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最有文化的人(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工群体)(1)

在夏商周乃至后来的封建时代,天下万物皆为天子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所有的人都是天子的。那时候人们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归属于天子,而且这些活动也都是为天子诸侯们所服务的。

《国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天子是至尊,以下则有公侯伯子男,而再往下则是底层,主要包括了庶人、工商、皂隶、官宰,其中皂隶和官宰都是服务于诸侯的。唯独庶人既不能接触到朝堂之事,又长期朝不保夕,依靠苦力生存,是相对最为悲惨的群体。而还有工商群体呢?他们是如何的群体?

史书载:“工,百工。商,官贾也”,还有“食官,官禀之”,可见工商群体最早可能还是效力于诸侯或者官府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皆由朝堂提供。如此看来,各行各业皆是服务于天子诸侯们的生活享用和战争需求的,整个生产生活都是完全为天子诸侯们所垄断的。工商群体也不例外,自古已然。

春秋战国时期最有文化的人(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工群体)(2)

“工商食官”是一种制度,但也说明工商群体最早不过是天子诸侯们的附庸,这种制度体系也就导致后来的工商阶层,在整个封建时代都处于相对低级的阶层,即便是如何的富可敌国,在天子诸侯们眼中也是不值一提。比如在东周王城洛邑的规划布局中,南方尊位就是王城宫殿区,而北方卑位的则是手工业区,即工商群体居住区。

工商群体大多是具有技艺的工匠,他们承担着王朝的众多建设活动。《周礼》有:“匠人营国”,就是说王城之工程皆由作为匠人的工商群体所修筑而成。跟庶人大多从事农业活动不同,工商群体所从事的活动,几乎可说是除了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都邑城郭、社稷宗庙、开山挖路、车服器械,如此等等皆为工商群体所擅长。

《吕氏春秋》载:“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周礼》还有:“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服务于天子诸侯的工商群体似乎还有某种职能,即是掌握市场物价之事。他们可能不会长期局限在宫城之中,反而是要常常游走于市场之中,才会为天子诸侯的商业决断做出正确的建议。齐桓公时代,齐国权相管仲的出身其实就是工商群体,齐国还曾推行“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城市”,显然也是推行的“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最有文化的人(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工群体)(3)

《尚书》载:“允釐百工,庶绩咸熙”,《周礼》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可见工商群体在夏商以来即是朝中常客。《左传》载:“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也就是说工商群体在王子朝发动的叛乱中还曾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帮助王子朝驱逐了天子周襄王,引发了一场发自宫廷的动乱。

工商群体们或许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掌握着先进的业务技能,掌握着市场的物价和商品的流通,可是他们依然不被天子诸侯们所看重,甚至有的时候还被认为是仅仅高于庶人的群体,天子诸侯们对他们是不屑一顾的。这种观点让他们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这种观点或也在他们的内心隐藏了百年甚至千年,直到后来出现了吕不韦。他们发现,原来,工商之人,亦可登堂入室,成为权臣!但千古以来,也就这一位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