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学原文】及/吴兵/入郢1,伍子胥2/求昭王3。既不得,乃/掘/楚平王4墓,出其5尸,鞭之6三百,然后已7。申包胥8/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9报仇,其10以11甚乎!吾闻之12,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13。今/子/故平王之14臣,亲/北面而15事之16,今/至于/僇17死人,此岂/其18/无天道之19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20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21逆施之22。”

——《史记·伍子胥列传》

1.郢:读yǐng,楚国都城的代称。

2.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后效力于吴国。

3.昭王:楚昭王,楚平王之子,春秋末期楚国国君。

4.楚平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5.其:代词,他的,指楚平王的。

6.之:代词,他,指楚平王的尸体。注:这里的“鞭”,本身就是动词,即“鞭打”的意思,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7.然后已:然,代词,这;已,停止。

8.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9.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其: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11.以:通“已”,已经。

12.之: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13.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正义》解释说:人众者虽一时凶暴胜天,及天降其凶,亦破于强暴之人。

14.之,助词,的。

15.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16.之:代词,他,指楚平王。

17.僇:读lù,侮辱。

18.其:其: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19.之:助词,的。

20.谢:道歉。

2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2.之:代词,它,指前面伍子胥所做的事。《史记索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子胥言志在复仇,常恐且死,不遂本心,今幸而报,岂论道理乎!譬如人行,前途尚远,而日势以暮,故其在颠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责吾顺理乎。

翻译

等到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搜寻楚昭王。没有找到,就挖开楚平王的坟,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楚平王的尸体三百下,这以后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对伍子胥说:“您这样报仇,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我听说:人多可以胜天,老天一定也能毁灭人。现今您原来是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你替我向申包胥道歉,说,我就像太阳落山的时候,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动。”

(掘墓鞭尸倒行逆施)(1)

【悟原理】

解惑

1.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员即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有个叫伍举的,非常有名,曾经智谏楚庄王——我在《一鸣惊人——中国版钢铁炼成记、写作的典范》这篇文章中做过详细介绍——因为伍举的缘故,他们家族世世代代在楚国都非常有名。

2.后来费无忌向楚平王进谗言,说伍奢的坏话。楚平王便把伍奢囚禁起来,费无忌担心伍奢的两个儿子会对自己不利,便想斩草除根,又继续怂恿楚平王,劝楚平王把伍子胥和伍尚都杀掉。当时伍子胥和伍尚都在外地,楚平王派人让伍奢召回二子。

3.伍奢说,伍尚为人非常仁慈,叫他回来,一定会回来;伍子胥既勇猛又能忍受屈辱,是能够做大事的人,他见回来都会被擒杀,一定不会回来。知子莫若父,果然如伍奢所料,伍尚回来束手就擒,伍子胥则逃跑了。楚平王就杀死了伍奢和伍尚。

4.伍子胥先逃到了宋国,之后又到了郑国,最后逃到了吴国。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5.伍子胥到吴国几年之后,楚平王死了,楚昭王继位。此时的吴国国君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吴国国力迅速增强。

6.吴王阖闾三年、四年两次伐楚;六年,在豫章大破楚军;九年,吴军举全国之兵伐楚,五战五胜,到达楚国国都——郢。楚昭王出逃,吴军进入郢都。

7.发生了这件事。

8.申包胥最初和伍子胥关系很好。这件事之后,申包胥到了秦国,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借兵给申包胥,打败了吴国,复兴了楚国。

(掘墓鞭尸倒行逆施)(2)

启迪

1.吴兵入郢后,由于楚昭王提前就逃跑了,伍子胥没有将其活捉,就将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以发泄心头之恨。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第一、怨恨之极。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讲究入土为安,挖坟掘墓这一类的事,是对死者最大的不尊敬。伍子胥不但把楚平王从墓中挖了出来,还鞭尸三百,这是多大的仇恨才能让他做这种耸人听闻的事啊!

第二、不可避免。原文记载,伍子胥是在没有活捉楚昭王的情况下,才做了这么一件事,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即便伍子胥活捉到了楚昭王,他也会这么做。——杀父杀兄之仇不共戴天

2.伍子胥做了这件事之后,逃亡在山中的申包胥还派人指责伍子胥过分的行为。其实这就是对待问题的立场不同,才产生了这样不同的观点。

从伍子胥的立场上来说,他忍辱负重,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复仇,可是他的杀父仇人楚平王早已死了十来年,他不能手刃仇人,只能掘墓鞭尸泄恨。因此,从他的角度来说,他这么做是对的。

从申包胥的立场来说,伍氏家族从伍举时期在楚国一举成名,得到重用,一直到伍子胥,世世代代在楚国担任要职,可以说是世世代代深受楚恩。即便是楚平王错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哥哥,但是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社会,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而伍子胥曾经是楚平王的臣子,以臣子的身份对君主楚平王做了掘墓鞭尸的事,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从申包胥的角度来看,他派人前去指责伍子胥,也是对的。

