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人出世为生,入土为死。

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

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

本来可以长寿却过早死亡的人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欲望太盛,享受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猛虎,战争中受不到武器的伤害。

犀牛对他不伸头角,猛虎对他不伸爪牙,武器对他不放锋芒。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从没进入过死亡的领域。

解析

“出生入死”,来到世间就叫作生,离开世间就叫作死。人生世上,如同逆旅主人,不过寄居一隅而已,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是寄住在世间,死掉就是回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如果把天下的人分做十成,有十分之三的人是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的人是短命的。

贪欲太多,违背了自然之道。因此,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便应做到少私寡欲,过一种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生活。这是生命力的展现,可以自己把握。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这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因为妄为,把自己置于死地。为了追求更加有生命力的状态而养生,反而把自己折腾死了。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太想让生命更加富有生机了,用了太多方法刻意养生,给生命之火不断地添油,过分奉养生命,所以这些人没到天年就走了。

如果太想养生,太想让生命一直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这种欲望就已经背离了养生之道,跟生命的正常运行已经不吻合了。

道德经4145章全解(读道德经50.出生入死)(1)

“盖闻善摄生者”,听说这善于养生的人是什么样子呢?“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在古代的文字中,经常用这个“兕虎熊”比喻凶险之地。懂得养生的人,懂得正确对待自己生命的人,不去冒这个险。陆行的时候,尽量不碰这些凶猛的动物。

“兕无所投其角”,你不遇到这个兕,那当然它那个凶猛的角就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了,没有办法针对你。

“虎无所措其爪”,你不往虎山行,不遇到它,提前准备好避免这种凶险,老虎爪子再尖利,牙齿再锋利,它也无法对你发挥作用。

“兵无所容其刃”,上阵不为甲兵所伤,尖锐的兵器,也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

“夫何故?”为什么会这样?“以其无死地”,不把自己置于死地,这样也就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顺应自然,不单只是生活中的清心寡欲,而且还指不触犯边界底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置身于死地,不让自己冒这种凶险。

道德经4145章全解(读道德经50.出生入死)(2)

春秋时期,楚国布衣孙叔敖才能出众,被楚国贤臣虞丘子推荐给楚庄王,担任楚国宰相。孙叔敖担任宰相期间,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忠心辅佐楚庄王,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孙叔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当时,淮水流域常常闹水灾,以致农业生产没有保障。孙叔敖亲自前去调查,并主持兴修许多水利设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芍陂。芍陂原来是一片低洼地,孙叔敖发动数十万人农民,修筑堤堰,将东西的山岭连接起来,然后开凿水渠引来河水,形成一个人造湖。该湖在雨季储水防涝,旱时则放水浇田,类似的水利设施保证了楚国农业的稳定。

孙叔敖还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促进了青铜业的发展。他还劝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竹木,再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以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增加国家和百姓的收入。此外,孙叔敖还极力鼓励商业交换,促使楚国经济走向繁荣。在孙叔敖的治理下,楚国在经济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道德经4145章全解(读道德经50.出生入死)(3)

而在军事上,孙叔敖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并于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指挥楚军与晋军大战于[插图]今河南荥阳东北),最终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大败晋军。之后,陈、郑、鲁、宋等国离弃晋国,与楚国结盟。正是在孙叔敖的帮助下,楚庄王才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叔敖虽然功勋卓著,受到了楚庄王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没有一点骄傲,同时廉洁奉公,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据说他的妻子身穿粗布衣服,他临死时连棺材都买不起。因此,他虽然功劳巨大,却从来没有受到君主的猜忌,也很少有大臣攻击他,即使有人想陷害他,也实在找不到缘由。故其被被司马迁列为《循吏列传》中的第一人,乃是中国著名的贤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