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南源三岔河水从六盘水市的六枝,一路奔流,经安顺的普定、西秀、镇宁、关岭、平坝,黔南州的长顺,贵安新区的马场镇,抵达贵阳凯掌水库,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总干渠通水成功。

千古三岔河,改道黔中行,润泽万千山乡百姓。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成为破解黔中数百万群众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生命渠、致富渠、幸福渠。

黔中地区,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因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上,贵州几条大江大河都远离这里,人均水资源远远低于贵州省人均水平,工程性缺水已成为黔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1)

2016年建设中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杨良强 摄

上世纪50年代,省水利部门就提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的构想,规划通过调水来解决黔中地区的用水难题。

2008年底,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终获国家批准立项,使黔中地区半个世纪以来解决缺水难题的梦想变成现实,并从此改写贵州没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有史以来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贵州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黔中分公司副经理曾永军介绍,工程由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组成,分两期实施。

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一期输配水工程和贵阳市供水工程,建成后可解决黔中灌区7县42个乡镇51.17万亩农田灌溉、5个县城和28个乡镇供水、农村34.99万人和31.52万头牲畜饮水,及贵阳城市供水,年供水量为5.5亿方,大大缓解黔中地区一直以来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2020年左右建成的二期工程,拟解决二期灌区的农灌用水、县乡镇供水和人畜饮水和贵阳市区2030年缺水、安顺市区2030年缺水。

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主干渠经过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民乐村,村民王亚峰终于盼来了乌江水。

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2)

通水后通往凯掌水库的引水管道

他今年43岁,主要从事农业,同时租房做铝合金门窗生意。他家5亩庄稼,在雨水好的年份,一年能挣5000元钱,干旱年份,就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了。

不仅是种庄稼,生活用水也很困难。王亚峰说,他每天挑3担水,大概要花两个小时。挑回去还得省着用,衣服攒一个星期再挑到河边洗。如果把每天挑水的时间节约出来专心做生意,一天能多挣10到20元钱。

如今,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通了,他终于可以把每天挑水的精力和时间节省下来,多挣一些钱。

岩脚镇农田灌溉面积将近4500亩,镇中心区日用水量1500吨,但在枯水期只能保证800到1000吨的日用水量。

黔中水利工程建成后,在岩脚有三个取水点,分布在12个村,日供水10000方,修建的支渠10.5公里,使岩脚镇范围内的缺水区域完成了全覆盖。岩脚农业产业园区的金星猕猴桃基地、民乐蔬菜基地、中草药种植养殖基地用水,可以完全得到保障,当地农民的生活将因此发生改变。

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3)

通水后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凯掌水库

正在改变的岩脚镇,是贵州因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获益的众多地区之一。

据省水利厅副厅长鲁红卫介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为:

有效提高贵州供水和灌溉保证率。工程14座水库建设后将新增供水能力27.56亿立方米,建成后将有效提高城市、工业供水和农村灌溉用水保证率,为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大型水库将完成投资388亿元,平均每年投入77.6亿元,将有效拉动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面提升抗洪抗旱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延伸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贵州力争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全面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贵州水利投资集团公司成立7年来,已累计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322座,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大中小骨干水源工程,夹岩、马岭、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和在建的中小型工程项目正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贵州水投集团力争每年开工1座以上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50座以上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成黔中、夹岩、马岭、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中小型水库,将有效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将基本解决贵州省工程性缺水问题,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