3.面对申包胥的指责,伍子胥竟然让这个传话人替他向申包胥道歉,这非常出乎人的意料。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伍子胥对自己的做法,也是知道有过激行为的,他在古代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之下生长起来,也认为自己的的做法有不当不妥之处。

4.在表达完歉意之后,伍子胥还说出了自己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这句话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但是结合《史记索隐》的注释,就容易多了。

从伍奢伍尚被杀、伍子胥逃离楚国,到伍子胥率领吴兵攻入郢都,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在这期间,伍子胥一心想要报仇雪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担心自己会死掉,完不成自己的心愿,所以现在一旦能有机会完成自己报仇雪恨的心愿了,哪里还管得上天理道义呢!

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就让人走路一样,路途还很遥远,可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所以为了达到目的,只能做一些有悖常理的事,哪里还能按常理出牌呢?

可见,伍子胥这时间年一直生活在仇恨的阴影里,如今终于能如愿以偿了,他脑子里满满的只有复仇的快感!

5.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伍子胥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过于偏激,实在是太过分了,后世的人们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呢?

1)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对他的评论有两句话非常重要:

第一句:“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如果让伍子胥跟随父亲伍奢一起死了,这和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句:“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放弃小义,洗雪大耻,名垂千古。

这两句话无疑是对伍子胥做法的极大肯定。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我们再联想一下司马迁的自身遭遇,又何尝不是为了名垂千古,而忍辱负重的呢?这和伍子胥的境况何其相似啊!所以,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肯定是有巨大权威影响力的。

2)王安石的观点

王安石在《伍子胥庙记》中写到:“子胥……仇执耻血,名震天下,岂不壮哉!

把伍子胥的复仇雪耻,说成是名震天下的壮举,也是极高的评价。

3)梁启超的观点

梁启超说“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说伍子胥智勇双全,是盖世英雄,同样也是高度赞扬。

以上列举了三个封建社会著名人物对伍子胥这件事的评价,当然其他人也有评价,持否定态度的也有,比如金朝的王若虚,就说伍子胥是“真小人也。”但我所见到的对伍子胥这件事的评价,大部分还是赞成并高度肯定伍子胥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讲究“忠、孝”,忠孝两全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完美结局,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只能舍孝从忠,伍子胥的做法恰恰相反,舍忠从孝,为什么他还能得到后世几千年大部分人的认可呢?

第一、司马迁的影响力。

记载伍子胥事迹的著作中,数《史记》流传最为广泛,影响力也最大。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伍子胥的极力赞扬,由于先入为主的感觉,引导了后世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否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任何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是会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的。

第二、人性的需要。

楚平王和伍子胥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在中国古代,父亲被君王杀死,子孙继续为这个君王效力,甚至以身殉国的比比皆是。最著名的便是岳飞,岳飞同样也是含冤而死,他五个儿子中的三个,后来继续为南宋效力,并没有像伍子胥一样选择报仇,岳飞依旧青史留名,彪炳史册。因此,在见多了这么多的忠臣顺民之后,人们的心中需要一个不一样的人。无疑,伍子胥就是这个不一样的人。特别是他说的“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句话,为他后世得到人们的认可,增分不少。——我现在一心就想着报仇,我管不了那么多了!这种快意恩仇的英雄气概,是折服我们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孟子的理论依据

伍子胥死后一百多年,孟子说了句非常有名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虽然孟子不是针对伍子胥这件事说的,但这句话重新定义了古代的君臣关系,这无疑给伍子胥的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句话又是记录在《孟子》这本书之中,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深远,因此,有了理论依据,人们在情感上也会倾向于支持伍子胥。

以上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如有不妥支持,欢迎批评指正;如果不同观点,也望不吝赐教。

(掘墓鞭尸倒行逆施)(3)

应用

1.掘墓鞭尸,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2.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我们得知,现在这个成语意思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3.侧重于伍奢对两个儿子的了解,再次印证了“知子莫若父”这句古话。

4.侧重于伍子胥的复仇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行得正、做得端,哪怕即便有些许出格,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正确的终究是正确的,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虽然伍子胥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如今的人去效仿,但是他的精神却是我们最最匮乏的,联系一下实际,我们有多少人,还没有在屋檐下便已经低头了,身上还没有一根稻草便已经弯腰了——我们现在实在是太需要直起腰、抬起头了!

5.侧重于伍子胥和申包胥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件事,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观点。做事以前,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周全,才有可能尽善尽美。

6.侧重于申包胥泣秦廷七昼夜,我们可以看出,忠臣没有花言巧语,只有死心塌地。

——本文史料来源《史记·伍子胥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