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巧言令色”成为了高情商的代名词。似乎作为一个成年人,只有掌握了这项技能,才能在职场中风生水起,才能在处理人际事务中游刃有余。
以至于一些文章大肆鼓吹“巧言令色”才是孔子所讲的“仁”,不仅自己炫耀一番,还误导了读者。
诵读【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 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满脸讨好别人的样子,(这样的人)仁德之心就很少了。”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谈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即一个人希望通过按照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来说服人,而不是他的真情实意。
“鲜矣,仁”?
小樵看到不少作者对“巧言令色”歪曲理解时,以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为由,将“鲜矣仁”断句为“鲜矣,仁”。
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花言巧语,讨好别人的样子,(这样的人)很少(或很难得),是仁的表现。”
三言两语完成了对这句话的误读,更是迷惑了广大观众。
【语义解释】其实这里的“鲜矣仁”按照我们如今的语序,应当为“仁鲜矣”。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标点断句错误的问题。
【体系解释】结合上下文,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载: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好面孔,行动上作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心怀怨怼却藏匿起来不外漏,仍然与人作为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可见,孔子对于“巧言令色”是非常不耻的,又怎么会赞叹这种行为是仁的表现呢?
【学习体验】
在学习中,我们容易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运用联系整篇文章,作者当时的年代等多种手段来还原其真意。随着时代进步,我们也可以对其赋予新的内涵,作出引申,但引申不是刻意歪曲!
小樵在读《论语》时,并非一个人天马星空地想象,而是在读《论语》的同时,阅读朱熹、钱穆、辜鸿铭、杨伯峻、南怀瑾等前辈的注疏解释,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论语》的真意不能抹失。
巧言令色vs高情商
所谓高情商,是指一个人在社交中所展示出来的举手投足间的成熟。日常中,“高情商”常常与“化解尴尬”、“解除危机”等场面联系在一起。
在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为了让尼克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地在国宴上选用尼克松就职时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这一段时写道:“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国宴饮酒
宴会中有祝酒环节,当时周恩来总理已经74岁,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本可以遵医嘱为由拒绝,但他依然向美国代表们依次祝酒。这是政治家的修养与外交家的礼节!
高情商的出发点在于公,是我们做事要顾全大局,为他人考量,表现为尊重他人,在他人面对窘境时帮助化解。
巧言令色的出发点在于私,通过刻意逢迎,谄媚讨好,而获得他人的喜好,达到自己的目的。
巧言令色之害
我们在电视上常常会看到一些小官吏刻意讨好上级,谄媚的嘴脸既好笑又可恶。在剧中,我们可以一眼识别巧言令色之徒,看清他的小丑模样。那为什么在现实中我们却不易发觉,或者却将巧言令色之行奉为圭臬呢?
【上位者】
可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上位者,我们要保持警惕,在巧言令色之徒的言行中,我们会沉溺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虽然接受他人批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若一味地戴高帽,我们便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任之放大,便固步自封,小则疏忽错漏,大则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比如一些偶像,年轻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此生活在了周围人营造的虚假生活中,错过了转型的最好时机,本来璀璨的星途也走向了黯淡。
【下位者】
过度相信“巧言令色”在工作中的厉害,刚入职的小白便会陷入“这件事情我该怎么做”的忧虑窘境,认为自己得不到老板赏识是因为同事更懂如何给老板端茶送水,而忽视了自己的方案确实是一塌糊涂的现实。当自己花费时间精力去构思如何奉承老板时,自己本职工作便很难处理得当。
【论语系列】
为何中西方的抗疫效果不同?4500年前的《论语》早已写下答案
樵娘读《论语》▏《学而》篇:何谓君子?何谓师道?
小樵2021开启《论语》系列,包含原句、注释、大家解析和自己的一些看法@小樵的啃书日常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辜鸿铭讲论语》,辜鸿铭著,金城出版社;
2.《论语新解》,钱穆著,九州出版社;
3.《论语别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