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上善若水

十、话说“书同文、车同轨”(一)

少年时代读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读罢,对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钦慕不已。后来,书读的多了一些,知道秦王扫六合绝非挥一下剑那么简单,连横合纵,战国风云,最终建立起了大一统帝国。还有比武力统一更重要的要素,如“书同文,车同轨”。《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现代教科书上对“书同文,车同轨”的解释是:“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我在篆刻方面起步较早,故而较早接触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也就是“书同文”的“文”。

而后,我在书法上专攻小篆,同时对国学亦颇多涉猎,却由此产生了一些疑惑。比如原本如铁板钉钉一样明确的“书同文,车同轨”,竟发现有颇多争议,继而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来了,首当其冲的是华夏大一统的问题。

教科书都是这么说,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华夏,从此之后大一统深入人心。但是,华夏的大一统是自秦朝始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秦朝之前的朝代。

夏,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但这个朝代过于久远,多神话传说,不过也有了监狱、官职、刑罚等国家元素,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国家组织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夏朝实际上只是一个部落联盟,夏的国土面积很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所以,用这个朝代来说统一华夏似乎不具备说服力,可略过。

商,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二个朝代。成汤灭夏,“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由此一统中国,建立商王朝。商王朝已处在奴隶制鼎盛时期,它以王族为主体,旁边围绕着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大家族,商王就是最大的贵族家族——“王族”的族长。但是,商这个朝代也算不得统一华夏,因为商王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各诸侯却只是名义上听他的,真正的领地也就王都那一块,别的地方鞭长莫及。

周,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三个朝代。周是商之后文字记载非常多的朝代,实际上,在商周交替的时候,周的势力已占到全部商王朝的三分之二,但仍然臣服于商。《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直到最后,商朝败坏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周才起兵灭商。武王灭商之后,实施分封制,大封皇族及功臣为诸侯国,周为诸侯国的共主,尊为天子,成为大一统王朝。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的意思,天子圣明,则大权不会旁落到诸侯手中,各种政令当然出自天子,如果天子昏庸,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就只好由诸侯作主决定了。在周朝开始阶段,周天子还有绝对的权威,但到了西周末期,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减小。天子本身拥兵不多,一旦有外族入侵,点起烽火,各诸侯国即刻起兵。一直到最后昏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把治国当儿戏。春秋五霸出现后,虽然霸主们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实际是已不服从周天子了,动辄就给周天子脸色看。而社会上的“贤人”也就是先秦诸子们也都投靠了诸候。“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连孔、孟二圣都这样,何况他人!

孔子的“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天下诸侯统系于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通过编写《春秋》,阐发“微言大义”,他一生都在呼吁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统”主张。其后,孟子亦继承孔子思想,提出天下“定于一”(见《梁惠王上》)的观点。荀子则提出:“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见《荀子·儒效》),建立“四海之内若一家”(见《荀子·议兵》)的大一统局面。

“大一统”描述的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结构,所谓“大”,是指地域非常广阔,人口极其众多;所谓“一统”,是指这里的人们彼此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大一统”思想非常鲜明,而且还付之实践。有一句古往今来在有志之士中流行的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一统”思想的具体写照。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国,治的是诸侯国,平天下,换言之“一匡天下”,也就是“大一统”。

不仅思想家们持有“大一统”思想,士大夫和一般百姓身上,“大一统”思想也非常根深蒂固。《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生活在土地上的人,都是王的臣民。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大一统”应该从周朝开始,因为此时的中国,无论是疆界,还是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都已达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

为什么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都把“大一统”归于秦始皇?认真审视历史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周朝是分封制,也可以说就如同现代的美国、前南斯拉夫、前苏联一样的联邦。当然,分封制远远落后于现代的联邦制,但其本质却是非常相似。

西周的分封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统治据点,这些据点由功臣和同姓宗亲代表周天子管理。而各个诸侯国之间仍然有很多统治上的真空地带,这些真空地区周天子以及其分封的诸侯并没有实际控制,而是夹杂了很多蛮夷戎狄。所以周天子对很多地区都没有控制权。而在诸侯国之间也是各自为政,不会绝对服从天子。实际上,以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想不让诸侯国各自为政也不可能。不过,此时的周王朝还处在“天下诸侯统系于周天子”的阶段,“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王朝的威权容不得诸侯们挑战。

周朝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群雄并立,战乱不已,封建共主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寻找新的社会制度,那个时期,也正是先秦诸子们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最后是秦国实施的中央集权制获得成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诸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皇家中央集权制帝国,而且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比之前所有的三皇五帝都大,便给自己起个称号“皇帝”,因为是秦朝第一个皇帝,所以叫秦始皇。

周朝和秦朝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分封制,一个是集权制,这个区别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统一与否的标准呢?我认为是不可的!首先,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秦朝之前的周朝实行了分封制,秦朝之后的汉朝开始也实行了分封制,直到七王之乱后,才消减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后来的唐朝、明朝都实行了程度不同的分封制,即使现代的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将来,实质上不也是分封制吗?再看世界上那些联邦制国家,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更为明确,成员国的独立性更强,但能说这些国家不是统一国家吗?

统一后的秦王朝疆土空前辽阔,由于实施的是中央集权制,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以及一系列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的强硬政策,使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真正成为一体!秦王朝对中华大一统工程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要说“大一统”自秦朝开始,则有所偏颇。

人物杂书 麻凡文集第一辑(1)

人物杂书 麻凡文集第一辑(2)

人物杂书 麻凡文集第一辑(3)

人物杂书 麻凡文集第一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