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1)

中国人爱拜神,尤其过年最甚。

要拜哪些神?

《礼记·月令》给出了答案,“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袛……

也就说,普天之下,只要是神仙,都要祭拜。

……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2)

当然,随着各个朝代文化日新月异地发展,习俗也在跟着变化,迄今为止已然没有那么多神仙要去祭拜了。但有些神仙,在我国的春节文化中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墙头草——灶神

拉开春节的帷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3)

“祭灶”最早叫“纪灶”,又可以叫送灶,灶神是天上管理各家灶火的神仙。在平日里不受人重视的各路神仙中,每到春节就是灶神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时候了。

他住在“灶”里,每年春节都要去天庭向玉帝汇报一家人的善恶功过,这就跟开家长会似的,平日里做了啥,好事坏事都得说。所以为了能够让“灶神”说点好话,在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里,人们就会祭灶神,给他供奉很多好吃的东西。

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灶神也就不好意思打小报告了。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4)

驱邪避鬼——门神

送走灶神,要迎来门神和井神。

有关门神的来历说法各异,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最早的门神并非现在的秦琼和尉迟恭,而是神荼和郁垒。

在《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广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翻译人话就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是专门负责管理鬼魂的,一旦众鬼之中有去害人作妖的,二神就将它们捉拿归案。

嘛,也就是在尧舜时期,民间早已有了在门上画神荼和郁垒的风俗。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5)

那为何现在变成了秦琼和尉迟恭呢?

主要是源自于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李世民因为做了噩梦而患病,夜里经常能听见妖魔鬼叫,于是便命秦琼、尉迟恭两人身着戎装在外守候。

过了两天病情好转,于是李世民便命人画两人戎装像悬于宫门左右,于是新一代的门神就此诞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6)

贴门神与现在的贴春联差不多,都是在年三十这一天。

以往的自建房户门都是双开的,门神是两人,一式两张,左右分开贴即可。

有了自来水后被遗忘的——井神

当然,年三十这一天除了贴门神之外,还要拜井神。

古人日常饮食中脱离不开水源,而井水是不可或缺的饮用水,且有井的地方就有居住的人。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7)

井神最初的主要的职责就是掌管水井出水,当井水枯萎或者变得浑浊时,人们就要祭拜井神。随着时代的更新,井神的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井神的职责已经不单单是管理地下出水那么简单了,演变为连天上下雨之事、井水的干净与否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也包含了让人生病和为人治病一说。

不过现代人用上自来水之后已然忘却了井神,但在我国的冀南地区,至今仍有祭井神之俗,“一般是每逢农历除夕时封井,然后在井台井神之位前祭祀。”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8)

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是说年三十的时候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一年的供水情况,初二井神回来以后,要恭候玉皇大帝视察工作。所以,人们初一不挑水,初二一大早就去井上挑水,名曰'抢财'。

无时无刻都在的——喜神

喜神,熟悉的人较少,在文献中比较频繁出现是在宋代。在宋代之前,最早的记录是唐代易静的词《占六壬之二十八》中说,“传送是春登明夏,秋寅冬巳爱伤人。日与喜神亲。”

这里有个关键词是六壬,淘宝一搜几十块钱算一次,是一种占卜天地人事吉凶的术法。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9)

在唐代是以行军环境为主,宋代则演变为物质相关,到了明清时期则形成了民俗文化活动结合。

“喜“是一种祥瑞,古人谈”喜“自然离不开男女那些事儿,比如结婚、怀孕、有喜等,从文化的本质上来说是对生殖的推崇。

无论民俗如何发展更变,喜自人事这一主题不会变,所以对繁衍子孙传承文化来说,这都属于一种精神寄托。

我国有些地方依然保留着“请喜神“的民俗活动,但具体没有固定日期,从正月里初一至初七都可以,而且有的地方结婚办酒礼也会请喜神。

年被翻一次牌子的——厕神

与灶神的处境相似,在平日里很难被翻牌子的神仙中,她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依然是息息相关的,那就是厕神。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10)

厕神,乍一看好像是卫生间有关,不,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被供作厕神的,一直以来都是美女,无论是刘邦的戚夫人还是地位卑贱的侍妾紫姑,她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相貌美丽且皆为正妻所不容。

《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对元宵夜迎紫姑的事有记录,“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甚至那么多家喻户晓的大文豪也在诗词中多次提及“紫姑”,比如陆游的《初春》,“紫姑欲问还休去,身世从来心自知。”

欧阳修的《蓦山溪》,“应卜紫姑神,问归期,相思望断,天涯情绪。”

这么一看,厕神可不单单是管卫生间那些事儿了,作为厕神,要管的事物可比灶神多了去,大到占卜凶吉,小到婆媳妯娌,大大小小婆婆妈妈的事儿她都管。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祭拜厕神的日子。

民间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着衣簪花,请神降附,但凡有人心事儿没处诉说,都会向厕神倾诉,实乃闺中之密友也,可言心事、卜良人、占归信。

所属信徒广泛,无论是待嫁亦或已婚,一视同仁。

无时无刻都想请的——财神

最后来说一说万人迷财神爷,估计是每个人心中最喜欢的神明了吧。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对财富的追求使得财神的供奉自然生生不息,但信仰财神爷不是坏事,但就怕拜错了人。

从古至今担任财神爷的角色各有不同,有比干、范蠡、关公和赵公明,各地的财神版本不同,其中以赵公明最为普遍。

腊月二十八是吉祥日(腊月二十六拜了那么多神)(11)

赵公明,又称玄坛真君,最早出现赵公明的时间是晋朝,据晋朝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载,他并不是一开始我们所推崇的财神,而是以为专门夺人性命,人们唯恐不及瘟神。

什么时候洗白白了呢?

是在明朝的时候,赵公明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教搜神大全》卷三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来又在道教的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大帝赐予了玄坛元帅的职位,“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

追求财富是天性,我国从宋代开始就供奉财神,诸如文武财神、大小财神、五路财神等。

老百姓对供奉财神一事乐此不彼,不管到底能不能真的带来财富,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请财神,请了总没错,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到手,越过越有。

所以不在乎时间地点、只要想发财,就能请。

新年伊始,无论什么神灵,它们的存在都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的包容性,现代人们一年到头都在忙碌着,这个神那个神也都分不清。

但是都没关系,在这一时期一起补上,神灵们皆是宽宏大量的,哪怕以前错过,也会既往不咎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