子。春秋时期,粽子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形,所以那时的粽子称“角黍(音shǔ)”。到了元、明时期,包粽子的材料变成了箬叶。竹字头,下面是若干、若是的“若”字,箬是一种叶子较宽大的竹子,箬叶就是箬竹的叶子。

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草纲目》里说:箬是若竹而弱,比一般竹子质地细弱,所以叫箬。多生长在南方的平原水泽中。不但四季常青。这些植物的叶子纤维较多,耐煮,并有一定的清香味,其实粽子叶本身也是有药性的,清凉解暑还可以保鲜。这是传统的绿色环保包装,北方没有,就地取材,代用品,用苇叶。

我就记得我小时候,在北京,那时候物质还不丰富,家家包的粽子叶都是循环利用的。今年包完了不会扔,吃完洗干净收起来,明年还能接着用。这里说一下,还是新鲜的粽子要好!

张:药食同源,粽子虽然是食养滋补佳品,但是也有它的偏性,要注意有些人是不能吃糯米的。要按照《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原则,搞清楚自己的阴阳体质,自己的生理和病理情况。糯米不容易消化,尤其是一些加了油和肉制成的粽子,老人和小孩都不适宜食用,因为他们的胃肠道功能都比较差。另外生病之后消化功能比较弱的人群尽量不要吃粽子,可能会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还有啊,糖尿病人不能吃粽子,胃肠道运化不好的湿热痰火偏盛人群也不适合吃粽子。

赵:药食同源,食养的确是门大学问。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鼻祖。中医药食养谁被尊为先祖呢?那就要数商朝的伊尹,他是商汤的宰相。

起初伊尹是个奴隶,是个陪嫁的奴隶,但他有一手绝活,就是饭做得很好。商汤很喜欢吃,和他聊天。他回答关键是掌握好火候,掌握好配料。商汤与伊尹聊天的过程中,商汤觉得这个人很有思想。

他献给大王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商汤不拘一格,请他出任丞相,果然,办事有条有理,有治国之才。从庖厨之中烹小鲜,到辅佐君王治大国的“汤液之祖”。

张:的确,食养的道理在《易经》和《黄帝内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所谓食养首先都是要分清食物和我们个人的阴阳五行的属性,然后有针对性地来调养。

赵:是这样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边传承了《易经》的阴阳五行理念,谈到了菜篮子、米口袋,大果篮、其实还谈到了酒坛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与其成兄来了个换防,您从南方到了北方,我从北方到了南方。中医食疗养生,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我这些年在香港,除了凉茶,还有就是秋冬季的煲汤、老火汤。以补为主。煲汤与凉茶,一补一泄,也是中医的基本思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张:药酒用于治病保健在我国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已经成立专门管理酿酒的部门及官员,并有食医负责饮食养生,酒已被列入医疗保健的范畴。《黄帝内经》专门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就是药酒。俗话说:酒为百药之长。

赵:李时珍遵循《黄帝内经·素问》“谷肉果茶,食养尽之”的理论,继承传新,还创制了好多食养药粥、药酒、药茶、药食。我统计了一下,《本草纲目》中,载录了药酒方200多首,有五加皮酒、仙灵脾酒——淫羊藿酒、蝮蛇酒等等。端午节制作的——菖蒲酒、雄黄酒;药料包括雄黄、菖蒲片、艾叶等。这些酒不仅仅是给人喝的,还有给虫子吃、驱虫的。人们用菖蒲蘸上酒,洒在墙壁角落,犄角旮旯里,起到避蚊虫、驱五毒的作用。

不仅是端午节的酒有讲究,实际上大大小小的节令喝酒都有讲究。例如:过年喝屠苏酒,中秋喝的桂花酒、重阳喝的菊花酒等,都是传统节令的药酒。

还有一个有名的,大家熟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酒就是古时候过年喝的酒,而且是含有一些常用的中药的药酒。

赛龙舟

“气养”

なんでもないや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端午特辑)(3)

なんでもないや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端午特辑)(4)

张: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热闹的龙舟表演竞赛。赛龙舟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比赛。赛龙舟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赛龙舟。港台过端午节赛龙舟。

