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作为“僻陋之国”迅速崛起,能够“地徧天下”,“威动海内,强殆中国”,最终实现一统,自有重要的原因。以往多有学者将商鞅变法解释为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进步的标志,以为秦的统一体现出先进的制度战胜了落后的制度,然而考古发现提供的资料告诉我们,历史真实显然要复杂得多。正如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所说,“必须重新描绘晚周到秦社会阶级结构的图景。”“有的著作认为秦的社会制度比六国先进,笔者不能同意这一看法,从秦人相当普遍地保留野蛮的奴隶制关系来看,事实毋宁说是相反。”就这一历史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通过中国历史走向说明社会发展的若干规律是必要的。
李约瑟通过对秦史的观察指出:“(法家)以编订‘法律’为务,并认为自己主要的责任是以封建官僚国家来代替封建体制。他们倡导的极权主义颇近于法西斯,……后来当秦朝因做得过头而为汉朝所取代时,法家遭到了失败。”法家学说在秦统一进程中的作用,对于确定秦王朝执政原则的影响,有必要予以说明。
儒家学者较早提出“天下”意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等文字体现的文化迹象,透露出一种政治理想。然而后来诸家学派其实都曾经分别发表过追求统一的理论表述,《庄子·天道》所谓“一心定而王天下”,《墨子·尚同中》所谓“一同天下之义”,都体现了相类同的关于“天下”一统的文化倾向。据《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于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回答说:“定于一。”对方又问:“孰能一之?”孟子答道:“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尽心下》说:“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也都体现了儒学学者以“仁政”“王道”实现“天下顺之”境界的理想。但是历史进程告诉我们,秦人完全是以军事方式,以战争手段实现统一的。对秦的政治走向影响最为明显的,被称作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中,出现 “天下”一语在先秦论著中频次最高,凡265次。其中“霸天下”、“强天下”、“制天下”、“一匡天下、“强匡天下”、“兼有天下”、“进兼天下”等,都说到统一方式的暴力特征。秦最终以兵战“取天下”,与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预言完全相反,但是秦军的胜利,却是顺应了社会向往统一的文化倾向的。
秦二世说:“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其实,秦“兼天下”进程中,亦体现对“四夷”和“边竟”的重视。对于实现统一的战略设计,秦史记录可见争议的存在。分析秦统一战略设想对“北边”的特别关注,也许可以从一个特殊侧面认识秦军事胜利的必然性以及对后世边疆与民族问题处理方式的积极启示。
摘自王子今《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秦直道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作者运用了历史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选取和秦直道相关的诸多重要主题,依次展开探讨秦直道的历史面貌及其在政治、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向读者完整展示了秦直道的历史面貌及秦直道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秦汉史尤其是秦汉交通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交通史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