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怕老婆的男人常常会被人讥笑。其实,怕老婆这事,并不是现代男人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怕老婆,是中国男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今天给你讲的是,怕老婆可以提高男人的人生境界与颜值。那谁谁,是不是不信啊?那就让本故事的主人公——张曜来告诉你吧!
张曜
1)戏说或前言张曜是谁?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封疆大吏——曾主掌山东一切军政、爵封勤国公的山东巡抚。
为什么想到要讲张曜的故事?
因为,张曜早年曾在我的家乡河南信阳工作过,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那儿挖的。并且,他曾率兵解过我们老家光山县之围,算是有恩于我的先辈。
他能混到如此高位,是官二代吗?
不是,他早年只是江浙间的一个街头小混混。
从一个街头小混混成长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肯定是别人无法趋及的传奇。那么,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怕老婆!
靠,这也算秘诀。何以为证呢?
有史为证。
史载:张曜就任山东巡抚后,有一天宴请山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那时还没有禁酒令,同事相聚,当然是往痛快了喝。结果,张大人喝高了,问了部下一个私人问题:“你们怕老婆吗?”
那些酒客们虽然也喝到王三认不出王二的程度,但领导提问了,酒一下子被惊醒了,这问题可得想好了再答。他们就想啊,想,眼前的这张大人,军人出身,大半辈子过的都是刀头舔血的硬汉生活,在家里肯定也是个不怕老婆的主。既然领导都不怕了,我们还还装什么孙子啊,都是大老爷们的,谁怕谁啊!于是,异口同声地说:“回抚台大人,俺们不怕。”
张大人一听这话,脸立马就翻了:“妈拉个巴子,你们好大的胆子,连老婆都不怕,你们出来混,能有什么出息!”说罢,拂袖而去,脸上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失落。
犯了错误的大小领导们,赶紧去向张大人讨教出人头地的处世之道。怒气已消的张大人这才津津有味地给同事们讲起了他的成功经验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最后,张大人还意犹未尽地说:“我战场上什么没见过,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怕字。但见了夫人,我的胆子就是壮不起来……”
此时,坐在下面听讲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敢笑话这位威风八而又畏妻如虎的张大人了。
(张曜)
2)英雄的早年都很平凡张曜,生于1832年,祖籍浙江绍兴。因为家境贫困,他一出生,过的就是到处投亲靠友的流浪生活。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江苏苏州的黎里镇度过的。因为那里有他一门生活还算小康的亲戚。黎里在他的心里就是故乡,功成名就后,他还在那里置办了房产,取名“退一步处”,希望退休后能回到那里颐养天年。但是,天不遂人愿,还没等到退休,他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了。故乡路远,魂兮难归。他留下的那套宅院“退一步处”,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一景。
少年的张曜,身体发育很快,十来岁就长得像成年汉子。张曜的小名叫阿牛,五大三粗的阿牛不爱读书,却对刀枪棍棒、斧铖钩叉、拐子流星之类的情有独衷。好身手的阿牛身后,很快招来一大帮游手好闲的小兄弟。阿牛哥带着那帮兄弟,混迹赌场,到处惹是生非……干的都是平凡的坏事,父母急在心里,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调教办法。
终于,有一天出大事了——
21岁那年,张曜因与人结怨,棒伤了一个赌徒,以伤害罪被人告到官府。害怕吃官司的阿牛父母,给他准备了一点路费,连路让他潜逃了。
天地宽宽,雾气茫茫,阿牛哥的下一站是哪呢?
你猜对了,他被父母一竿子支到远离苏州千里之遥的河南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去投靠在那做官的表姑父。
3)从野小子到父母官张曜的姑父叫蒯贺荪,开始在光州治下的息县工作,只是个普通公务员。等张曜直到息县时,才得知姑父的工作调动了——已调任固始县的县令。
背靠的这棵树更大了,张曜于心甚慰,便兴冲冲地跑到固始县去找蒯姑父。家里突然跑来这么个穷亲戚,姑父的脸色肯定是不好看的,只是随手施舍给他几个铜板,让他去街上自主创业。
(张曜的家书手札)
懒散惯了的张曜那是做生意的料啊,不几天,手上的那点小钱就花光了。正当他流落街头、食衣无着时,他的姑父又及时伸出援手,给他找了份临时工的差事。
原来,当时的时局动荡,太平军在南方各省横冲直撞,身处北方的捻军也不甘寂寞,到处攻城拔寨。捻军的袭扰行动,也直接威胁到固始县的安危。作为一县之长的蒯贺荪,为了保境安民,他想到了要组建自己的地方武装——固始县团练。此时,身体健壮、武功超群的张曜在他心里的份量突然重了起来。他任命张曜担任固始县团练的武术教官,训练三百名团丁。
张曜不负众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那一帮曾经的社会闲杂人员,训练成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战斗预备队。我先想,他们的威武指数,绝不亚于当今的城管。我又想,想起了网友曾经的一句话:“给我三千城管,保准踏平日本三岛。”张曜虽没有踏平日本的豪言,但他率领的三百团丁确实守士有功,张曜率领的三百团丁,两次击退捻军对固始的侵犯。张曜本人也在血与火的战斗中茁壮成长。
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到奉旨到河南视察、督战的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耳朵里,张曜的机智与勇敢,让僧格林沁对他刮目相看。在晚清,僧格林沁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爵封亲王,人称僧王。能得到僧王的赏识,其前途无可限量也。