赛龙舟是一项多人运动,一个人划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最好要找22个人才行。20个人划桨,1个人敲鼓,一个人掌舵。鼓手在龙舟上十分重要,所有人都要听他的指挥。他敲鼓的节奏一定要跟住了,不能乱。而舵手是龙舟上控制方向唯一的一个人,所以水性一定要好。在划的时候,要求舵手能站稳了,控制方向,而不偏离方向。

赵:谈到赛龙舟我有一点儿自己的体会,我到汨罗江去看过赛龙舟,在比赛的那一刻,万箭齐发、百舸争流、水上岸上,船里船外,极其紧张欢乐的大气场,所有的人都会被感染。无不乐在其中。

龙舟是动、生龙活虎。锣鼓喧天。震人肺腑、呐喊震天、体内的浊气都吐出来。所有烦恼、抑郁症的人,出来感受一下。

张:中振兄的感受十分真切。赛龙舟,张扬着一种精神,就是龙的精神,也就是《易经》乾卦的团结奋进、拼搏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世世代代中国人生生不息。同时赛龙舟又是一种游戏、一种运动,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得到锻炼,从而精神愉悦、体魄强壮,充满了养生保健智慧。

赵:其成兄概括得好,龙的精神和龙的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端午节,英文名为“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 我觉得这更接近这个节日真正的诠释,一股以“龙(舟)”为偶像,赞美拼搏、争先,表现了立志在这个节日里拔得头筹的勇气和气势,百分之百的正能量!

张:中振兄亲历了赛龙舟和养身心的过程,从养生学角度看可以算是一种“气养”。通过运动使身体正气提升。我想这正符合《易经》和《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的思想,“和”说到底就是“气”的和谐。“和”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人跟自然之气要“和”,在端午得正的日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第二,人跟人要“和”,赛龙舟的团队二十几个人,十几天在一起配合默契地做一件事,一人敲鼓,鼓舞士气,大家动作和谐才能快速。第三,人的躯体和心神要“和”,每个人在赛龙舟过程中自我身、心、灵都得到和谐愉悦。其实前面讲的吃粽子的“食养”和赛龙舟的“气养”都要讲究“和”。

赵:其成兄,概括得好,一个气、一个和字。

我觉得,我们国家,走向世界的有两项运动,太极拳和赛龙舟。一动一静,太极拳是静、打太极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赛龙舟是如今已开始走向了世界。龙舟运动也早已经突破了华人圈层,东亚及东南亚的区域限制,这项运动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世界龙舟锦标赛,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龙联的成员,全世界范围内有5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足见龙舟运动的影响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已经把龙舟这项运动定为正式表演项目, 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已经为期不远了。

龙舟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跨越几千年中华文明所沉淀在自身的强大文化基因和独有的魅力。

挂艾叶,治未病

“药养”

なんでもないや喜马拉雅(喜马拉雅端午特辑)(5)

张:说完赛龙舟,我们再聊聊挂艾叶。有的地方是挂菖蒲。挂艾叶、挂菖蒲可以算是端午节的第三大习俗了。艾叶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就是辟邪,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就是用它来预防瘟疫的。古时候瘟疫属邪气,所以民间有个习俗,在五月初五这一日挂艾叶来辟邪。

赵:说到端午节挂艾叶、悬菖蒲,这个习俗体现着《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也就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注意预防,尽量不让他生病。艾叶本身气味芳香浓烈,不会生虫﹐这也使古代先民赋予强大的预防瘟疫的威名。趁端午阳气最盛的时候采下艾叶,利用艾叶、菖蒲等避毒避虫的药物,可以压制以“五毒”为代表的“毒物”的毒。

前面提到的这“五毒”包括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本身也是药,以毒攻毒,以后我在讲座中会讲到。

张:中振兄所讲的挂艾叶预防五毒之害实际上就是《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用草药的各种功效预防疾病瘟疫的发生。《黄帝内经》讲了治病的五大方法,其中就有灸,就是艾灸。针与灸实际上指的是两种治疗方法。一个是针法,另一个是灸法。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灸的原料就是艾叶。艾叶制成艾绒进行艾灸,既可治病,又可养生。针而不灸非良医。

