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日 节 气

小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日盛三伏暑气熏)(1)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之后是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一般在7月22—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2017年大暑的交节时刻为7月22日17时30分。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小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日盛三伏暑气熏)(2)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小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日盛三伏暑气熏)(3)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是这样写大暑的: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三个月共90天,“林钟”是六月的音律。“桂轮”指月亮,“萤火”“菰蒲”“瓜果”都是热天生长或享用的东西。最后两句则有点“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三伏”里的“中伏”,一般发生在7月23-31日,今年是7月27日。中国传统科学认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按相生相克规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都是顺利的相生关系,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所以古人认为,从夏到秋是一段艰难的历程,秋被夏压制着,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最热的时间就称为“伏”。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