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抗病毒能保持肝功稳定,能改善肝组织学,能预防或减缓肝硬化进程,最大程度减少发生肝癌的风险,并最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乙肝长期抗病毒临床效果统计?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乙肝长期抗病毒临床效果统计(乙肝抗病毒疗效如何)

乙肝长期抗病毒临床效果统计

我们知道,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抗病毒能保持肝功稳定,能改善肝组织学,能预防或减缓肝硬化进程,最大程度减少发生肝癌的风险,并最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目前各指南推荐的抗病毒一线药物为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其他可选择的药物有阿德福韦、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确评价抗病毒疗效,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评价抗病毒疗效好还是不好,我们可以用三把尺子去衡量。

第一把尺子:血清HBV DNA载量

血清HBV DNA载量代表了乙肝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HBV DNA载量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数量越多。

对于血清HBV DNA的检测,不同的医疗机构因设备和试剂的不同,最低检测的标准值会有不同,有的为1000copies/ml,有的为500copies/ml,有的为20 IU/ml以下,后者为国际认可的超高敏测定法的最低检测值。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如果检测报告为<1000 copies/ml或<500 copies/ml或<20IU/ml,并不等于说体内一个病毒也没有了,只是表明,你的血液中病毒载量已经很低,在现有的检测水平下没有检测到。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血清HBV DNA载量的高低并不代表病情的轻重,病情的轻重主要看肝功。

病毒载量低于可检测水平是抗病毒治疗的初级目标。

第二把尺子:血清HBeAg水平

HBeAg是乙肝病毒特有的一种抗原,与病毒的载量相关,e抗原水平越高,病毒载量也越高,所以e抗原水平也反映了患者传染性的高低,e抗原水平越高,传染性越强,反之亦然。

临床上检测e抗原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的检测结果只分阴性和阳性,多用于诊断初筛,而评价抗病毒疗效,多采用定量检测法,报告的是具体数值。定量检测又有两种方法,一是半定量检测法,单位是s/co,二是全定量检测法,单位是PEI U/ml。PEI是德国Paul-Ehrlich Institute(Paul-Ehrlich研究所) 的英文缩写,国际上认可这一医疗机构所设定的标准曲线,故以此为检测单位。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来说,e抗原转阴和e抗体转阳是抗病毒治疗的第二目标,e抗原水平逐步下降,是抗病毒有效的标志。

第三把尺子:血清HBsAg(表面抗原)水平

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只要它阳性就说明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和HBeAg一样,表面抗原也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方法,定性只分阴性和阳性,多用于诊断初筛,而评价抗病毒疗效,多采用定量检测法,报告的是具体数值。

表面抗原持续下降提示抗病毒疗效好,如表面抗原水平无改变则可能需要调整方案。有研究认为,在干扰素治疗前如果患者血清表面抗原> 10000 IU/ml,且HBV DNA>2×10^8 IU/ml,则干扰素的疗效差。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如果治疗24周表面抗原<1500 IU/ml,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若经过24周治疗表面抗原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阴性患者,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12周后表面抗原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表面抗原消失、同时出现表面抗体提示乙肝病毒彻底清除,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终极目标。

结语

上述三把“尺子”其实是评价抗病毒疗效的三个指标,其疗效标准,一个比一个高。我们希望能达到最高标准,但鉴于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现有药物的有限作用,目前能达到最高标准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家对此不可盲目追求,以免增加心理负担。

抗病毒治疗一定要遵从医嘱,定时用药,定期检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药物的储存要求。

乙肝抗病毒疗程长,贵在坚持,不管最终能达到什么标准,但只要抗病毒治疗,肯定都是能获益

注:文章转载自医脉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