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音乐(公元1919—1949年)

第九章 “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八)

向阳光

第二节 重要人物

7.梅兰芳

京剧的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梅兰芳乃“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1894.10.22-1961.8.8)20世纪最富盛名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京剧梅派艺术创始人。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一座梨园世家中。从民国初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戏剧舞台上最具魅力的旦角竟然是一个男子。他的美超越了女人、超越了舞台、超越了国界,世人称之为“梅郎”。他,就是梅兰芳。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1)

梅兰芳祖父、父亲、伯父均是京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承其家传,8岁学戏,10岁(1904年)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在戏里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这是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出。14岁(1908年)正式搭台喜连成班(“喜连成”是著名的京剧科班),每日在广和楼、广德楼轮流演出,所演的大半是青衣戏,有时演主角,有时也演配角。早晚仍在朱家学戏。除了吴菱仙教授青衣之外,梅先生的姑丈秦稚芬和伯母的弟弟胡二康也会教花旦戏。通过一边学习一边表演,梅兰芳的演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喜连成”搭班时,经常与幼年伙伴同演,和周信芳便在那时结识。梅兰芳在回忆录中提到“从喜连成搭班起,直到最近,还常常同台合演的只有他一人了”,两人是40多年的老伙伴。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2)

除了学习,梅兰芳将业余时间用来观摩戏界前辈的精彩演出,他曾自述:“我在艺术上的进步与深入,很得力于看戏。我搭喜连成班的时候,每天总是不等开锣就到,一直到散戏才走。当中除了自己表演以外,始终在下场门的场面上,胡琴座的后面坐着看。越看越有兴趣,舍不得离开一步。这种习惯,延续了很久。以后改搭别的班子,也是如此。”15岁那年(1909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国丧期间,各戏班停演,梅兰芳在家中从伯父学《武家坡》《大登殿》。同年冬天,梅兰芳看了王钟声主演的《禽海石》《爱国血》《血手印》等新戏,受到启发,对他日后排演时装新戏有很大影响。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3)

17岁(1911年)名满京华,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岁(1913年)时,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凭借一出《玉堂春》唱红了自己,也唱出了京剧的一个新时代。之后,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22岁(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24岁(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4)

此后,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梅兰芳把京剧艺术最惊艳的一面展现给了世人,也展现给了世界。33岁(1927年)时,梅兰芳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首。八年抗战,一生具有深挚爱国主义精神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一生创演新剧20余出,上演京昆传统剧目逾100出。生平从艺舞台生活50余年,教授弟子100余人。他留下一个梅派,跻身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列。他开创了京剧的一片新天地,历史造就了梅兰芳,而梅兰芳也创造了一段不可复制的文化历史。梅兰芳一生都在创新,他的艺术生涯是在改变中度过,并臻于完美的。是他改变了旦角在舞台上的从属地位;是他改变了只听戏不看戏的旧习惯;是他让西方社会了解一个独具文化美感的中国;是他将中国诸多艺术种类糅合于自身的表演体系,成为一种审美、成为一种流派。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梅派艺术,并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5)

梅兰芳先生的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这一行当。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梅兰芳先生用醇正圆润的嗓音,迷倒了万千众生;他用曼妙柔美的身姿,展现着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绝代芳华;他用水袖划过东西半球,将东方艺术的魅力播撒到大洋彼岸;他用毕生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偶像,他是一位真正的演员,真正的大师。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6)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作者介绍】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7)

向阳光,湖南临湘市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今日头条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并颁授了“头条青云获奖者”荣誉证章,曾被聘为《湘江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红网(文艺)专栏作家、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百年之歌》(诗歌集)特邀编委。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8)

主要成就:“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音乐评论、音教论文逾千首(篇),500余万字。《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获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七律·贺建党百年》《浪淘沙·建党百年感悟》《江城子·晚舟归航》《如梦令·巾帼赞》《采桑子·重阳》《浣溪沙·贺‘神十二’》《水调歌头·大美我家乡》《诉衷情·新年词话》等60余首诗词,荣获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金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该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颂歌献伟人·唱响中国梦》《永远的光辉》《颂歌献给党》《百年之歌》以及《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7部诗歌集、名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试论音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等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金灿灿的岁月》等5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其中《跟党迈进新生活》(词曲)参加感动中国(乔羽题)'2021“祖国,我为你骄傲”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大赛荣获“十大原创金曲奖”,同时该作品在央视星光演播厅全程录制,现场直播;《<跟党迈进新生活>内涵解读》等2篇音乐评论上了《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艺风)、中宣部“学习强国”;《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10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上下)《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甜甜的歌-教坛作曲家特别专号》等10余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外音乐史学研究》《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大型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五尖山之歌》(五乐章)等10余部,其中《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课题专著):

梅兰芳一生的最后一场演出(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9)

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入选全国高校音乐教材,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专业主干课程)。

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荣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和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贡献奖证书。《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和“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省文联)、《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历史存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