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阅读书评,完成后面的题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儒林外史中考试题含答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儒林外史中考试题含答案(儒林外史中考试题汇编)

儒林外史中考试题含答案

6.《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阅读书评,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

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指出他属于书评所列的哪种人,并结合小说情节加以阐述。

A.王冕    B.牛浦郎

答案5.示例一:我选A。王冕是“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他蔑视权贵,以卖画为生,为了不与危素等权贵结交,多次推辞见面,甚至远走他乡;他有远见,向朱元璋献策,让其以仁义服人,平定天下;他不慕名利,朱元璋征召他做官,他为躲避入仕归隐会稽山。可见他是一个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

示例二:我选B。牛浦郎是“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他偷了牛布衣的诗稿,盗用了牛布衣的名号,一心想通过结交权贵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结交董瑛,责怪卜家弟兄;为巴结牛玉圃,甘愿被牛玉圃认作孙子,媚态毕现。可见牛浦郎是一个追名逐利、自甘下流的小人。

7.名著阅读。(5分)

请你结合自己读《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的相关体验,就如何阅读讽刺作品给出两点建议。(3分)

答案:示例:①体会批判精神。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的读书人都来“祭”这个“好女儿”,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②欣赏讽刺笔法。王德、王仁在严监生议立偏房时,“绷着脸”、“垂头丧气”,拿上银子,“义形于色”。神态描写活化了俩人贪财忘义的嘴脸。

8.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 下列各题。

说着,汤相公走了进来,作揖坐下,说了一会闲话,便说道:“表叔那房子,我因这半年没有钱用,是我拆卖了。”虞博士道:“怪不得你。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汤相公道:“我拆了房子,就没处住,所以来同表叔商量,借些银子去当几间屋住。”虞博士又点头道:“是了,你卖了就没处住。我这里恰好还有三四十两银子,明日与你拿去典几间屋住也好。”汤相公就不言语了。杜少卿吃完了酒,告别了去。那两人还坐着,虞博士进来陪他。伊昭问道:“老师与杜少卿是甚么的相与?”虞博士道:“他是我们世交,是个极有才情的。”伊昭道:“门生也不好说,南京人都知道他本来是个有钱的人,而今弄穷了,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他最没有品行!”虞博士道:“他有甚么没品行?”伊昭道:“他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所以人都笑他。”虞博士道:“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储信道:“这也罢了;倒是老师下次有甚么有钱的诗文,不要寻他做。他是个不应考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好也有限,恐怕坏了老师的名。我们这监里有多少考的起来的朋友,老师托他们做,又不要钱,又好。”虞博士正色道:“这倒不然。他的才名,是人人知道的,做出来的诗文,人无有不服。每常人在我这里托他做诗,我还沾他的光。就如今日这银子是一 百两,我还留下二十两给我表侄。”两人不言语了,辞别出去。

(节选自《儒林外史》)

(1)下列有关虞博士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答应给汤相公银子去典屋住 ②主祭泰伯祠

③补南京国子监博士 ④救助落水的庄农人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答案:(1) D 解析∶ 根据《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同名贤上祭》可知虞博上学名为虞育德,常熟人、为人极其忠厚,做了系列善举,一次,远村上有一个姓郑的人家请他去看势坟。韩过了坟,虞博士叫了一只小船回来,忽见那边岸上一个人跳下河里来。虞博士吓了一跳忙叫船家把那人救了起来∶五十岁时,再进京去会试。这科就中了进士。天子看见,说道'这虞育德年纪老了,有他去做一个闲官哭,'当卜就补了南京的国了监博!; 之后皮博上的日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博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再后来,应天府送来一个犯了赠博罪的监生,虞搏士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与他同吃同住,过了几日就放回了家。因此,虞搏士被迭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

(2)吴敬梓 320 周年诞辰之际,某校文学社刊物开设“《儒林外史》‘真儒’ 风采”栏目,请结合原著,完成下表。(4 分)

“真儒”推荐表

推荐任务 推荐理由

1 虞博士 他中进士后如实上报年龄,为遭污蔑的杜少卿辩解,可见他是光明磊落、仗义执言的真儒。

2

说明:推荐的人物不得重复。

答案:(2)人物属于真儒给1分,推荐理由以原著为依据、言之有理。(推荐虞博士不给分)示例一:杜少卿。杜少卿不应征辟,不惧旁人异样的目光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可见他是淡泊名利、蔑视礼法的真儒。

示例二:庄绍光。庄绍光不与太保为伍,义救卢信侯,辞爵还家,可见他是正义善良、淡泊名利的真儒

示例三:王冕∶ 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

(3)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伊昭或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4 分)

答案:(3)举例分析给2分,讽刺效果给2分。只写人物,没有分析,不给分。

示例一:伊昭。伊昭谈论杜少卿“在南京躲着,专好扯谎骗钱”“最没有品行“时常同乃眷上酒馆吃酒”,与虞博士评价杜少卿有品行、“风流文雅”形成对比,讽刺了伊昭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不自知的愚昧和可笑。

示例二: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尖嘴猴腮”,向他吐口水;中举后,称他是“贤婿”“品貌又好”,低头帮他扯衣裳。通过前后反差的语言、动作,讽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示例三:王玉辉∶在女婿病故,女儿要殉节,亲家极力劝阻时,他居然赞同并鼓励女儿殉节,得知女儿死讯时,连说了三声'死的好',可见当时社会科举制度使人堕落,封建礼教毒害颇深。

9. 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6分)

(1)下图呈现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情节,请你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情节。(2分)

(2)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

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4分)

周进 匡超人

答案:(1)因为家里人多点了一根灯草,严监生觉得浪费,临死都不肯咽气。

(2)示例: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擅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2分)。这可笑行为的背后暗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2分)。

10.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范进、“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_________,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__________。

(2)有人说,“好好的一个匡超人,一脚踏进儒林便成了畜生”。请从下面的回目中,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匡超人的这种变化。

相关回目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答案:(1)严监生(或“严致和”)严贡生(或“严致中”

(2)示例一:杭州诗会上,结识了一群斗方名士,受他们影响,洁名钓誉,逐渐丢掉了淳朴善良的心性。

示例二:在潘三的带领下伪造文书、替人代考,大把敛财,失格失德。

示例三:逼妻回乡,隐瞒婚史,进京别娶,攀附权贵,背信弃义,丧失做人底线。

示例四:潘三入狱。拒绝探望,薄情寡义,今人不齿。

【详解】(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掌握。结合小说内容可知,严监生是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监生是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严贡生被学政“提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他也一直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但是他却是个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人,曾经讹诈邻居王小二的猪,后来小二的哥哥王大到严家讨猪,严贡生的几个虎狼儿子还把王大的腿打断了。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题干,“好好的一个匡超人,一脚踏进儒林便成了畜生”可知,匡超人经历了由好到坏的变化,并从所给的回目中,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匡超人的这种变化。

结合所给的回目,分析情节,“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可知,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对父母体贴入微。可见孝顺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时的匡超人是极为淳朴可爱的; 随着情节发展可知,后来,他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些斗方名土或因科举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人就想找一条“终南捷径”: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 匡超人认识了潘三之后,开始暴露出他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 从小说所展示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他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腐朽的社会制度和恶劣的社会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