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子按:这个厨子一不切墩儿,二不颠大勺,平日里闭关自守,只在重大庆典时才来个“耗子掀门帘儿”——露一小脸儿。

“橱”是个形声字,“木”表意,“厨”既表声也表意,因为“橱”字最初就写作“厨”。《说文解字》:“厨,庖屋也。”这就是说,“厨”是做饭的地方,所以今天有“厨房”一词。由此推断,“橱”字的起源必与厨房或存储食物的空间有关。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1)

▲ 东汉 绿釉弦纹熊足陶仓,高24.5cm,口径5.7cm,足距7.8cm

中国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有学者认为,橱应该由古时的粮仓发展而来,几经变迁,功能由储藏粮食转变为存放其他物品,后来装上了门,才演化成现在的样子。而“柜”的繁体为“櫃”,字里面有个“贵”,由是推之,柜的功用与橱相异,是储藏书籍或衣物等“贵”重之物的庋具。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2)

▲ 明末清初 黄花梨百宝嵌蕃人进宝图顶箱柜,272.5 x 187.5 x 72.5cm

中国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位于奈良的法隆寺里供奉着全日本最老的“厨子”,已经1400岁了。然而此厨子非彼厨子,它一不会切墩儿,二不会颠大勺,平日里闭关自守,只在重大庆典时才来个“耗子掀门帘儿”——露一小脸儿。原来,日语里的“厨”字保留了“橱”的原始意味,法隆寺里的这个“厨子”实际上是个佛龛。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3)

▲ 玉虫厨子,7世纪上半叶,高226.6 cm

日本奈良法隆寺藏

这个佛龛全名叫“玉虫厨子”,制作于飞鸟时代(593-710),最早见于天平十九年(747年)的《法隆寺资财账》中。此龛乃推古天皇御用之物,推古天皇(554-628)是刚刚公布年号“令和”、即将继位的德仁天皇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妈妈,因为推古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女天皇。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4)

▲ [日] 土佐光芳《推古天皇像》(局部),1726年,绢本设色,98 × 40.5 cm

日本大阪 叡福寺藏

玉虫厨子通高近两米三,正符合南方中国人对“橱”之高耸特征的界定。除了莲瓣底座为樟木所制外,其他部分均为桧木。最底部为台脚,其上是须弥座,再上面是殿宇状的厨子,厨内壁贴金铜打制的千佛,内供三尊铜佛像均于13世纪被盗,殿脊上的金鸱吻是近世复原之作。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5)

▲ 大正时代复制的法隆寺玉虫厨子

日本奈良 国立博物馆藏

北京清宫所藏不乏“玉虫厨子”那样的楼阁式佛龛,其形制仿汉地传统的楼阁建筑,分上下两层,各开三间作为佛龛以供奉尊像。但汉地楼阁式佛龛多用黄金打造,嵌松石、珍珠以为饰,极尽奢华之能事。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6)

▲ 清代 金嵌珍珠松石楼式龛,66 x 53 x 23 cm

中国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而日本的玉虫厨子在材质、形制和工艺上反倒是和流行于粤东潮汕地区的金漆木雕神龛或神亭颇为相似,皆以木为胎,通体髹漆,不过玉虫厨子保留了更多的中古情趣:不甚动刀雕刻,更喜用笔描绘。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7)

▲ 曾在央视节目《国家宝藏》里现身的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龛,高328 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8)

▲ 潮州金漆木雕大神亭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玉虫厨子用朱、黄、绿三色绘制佛教题材画面,线条灵动洒脱,飘飘然有魏晋之风。须弥座四面分别绘《舍利供养图》、《施身闻偈图》、《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和《须弥山世界图》,上层殿宇四周绘《灵鹫山净土图》及其他神佛图案。

不会下厨的小伙子 不会切墩儿的厨子(9)

▲ 复制品“平成玉虫厨子”

这些佛教题材的画作虽然点醒了世人要破除我执、舍身证道,但依然无法破除我们心头的一点小疑惑:玉虫厨子为何要以“玉虫”为名呢?欲解心头惑,下回听端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