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被誉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国学大师吕思勉竟然是个“吸猫龄”长达60多年的“猫奴”?杨振宁为何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奠宙成为好友?日前,“积健为雄——华东师范大学学人手稿文献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幕。展览遴选60余位师大学人的手稿,大部分展品首次公开,每一份手稿都配有作者的照片。见字如晤,通过一幅幅珍贵的手稿,观众可进一步了解大师们治学、为人等方方面面。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

吕思勉的爱猫情结

吕思勉,被誉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国学大师,“吸猫龄”长达60多年。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3)

吕思勉一生中大约养过二、三十只猫,曾自刻猫形肖形印,更有甚者,作为历史学家的他又特地为猫编撰专史《猫乘》,汇辑了所能搜到的古今中外猫的掌故,例如《猫寿》《猫食》《猫相》等。

1957年吕思勉去世,吕夫人在遗体边放了一支钢笔、一块表与一张猫的相片。

《猫友纪》开头:“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友岂必其人也哉!”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4)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5)

吕思勉曾为其猫依次命名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胡焕庸晚年用左手写字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6)

胡焕庸左手写字照片

胡焕庸,著名地理学家。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从竺可桢。1935年首次提出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差异的“瑷珲-腾冲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又首次系统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命名为“南沙群岛”。

同时胡焕庸是编著世界地理著作最多的中国地理学家、地缘战略家。后来主要从事人口地理研究,于195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创办人口地理研究室,1980年代初撰写了《中国人口地理概要》,几十年如一日心系人口地理问题。

晚年因右手抖动厉害,就改用左手书写,字风为之一变,歪斜中自有真趣。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7)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概要》底稿(前两页)

杨振宁的信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8)

2018年10月17日杨振宁看望正在住院的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张奠宙,右边是时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的童世骏

早在1985年,杨振宁就曾到访华东师大,并受聘为华东师大荣誉教授。

1986年,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张奠宙所著《二十世纪数学史话》引起杨振宁的重视,并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此二人频繁交流,为后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率先出版《杨振宁文集》奠定了基础,张奠宙成了《杨振宁文集》编纂出版的发起人和主编。

而杨振宁、张奠宙为出版文集的往来书信及传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和永恒的回忆。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9)

展览分为“诗稿:心声传唱”“书信:尺素留痕”“文稿:妙笔生花”“日记笔记:人生足迹”“论著:皇皇巨作”五个部分。

诗歌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诗歌以优美的文字和声律传达了诗人的心扉。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新诗的写作,心声心语吟唱至今。记者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曾孕育了一批中国诗人。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0)

赵丽宏:青春的绿洲

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中最常见的书面交流方式。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信礼仪中的尊称、换行等要素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信中的情谊仍然不变。彼此或是通告消息,或是探讨学术,或是交流情感,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静静地躺在方寸大小的笺纸之上,为书信的往还双方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1)

史存直致李露蕾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2)

苏渊雷致吴忠匡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3)

陈伯海致祁志祥

一篇文章往往伴随作者的多次修改,点画涂抹、倒置插入、整段删除,不厌其烦,展现了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路历程。

作者的字迹随着思想的延伸,最终一泻千里,倾倒在稿纸之上,笔落而惊风雨,下笔如有神助,曲尽文辞和思想之妙。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4)

吕思勉《古史纪年》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5)

陈科美《杜威的教育哲学》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6)

周淑贞《上海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

日记作为一种以事系日的非公共性记载,是后人从隐秘角度一窥当时情形的重要途径。

而笔记则记录了个人工作与学习的要点,现身为会议记录、灵感随录、听课记录、读书札记等形式,这些片段性的专题记录或者灵光性思考的要点标记,都表现出类似日记的功能,在手稿作者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点点足迹。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7)

钟泰《礼记笺》批注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8)

刘佛年工作笔记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19)

周关东读书笔记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0)

谢天佑绝笔日记

一篇文稿若一块建筑基石,论著手稿则是这些基石最终建设起来的巍巍大厦。经过千锤百炼和殚心竭虑,作者终于收获了具有客观性和理论性的思想之果。

书稿、讲稿、译稿都让这些皇皇巨作的累土之功历历可辨。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1)

王淑均《左传菁华》底稿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2)

刘衍文、刘永翔《袁枚续诗品详注》校改本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3)

曹锡华《复半单李代数》译稿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4)

谢天佑《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底稿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5)

龚斌《世说新语校释》底稿

五十年代的吕思勉(胡焕庸晚年为何用左手写字)(26)

童世骏《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

“手稿是人们有意识地主要运用笔和纸书写的一种文本形式。通过这类工具和载体完成的书写行为长期主导了人类的文字、符号及其思想的表达方式,是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重要的记录形式之一,它所具有的文献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华东师大副校长雷启立表示,抢救学者的手稿是有意义的工作,理应抓紧落实。他表示,手稿又是沟通过去与未来传播学校文脉精神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做好服务与科研保障的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守正创新,加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