此时,姑父也看出张曜是潜力股,便做主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蒯小姐不仅漂亮,而且还博学。正是这位亦师亦友亦妻的小表妹,在他人生最晦暗的时刻,给他点亮了一盏灯,指引他一路走向人生的辉煌。
随后,张曜被僧王招到麾下,跟随僧王与捻军作战,获取了不少战功。先是收复光山(就是我的老家),再战收复息县。僧王看好张曜,觉得他是可以重用的人才。收复息县后,僧王指令张曜任息县的临时负责人。不久,蒯贺荪调走了,僧王又把他调回固始县,正式委任他为固始知县。
时年23岁的张曜,成为主政一方的正处级干部。
(张曜“目不识丁”印章)
4)目不识丁,知耻后勇咸丰七年,十万捻军围攻固始县城,25岁的张曜临危不乱,率众苦守76天,终于等来援军,保全的一城百姓的生命也财产安全。为此,僧王特意上奏朝廷为其请功。咸丰帝看完张曜的先进材料后,特封张曜“霍钦巴图鲁”勇士称号,并被擢升为知府。此后,因基战功卓著,于咸丰十一年,29岁的张曜擢升为河南布政使(布政使俗称藩台,相当于负责一省人事与财政工作的副省长),一跃而跻身于朝廷二品大员的高级干部行列。
对于张曜的这一任命,迅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理由是,张曜只是一介武夫,胸无点墨,不能任文职官员。意见最大的人叫刘毓楠,他是御史,御史就是专门提意见的官。他说张曜“目不识丁”,不能担当藩台重任。皇上也觉得老刘的话有理,又改授张曜为总兵。虽说总兵也是二品,属平调,但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这样的安排,张曜的名誉是受到不少影响的,这让张曜心里很不高兴。也有后悔,恨年少轻狂时,不爱学习,以至受到如此羞辱。
知耻而后勇,才是汉子。张曜就是汉子,遂决心发愤读书。
都官至二品了,没什么人敢当他老师。这时,张曜想到自己家里那位博学多才的老婆蒯妹妹,回家后就要老婆教他学文化。
面对老公的求知要求,蒯老师发话了:“要我教你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答应后才行。”张曜同学赶紧恭恭敬敬地说:“只要你教我学习文化知识,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蒯老师的条件,就是要老张对她行拜师礼。这个条件看似很简单,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让老公给老婆下跪,那可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想到,张曜同学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张曜同学马上整理好衣服,让老婆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此后,只要一下班,张曜同学就会按时回到家里,接受蒯老师的批评再教育。每当他上课时玩个微信、开个小差啥的,蒯老师一发怒,他就赶紧躬身肃立接受批评,一点也不敢回嘴。
不仅学文史经哲,还学琴棋书画,张曜同学要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要雪前耻,必须要发愤读书。
(张曜的书法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婆的耳提面命下,张曜同学的学习成绩进步神速,个人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他不仅能亲自草拟奏疏,而且文笔雅驯,颇有才气,被称为“淹通图史,诗文皆有古法”。另外,他的书、画也别有一格。
(渔乐图[清]张曜)
5)人有一怕,品格自高做人的品味格调提高了,未来的天空也会越来越高远。
张曜的人生进取之路,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不断升迁的:
原来,拜师学艺的同时,张曜同学也没有敷衍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他一直积极训练队伍,处处身先士卒。期间,他率部转战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在战争中造就出一支王牌部队——人称“嵩武军”。
光绪元年,张曜得到左宗棠的举荐,随他出征、帮办新疆军务。37岁的张曜,又重聚旧部进军西北。
光绪二年,张曜以提督名义再次随左宗棠出征,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沙俄归还伊犁。
光绪十年,张曜奉旨入关移防北路,特赏巡抚衔。
光绪十二年,54岁的张曜调升山东巡抚。
(张公祠)
在他拟升任山东巡抚的公示期间,又有人写奏章参他“目不识丁”。这次,他不再选择沉默,而是上书请皇上,要求面试,结果,从皇上到大臣都被他的学问所折服。
主政山东期间,张曜同学通过自身的经历,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为此,他举资兴建海岱书院,修葺洙泗书院。很快,他的身边就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山东的那些日子里,他率众治理黄河、兴办水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在黄河大坝所植的柳树,被称为“张公柳”。另外,他自身为官清正,处事清廉,而且还经常把工资拿出来赈济灾民,这在晚清官场是不多见的。
就任山东巡抚五年后,张曜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9岁。
张曜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勤果,入祀贤良祠。
(光绪皇帝追褒张曜的圣旨)
从目不识丁的一介武夫,到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张曜同学知道,最应感激的人,就是他老婆。
怕老婆本是事关隐私的个人小节,但,能将怕老婆怕出人生高境界的张曜,足以在怕老婆界流芳千古。可爱的张曜同学,该是我们这些心里怕、嘴上却死不承认怕的现代男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