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论语·子罕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处事。”

有必要解释两个字的意思。立:立于道而不变,即坚守道。权:本义为坪锤,引申为权衡轻重,随机应变。

这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虽然是同学,但大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所学习的东西有道不同的悟和理解。

以前我们说学习有三种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乐之者,就是可以权的境界。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还要理解“乐”和“权”的关系,乐是游刃有余,物来顺应的意思。那么“权”呢?

明代学者王阳明讲过悟道的三重境界:从文字上悟来的叫解悟,从情境中得来的叫证悟,最高的境界叫彻悟。所谓彻悟,是能够离开文字和情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一个人的学习最终目的,就是应用所学。

论语子罕篇第14章(论语通读子罕篇)(1)

“唐棣之华(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树开花,风中摇曳起伏翻动。岂能不想你?实在是相距太遥远了。孔子说:根本就没有真动心吧,(真想)那儿还有什么远近呢?

“唐棣之花”这几句的出处已经不可靠,它的韵律与《诗经》很像,但没有收在今天305首的《诗经》版本里。

其中寄寓了对“仁”执着追求的信念,也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我在说《述而》的时候说过。(下面是原文链接)

《论语》通读 |《述而篇》(86)

至于为什么表达了对“仁”的追求,我也解释不上来,既然都这么说那我也就这么写,有理解总比没有要好。但是我认为这个理解是后世人的解读,未必是孔子愿意,所以此处存议。

论语子罕篇第14章(论语通读子罕篇)(2)

《子罕篇》说完了,总结解释一下成语:

斯文扫地:意思是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空空如也: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循循善诱:意思是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欲罢不能: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不能停止下来。

韫椟而藏: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柜子里藏起来,旧时比喻怀才隐退。

待价而沽:等有了好价钱就出卖。意思是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也比喻某些人将自己当商品,等待高价出售(含讽剌义)。

善贾而沽:[shàn gǔ ér gū] 等待有好的价钱才卖出。旧指怀才不遇,正在等待机会。

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不舍昼夜。

苗而不秀:庄稼虽生长,但不吐穗开花。比喻资质虽好,但无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

秀而不实: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上并没有成就。

后生可畏:意思是青年人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令人期待。

年富力强:意思是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勇者不惧:意思是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