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山头

  王建福

  致红军洞

  你原有一个古老的名字:石鼓洞。这是因为洞中倒悬一石屏,击之声如巨鼓。

  你的巨鼓之下,可容百余人回旋,乡间高人看出它的兵家意义,称你为藏军洞。藏军洞没有刀光剑影,绕过石鼓进入内洞,却是一派喀斯特地貌构造出的田园风光:一层层钙华彩池,形如梯田,层层叠叠,由上而下铺展而来,清泉汩汩,细流涓涓,汇集成一清澈深潭。冥冥之中,你为人民子弟兵准备了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那一年,国民党背叛革命,神州大地血雨腥风。那一年,“8.7会议”在武昌召开,血泊中站起来的共产党人振臂高呼: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于是,武装斗争的战鼓擂响,石鼓洞的石鼓也有了回声!南山头的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展开血战,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士,被陆续送进了石鼓洞。

  果然是藏军洞啊!古老的石鼓洞,成为了红军伤员疗伤的秘密医院。你用繁茂的植被和坚固的岩石,构筑起隐蔽坚固的屏障,保护着红军战士的安全。你用冬天的温暖和夏天的清凉,呵护着战士们正在康复的伤口。你用香甜的野果和甘冽的泉水,滋润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哦,藏军洞啊藏军洞,你是代表着苏区人民,把这些红军战士、人民英雄,深深藏进自己的心窝。

  革命感谢你,人民感谢你呀!从此,他们赐予你一个亲切而不朽的名字:红军洞。

  致春姐

  我在您的照片前流连不舍,春姐。您短发齐肩,目光炯炯,好漂亮好英武!我不明白如花的容颜如花的年华,您怎么舍得拿来在枪林弹雨里出生入死?直到听完您动人的故事,我才知道,您貌似柔弱的女儿身里,有着一副理想和热血铸就的铮铮铁骨!

  您15岁加入共产党,18岁任鄂东特委妇委书记,又历任鄂东南特委常委、鄂东南妇女会主任、湘鄂赣省委巡视员等职务。您曾遭叛徒出卖,受伤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您的丈夫与日寇激战壮烈牺牲,您擦干眼泪继承他的遗志,深入虎穴狼窝,继续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您再一次被捕入狱,凶残的敌人打折了您的腰杆,您却始终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您为革命而残废了身体,却不愿以残废的身体拖累革命。您默默归隐,像普通农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独自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您佝偻着90度弯曲的腰身,上山打柴,下地种菜,靠卖柴、卖菜维持生活,却从未找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仔细想想啊,这几十年与组织失去联系的生活,您该有多少如歌如泣的感人故事可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干部,红军时期就驰骋疆场、名震湘鄂赣的女侠“双芙蓉”呀,我的春姐!无论讲资历还是论功劳,您都应该拥有显赫的头衔,崇高的职务,出可以轿车软卧,入可以别墅高楼。但是,您却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把自己融进了南山头烂漫的映山红里……

  我擦干惋惜的眼泪,站在巍峨的南山头上,环视这田园锦绣鸟语花香的大好河山。我终于明白:春姐,让乡亲们在和平环境下朝出晚归、春种秋收,正是您拿了性命去争取的理想。让千千万万农民兄弟挺起腰杆做国家的主人,正是您折断腰杆也不改变的初心!理想实现,初心还在,您无怨无悔,别无他求。

  1984年3月18日,春姐,您在一间极其普通的乡村民宅内,平静地走完了一个普通共产主义者传奇的一生。

  春姐,人民共和国记得您的名字:贾春英。

  致德怀井

  你的前身也叫“井”,却实在不像一口井。你不过一个小水凼,紧挨着金公祠,可怜巴巴倚在巨石之下。泉水汩汩从石头下面渗出,却因为你太小太浅,存不了多少水。老天爷若是不高兴了,三天不下雨,你就干脆见了底。唉,别看南山头绿树葱茏,缺水。

  那一年彭德怀率红五军来到南山头,驻扎金公祠。一日清晨,听见窗外沙沙有声。彭总寻声而去,见一婆婆拿一把破水瓢,蹲在大石头旁边的小水凼里舀水。彭总一问,才知道你这个小水凼,就是附近几个村庄百姓们的“水井”。

  彭总说,老人家,这点水怎么够用啊?

  婆婆说,所以我要起早来舀水呀。晚了,人多了,就可能吃不上水啰。

  彭总弯腰扶起了老人家,说,这哪里象个井呀?婆婆,让我们来把它变成一口真正的井!

