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于里

一开始不少观众担心小戏骨们无法准确理解《红楼梦》的精髓,表演上可能会不准确,但看完该剧后,观众们疯狂为小演员的演技打call。

不过在一片褒扬声中,也有人提出异议和表示担忧。小孩子可以演大人戏吗?让孩子去表现复杂情感,会否催熟了他们?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小戏骨版《红楼梦》火爆背后,小孩可以演大人戏吗?

小戏骨红楼梦现实生活中表演 小戏骨红楼梦火了(1)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豆瓣/图)

最近,一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网络上火了,这部只有9集、每集只有30分钟的剧集,主演都是小戏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0岁左右。该剧在网络上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3分。该剧是由潘礼平团队打造,有些观众对他并不陌生,因为去年该团队打造的一部《小戏骨白蛇传》,让小戏骨这个词火遍全国。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豆瓣/图)

这称不上大人戏

不少家长之所以将《红楼梦》定义为成人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87年经典版的影响。虽然学界对《红楼梦》主人公的年龄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时,宝玉七岁,黛玉六岁,宝钗进贾府时,宝黛分别是十二岁、十一岁,宝钗是十四岁。因此,小戏骨版《红楼梦》并不能称为成人戏,反倒有观众认为,该剧“弥补了87版以大饰小的缺憾的那种情怀”。

家长的另外一个担心是,小孩子不能过早接触爱恨情仇这样复杂的情感。这一点上,主创团队也做了精心的删减。小戏骨版《红楼梦》只能算是精简 缩减版,主要是以刘姥姥为主线拍摄了部分情节,类似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金钏投井”之类的情节当然不在考虑的范围以内,同时也剔除了宝黛爱情、秦可卿等相关故事。主创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选取以“刘姥姥的视角,带观众一览荣国府的兴衰”这一叙述角度,同时传达出两层重要的教育意义:一要看得见穷人,二要看得起穷人。

主创者还表示,之所以翻拍经典,另一个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小戏骨版《红楼梦》不仅受成人观众喜欢,像笔者十一岁的侄女也非常喜欢。因为同龄人扮演对小朋友有更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激发起她们对《红楼梦》等传统文学名著的兴趣。

总之,以成人戏为由否定小戏骨版《红楼梦》,并不太站得住脚。

小戏骨红楼梦现实生活中表演 小戏骨红楼梦火了(2)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豆瓣/图)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家长的另外一个担忧是,即便小戏骨版《红楼梦》剔除了爱情,但无论是宝玉黛玉之间懵懂情愫,还是贾府中错综复杂的等级关系,还是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而且,让10来岁的小孩刻板地模仿87年版进行表演,会否扼杀了孩子的天真?简言之,家长反对孩子“表演”这一举动。

不过,如果小孩不在影视中表演,他们是否就远离了“表演”呢?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7-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求知欲强,好胜心好奇心强烈,抽象思维逐步形成,需要具体的观察所及的事物来支持他们的心理运算。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对成人世界进行模仿。

模仿其实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正是通过观察、模仿成人而学习的。就像一个婴儿从不懂得说话到牙牙学语,这是语言的模仿;小孩子从不懂得自主吃饭到懂得,这种技能也是从成人那里习得的。但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前,儿童的模仿是不自知的;但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他们不仅有自我意识,并且模仿也偏向于“抽象”概念,比如对成人情感的模仿。将这种模仿表现出来,其实就是一种“表演”。

很多成年人在儿童时期,都扮演过过家家的游戏,有人饰演爸爸,有人饰演妈妈,有是饰演孩子,这种“表演”就是对成人情感的模仿。一个儿童对成人世界情感、逻辑、思维、关系的理解,并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是在无数次类似的模仿和“表演”中,逐渐形成的。在模仿和“表演”时,他们其实仍旧是蒙昧的,只是影影绰绰理解了什么。但这样的模仿,却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小戏骨红楼梦现实生活中表演 小戏骨红楼梦火了(3)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豆瓣/图)

保护儿童并非隔绝儿童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在中国有深厚的影响力,但事实上该书最精辟的论述并非关于儿童消逝的末世论,而是对儿童这一概念从无到有的观察。不过,不少家长对这种儿童消逝的末世论倒是心有余悸,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纯真的童年。这样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为此他们竭尽全力将孩子与成人世界隔开。

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于这里,将孩子与成人世界隔开,是否孩子就能够在真空中生长?绝非如此。波兹曼时代还只是电视时代,现在的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无孔不入,家长防不胜防。有的家长本身就是手机控,一回家微信王者荣耀,却指望自己的小孩与网络世界隔绝,这根本就不可能。孩子的模仿天性你阻挡不了,你屏蔽了这一信息渠道,他们仍旧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很典型的就是家长对性教育的讳莫如深。压抑下去的东西并非消失了,它只是在更阴暗的角落里生长。孩子们一切都懂,他们只是在你面前装不懂而已。

因此,保护儿童并非隔绝儿童,与其压抑,不如引导和疏导。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屋顶告白大会,引起那么多国人的共鸣。

小戏骨红楼梦现实生活中表演 小戏骨红楼梦火了(4)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豆瓣/图)

避免童星产业化

回到小戏骨版《红楼梦》。笔者翻看了许多拍摄的花絮,这些小戏骨脱掉戏服后,跟我们周边的孩子一样,她们玩着孩子们的拍手游戏,有说有笑,天真盎然,并没有家长所担忧的,演了戏就“世故”了。她们之所以选择表演,只不过是因为热爱,为此她们大热天几个小时穿着戏服等戏,也可以不厌其烦地跟着礼仪老师学习走路的姿势、讲话的语调。这种表演的热爱,就跟有的小朋友热爱足球、小提琴或书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很多家长潜意识里还是将表演视为“戏子”,认为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爱好,他们以种种理由反对,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偏见。

不过有一点倒是应该警惕的,就是避免小孩子童星化,童星产业化。毕竟演艺圈是名利圈,最怕的是成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诉求,将孩子们当做赚钱的工具,让他们放弃学业,过早地浸染演艺圈的种种规则或潜规则,让儿童早逝。从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培训机构可以发现,这样失心疯的家长不在少数。对此,主创团队也表示,“不会为了培养童星去量身打造”,因此这次小戏骨版《红楼梦》中,主角几乎都是新人,而“老戏骨”都成了配角。

总而言之,我们不妨以放水养鱼的心态看待小戏骨版《红楼梦》。孩子们的心性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与其担心一部剧集会影响他们身上,家长们还不如从自己的言传身教做起。毕竟,孩子们无时不刻在模仿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