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听心灵鸡汤(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1)

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

这组书传入中国后,逐渐地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在我们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

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然而,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实例,该视频由学术界的“鸡汤大师”于丹提供,原对话简略摘抄如下: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我们如果不加以思考,便会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全盘接受于丹的答案。但如果你仔细思考,便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于丹巧妙地绕过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别人的问题,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东西。

当一个人情绪失落之时,往往更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最初要的东西,感性的人尤为如是。

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应该告诉这名大学生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财方案、人生规划等等。当然,很多人会说:“于丹又不是就业办事处主任,她怎么会回答这些问题呢,她当然只能回答自己擅长的领域呀!”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不知道。而不是一副人生导师的模样,对别人进行错误的指导。作为一个学者,最起码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对学生应该有种责任心。而在于丹的这段对话中,这两种最基本的素质我都没看见。

最后,于丹来了一句神总结:“你说读书修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我们的心怎么样能够去转境,看见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让未来更好一点。”

我们读书学知识为的是认识问题,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去逃避问题。如果学了知识不去面对问题,而是天天像于丹这样,遇到问题就喝不完鸡汤,那么请问,学知识和没学知识有什么两样呢?

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讲究改变心境,那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大学来学习知识了,你只用去信仰宗教就行了,比“鸡汤”管用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