  于是,彭总脱下军装,挽起裤腿,亲自带领战士们,在这里挖坑、砌井。几天后,一口小水塘般的深井,便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清澈的井水倒映着金公祠前鲜艳的红旗,倒映着乡亲们惊喜的笑脸!从此,南山头的人民告别了干渴的日子。从此,你成为一口真正的“井”!从此,你还有了一个与开国元帅同样的名字——“德怀井”。

  吃水不忘掘井人。立马横枪的彭大将军啊,南山百姓一声深情的“德怀”,喊出你共产党人的本色初心:做人民的子弟,做父老的亲人!

  致诗人

  “大冶市革命烈士英名录”,浑厚凝重的花岗岩基座,托举起高贵的黑色大理石碑墙,镌刻着金色的烈士名单。三千多位烈士的名字,一行行,一列列。那是三千多位烈士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为花岗岩和大理石,筑进了共和国的铁壁铜墙。

  诗人,我看见你静静地伫立碑墙前,久久地,凝视着碑墙上那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我知道,那三个金色的大字,是你骨肉相连的亲人。在前往南山头的旅游大巴上,你就心心念念地告诉我,那里有你的祖父,他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阳大特别区区委书记,兼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后勤医院副院长。他1930年秋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你还骄傲地告诉我,奶奶说,你跟祖父长得一个样,连走路的姿势都一模一样。你还满怀期待地说,希望能够在南山头找到哪怕一丁点儿关于祖父的痕迹……

  祝贺你,诗人!在南山头,你找到了你想找到的东西。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的祖父。他的名字,用黄金一样的颜色庄重地镌刻在庄严的石碑上。他的英名长存。他的精神不死!

  诗人,我看见你眼里滚动着泪花。我听见你在喃喃地念叨:假使您还活着……

  别难过,我的诗人。阳光灿烂、蓝天如洗,党旗猎猎,丰碑耸立。今天伫立在这里的你,长着他的模样,继承他的姿势,走着他没走完的道路,你就是活着的他!

  致南山头唢呐

  参观过许许多多革命圣地、红色遗址,经历过许许多多震撼和感动,只需要一声唢呐就让我动情流泪的地方,只有你,南山头。

  听过了许多唢呐演奏,专业的、民间的、乡村的、城市的,甚至回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让外国人神魂颠倒的,第一个音符就能穿透我心的,只有你,南山头的唢呐!

  金公祠,大冶中心县委驻地,曾经的鄂东南党的领导中心。这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武器、鲜艳的党旗、入党宣誓的誓词、革命先烈简陋的卧室。还有,还有那让人撕心裂肺的烈士们的照片,一排排,一排排。白色恐怖长夜漫漫,武装斗争弹雨横飞,刑场上、战场上,牺牲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走出金公祠,心情沉痛难以言表。蓦然间,一声唢呐穿云裂石,我眼里的热泪便夺眶而出:“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南山头的唢呐呀,你知道映山红里浸透了红军战士的血和苏区群众的泪。

  南山头碑林。彭德怀、 徐向前、聂荣臻、贺龙、王震、黄克诚……八十八位开国将帅为鄂东南苏区的题词,将星璀璨,蔚为壮观。我抚摸着这一块块坚硬冰凉的石头,心中却感受到元帅将军们对苏区、对战友的炽热深情。我的眼里,是将帅们龙飞凤舞的题词:“红军万岁!”、“血染大冶、志壮山河”、“雄风垂千古,浩气传万代”;我的耳边,是高亢激昂的唢呐声:“十送红军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白玉柱,雕龙画凤放光彩。早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呀,此台名叫望红台。”南山头的唢呐,你“十送红军”催人泪下,是因为你见过无数次红军将士与骨肉乡亲的生死别离。

  南山头的唢呐,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欢快,时而哀伤。你是一支有灵性的乐器,你是苏区百姓最富诗意的诉说:清亮激越,穿云裂帛,那是揭竿而起,冲锋陷阵;惊天动地,震荡回旋,那是舍生忘死,从容就义;缠绵婉转、牵肠挂肚,那是夫妻分离,战友辞别;余音袅袅,绵绵不绝,那是缅怀先烈,难忘历史……

乡村诗词采风活动(黄石作家走乡村之)(1)

  作者简介

  王建福,在黄石工作的武汉人。年轻时曾在《长江文艺》《湖北日报》《中国故事》《五彩石》《黄石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政府奖“群星奖”银奖,省文化厅颁发的“楚天群星奖”银奖、优秀社文奖。之后离开文坛二十年。退休后写点小文章,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江苏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