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0月2日23时37分,在闵行区(北纬31.12度,东经121.37度)发生M0.8级地震,震源深度七公里。

上海市张江地震(莘庄地震了老街上的)(1)

上海市张江地震(莘庄地震了老街上的)(2)

大致位置在此,附近的小伙伴有没有感受到?

今天,区民协主席、文史专家张乃清就来同大家聊聊莘庄、地震的那些往事。

历史上,莘庄老镇有一处地名很特别,人称“缺口里”,具体地点位于原莘庄市河南岸,即今莘浜路58号左侧。相传,此地曾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地震,地层龟裂陷落成“缺口”形。历代乡人以地名沿袭,作为莘庄曾经遭遇地震的见证,提醒人们注意防范。

莘庄老镇地处北纬31°06′,东经121°22′,距离上海城区不算太远。在地质结构上,从莘庄到周浦属于同一断裂带。黄海南部是地震多发区。一旦南黄海发生强烈地震,此地就会受到波及影响。

历代地方志书最早记录黄海地震影响上海地区,有明成化十七年二月(1481年3月),震6级。弘治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505年10月9日),震6.75级。志书记载:“有风如火,东南来,地大震。”此后又受过6级以上的地震波及,均因距离黄海中的强震区尚远,裂度则在6度范围之内。及至1984年5月21日23时38分,黄海地震6.8级,上海地区测为5.8级,波及到莘庄镇时,震感强烈,居民纷纷逃出户外,有三间危房震塌,原东街57号瞿姓家沿街廊檐塌落。

上海地区有关地震历史资料载明,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明天启四年七月十九日(1624年9月1日)。震中北纬31°2′,东经121°5′,在上海县老城厢,震级为5级,裂度为6.5。这是一次颇有影响的灾害。地方志书均有记载。清康熙《松江府志》称:“天启四年七月辛未地震,若雷声,民居有倾者。”乾隆《华亭县志》称:“半夜地震,人皆逃之户外。烈风沙雨,为日无光,历三天。”志书还记录此前后连年不断发生的地震。如:万历二十三年春正月戊寅(1595年2月13日),震中地处北纬31°1′,东经121°4′。震3.5级。“天鼓鸣,屋宇动摇。漏尽三刻乃止。”天启二年(1622)春三月癸卯地震。丙午复震。冬十二月丁未,“地大震。声如风雨,自西北至东南,屋宇动摇久之。”

这几次地震的震中区正是莘庄附近。天启三年三月十三日(1623年4月12日),长江口地震,震4.75级。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年2月10日),扬州地震,震6.25级。上海地区震感强烈。可见,1624年9月1日发生的地震,很显然是与这一段时期连续地震有关联,又因其震中在上海县城厢南市,以致造成莘庄镇上出现地层龟裂的缺口。

1840年以后,仍有数次地震波及莘庄。如: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1844年12月2日)。长江口地震,震中北纬31°5′,东经122°5′。达5级。道光二十九年六至七月(1849年7-8月),震中在莘庄附近,北纬31°1′,东经121°4′,达3.75级。同治五年九月十五日(1866年10月23日),震中在莘庄南。北纬31°1′,东经121°4′,震4级。十二月初七日(1867年1月12日)子刻,在莘庄西。北纬31°4′,东经121°3′,达3.75级。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895年2月16日),在莘庄西,北纬31°3′,东经121°3′,达3.5级。这几次地震虽然级别不大,未发现人畜伤亡,但人们从酣睡中惊醒,坐待达旦,印象颇深。

1949年以后的较大地震,除了南黄海发生的数次外,还有江苏溧阳发生过两次。一是1974年4月22日8时29分溧阳上沛地震,震5.5级。莘庄明显有震感。另一是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溧阳地震,震6级。莘庄震感强烈。据亲历者记忆:这一天气候异常,潮湿闷热难受。傍晚天空突现红云似火。18时57分23秒,天色昏暗,轰隆似雷声阵阵,大地由西向东晃动。楼房越高,震感尤大。居民闻声纷纷逃出户外。还有一奇特现象,室内南北坐者震感略差些,东西坐者则大。这或许是地心磁力所影响。此次地震裂度不及6度,故未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来了,躲在哪里更安全?

地震逃生时,尽量选择这三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室内三角避震空间,比如内墙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的地方;

户外平面避震空间,比如应急避难场所、公园、操场等空旷开阔的地方;

人体屈曲避震空间,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护头颈、口眼微闭、用鼻呼吸的体位形成的自救空间。

上海市张江地震(莘庄地震了老街上的)(3)

作者:张乃清

部分文字:上海市地震局

编辑:何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