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药。这是道地药材产生的外在条件,《本草纲目》中每论述到一个药,是一定要谈到的。说起艾灸用的艾叶,李时珍家乡的特产蕲艾,他的父亲李言闻还专门写过《蕲艾传》。形容蕲艾是力透酒瓮,可以穿过酒坛子。蕲艾公认药用价值最高﹑药效最好﹑视为道地药材的,就产于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春地区。我前后去过十次,这一期专辑,我讲座的题目就是《端午话艾叶》。

李时珍对艾灸还有一大贡献,就是他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提出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互补关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强调艾灸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治百病。我自己也常做艾灸。前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为迎接此次论坛,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隆重推出了特别节目《非常中国 (Hi China) 》。

我应邀在节目中,担当中医药讲解专家,我带着一个来自埃及的小帅哥和一位来自南非的小美女,一起探讨“中国智慧”,选择的是什么?我带他们去的就是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拍摄的就是李时珍家乡的艾草。

张:中振兄,我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本草纲目》与《易经》《黄帝内经》都是有关系的,不仅参考了《黄帝内经》,也应用了《易经》。比如《本草纲目》分十六部,前三部——水、火、土,都提到了坎卦、离卦和坤卦。

赵:《易经》确实对《本草纲目》影响非常大。就拿您刚提到的《本草纲目》这个16部分类中的水、火、土部来说,李时珍解释水,就是其八卦的属性谈起的。李时珍解释说,水在八卦当中,有坎卦的外在形象,水字如果横着看,就是坎卦,竖起来就是象征文字水的样子。水为万物之源。

讲到火也是一样,在李时珍之前的历代本草著作,都没有火部,只有水的记载,而忽视了火的存在。在《本草纲目》当中,李时珍是第一次把火列了出来加以详细说明。而且讲到,火横着看就是离卦,纵着看就是一个象形文字火的样子。另外中国古代都以山川河流为神,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水神庙、火神庙这些庙宇。

讲到土那就更是五行之主,李时珍解释。土属于坤卦,它是构成大地的实体。土是五行的中心,也是最重要的一行。生万物是根本,土是稼穑之源,是衣食之根本。

应该讲完了水火土之后,再讲从中生长出的万物,接着就是矿物、植物、动物。

张:的确是这样。《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皇天后土,表达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天和土的赞誉与感恩。《易经》乾坤阴阳五行思想对《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阴阳和五行其实是相通的,五行就是两对阴阳加一个中土。土在中央,起着调节四象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特别重视脾胃中土。

赵:是的。《黄帝内经》对《本草纲目》有着重大的影响,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曾书考八百余家,在他所列的参考书目中,第一部就是《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本草纲目》的始终。《本草纲目》也是《黄帝内经》思想的应用的最好展现。《本草纲目》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人的一天、中国人的一年、中国人的一生,写了世界上每一人都会遇到的生、老、病、死的大问题。是一部写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用宝典。

张:中振兄,我们聊得很开心,但是我们这个节目也到了该结束的时间了。今天聊的内容很多,我看可以概括为“三三制”:从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三大习俗,聊到《易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三部经典,又聊到中医药“食养”、“气养”、“药养”三大方法,这也相当于我们俩在端午节给喜马拉雅听众朋友送了一个特别的粽子吧,给我们这种粽子取个名字,就叫“三三制”粽子吧。

赵:三三制、妙妙妙。“食养”、“气养”、“药养”高度概括。高,实在是高!今天有些意犹未尽,如果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喜欢听,我们再约其成兄一起聊。最后,我再透露一下,我以前没有系统读过《内经》《易经》,这几年,先是看央视,后来听喜马拉雅,跟着其成兄学习。每天两小段儿,还买来他的书读,受益良多。不是有个词吗,那就是:“乐观其成。”

在喜马拉雅这个平台上,我还是个新人,请朋友们多多关照。我的名字其实很好记,赵中振 ,“ZZZ”, “中国、中医、中药”!

主持人结语:刚刚我们大家都“吃”到了张其成教授和赵中振教授送给我们的端午节“三三制”粽子,谢谢两位教授给我们指点迷津。意犹未尽的是今天这个“三三制”粽子太小了。所以,我建议大家索性每部经典都买来听一听,听了这三部经典,那可是我们这一辈子都受用的精神大餐!

这里我也送上一句话:

喜闻中振、乐观其成

祝大家端午节吉祥!就此别过,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